换热器及具有其的风管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48432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1 1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风管内机,换热器包括构成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相接的一端为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根部,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上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在所述第二换热部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以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通过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以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设计,使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走向一致,从而降低集气管或者分气管的加工难度及配管难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流路布置及风管内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风管内机用换热器多采用铜管套铝箔形式,将两个板式换热器拼成V形排列。该种换热器,不论是二排管、三排管,还是四排管,为了提高换热效果,都采用下进上出的流路布置,其制冷剂进管都设置在V形的一端,制冷剂出管设置在另一端,每个换热器的中部及折弯处进行一次交叉或在折弯处和每折换热器的中部进行多次交叉,且都结合换热器腔体的气流分布情况去布置每个流路的管路数量。该种换热器流路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但交叉复杂的管路布置,每个流路间不一致的管路数量,均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配管过程及集气管加工的难度。尤其是针对小型V型换热器,其难度更为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换热器结构,满足高换热性,同时降低集气管或分气管加工难度等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构成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相接的一端为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根部;在所述第一换热部上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在所述第二换热部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以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条制冷剂分支流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多个流路分区,所述流路分区为每个分支流路中制冷剂流经的区域;沿着从所述根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多个流路分区依次设置,互不交叉。进一步地,沿着从所述根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多个流路分区按第一流路分区至第N流路分区依次排列,所述N为不为O的自然数,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平行,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平行。进一步地,所述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所述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中靠近所述根部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所述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中远离所述根部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迎风面,所述第一制冷剂的制冷剂出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背风面。进一步地,所述多条制冷剂分支流路最优为3条制冷剂分支流路。进一步地,所述多条制冷剂分支流路中每条制冷剂分支流路所包含的U管数量相同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管内机,包括壳体、风机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本技术通过在第一换热部上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在第二换热部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其中,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以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使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走向一致,以保证满足高换热性时,降低集气管或分气管加工难度等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风管内机的换热器的流路流路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换热器的结构端面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风管内机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器3包括构成换热器3的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10和第二换热部20,第一换热部10和第二换热部20相接的一端为换热器3的V型结构的根部,在第一换热部10上设置第 一制冷剂流路,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在第二换热部20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第二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其中,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以换热器3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流向以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可以大大降低换热器的加工难度,以及降低集管组件或分管组件的加工难度。由于第一换热部10和第二换热部20对称设计,下面详细介绍第一换热部10。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条制冷剂分支流路,第一换热部10包括多个流路分区,流路分区为每个分支流路中制冷剂流经的区域,沿着从根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10的另一端的方向上,多个流路分区依次设置,按第一流路分区至第N流路分区依次排列,N为不为O的自然数,依次为第一流路分区、第二流路分区、第三流路分区…第N流路分区,互不交叉。分区设置可以充分利用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缩短制冷剂的流程,保证最大的换热效果。第一流路分区、第三流路分区等为第奇数流路分区,第二流路分区等为第偶数流路分区,所有的流路分区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一致,也可以是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平行,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平行。优选地,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各个第奇数流路分区中靠近根部的一端,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各个第偶数流路分区中远离根部的一端。如图2所示,以N为3为例,第三流路分区内的制冷剂分支流路为第三制冷剂分支流路,第三制冷剂分支流路的制冷剂进管口为1J、第三制冷剂分支流路的制冷剂出管口为IC ;第二流路分区内的制冷剂分支流路为第二制冷剂分支流路,第二制冷剂分支流路的制冷剂进管口为2J、第二制冷剂分支流路的制冷剂出管口为2C ;第一流路分区内的制冷剂分支流路为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的制冷剂进管口为3J、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的制冷剂出管口为3C。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包括多个流路段,以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的制冷剂进管口 3J到第一个U管的进管口为第一流路段,第一个U管为第二流路段,第二个U管的出管口到第三个U管的进管口为第三流路段,依次类推。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上的多个流路段依次连接构成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第二制冷剂分支流路上的多个流路段依次连接构成第二制冷剂分支流路,第三制冷剂分支流路上的多个流路段依次连接构成第三制冷剂分支流路,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第二制冷剂分支流路和第三制冷剂分支流路构成第一制冷剂流路。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部10上的各个奇数流路分区内的各个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相互平行,同样的,各个偶数流路分区内的各个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相互平行。例如,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上的制冷剂进管口 3J到第一制冷剂分支流路上第一个U管的进管口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三制冷剂分支流路上的制冷剂进管口 IJ到第三制冷剂分支流路上第一个U管的进管口中的制冷剂流向平行。上述举例出于对本方案中各分区流路相应流路段制冷剂流向平行说明,本技术方案中其他相应流路段制冷剂流向平行与上述方式相同,在此不再重复举例。第一流路分区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第三流路分区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平行设置,第一流路分区或第三流路分区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该流路分区中靠近根部的一端,第二流路分区的制冷剂进管设置在该流路分区中远离根部的一端,第二制冷剂流路的设置与第一制冷剂流路以换热器3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构成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10)和第二换热部(20),所述第一换热部(10)和所述第二换热部(20)相接的一端为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根部;在所述第一换热部(10)上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0)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以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构成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第一换热部(10)和第二换热部(20),所述第一换热部(10)和所述第二换热部(20)相接的一端为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根部;在所述第一换热部(10)上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0)上设置第二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段流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相应流路段的制冷剂流向以所述换热器的V型结构的角平分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包括多条制冷剂分支流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0)包括多个流路分区,所述流路分区为每个分支流路中制冷剂流经的区域; 沿着从所述根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10)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多个流路分区依次设置,互不交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着从所述根部到所述第一换热器(10)的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多个流路分区按第一流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宝生江标刘玉杰王成戴永福尤文超雷新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