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振利专利>正文

螺丝起子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4315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螺丝起子接头,系为具有上、下枢接头之筒状,其中该下枢接头系呈六角孔状,其特征在于:该下枢接头于其中两相对边的内壁设置凹槽,复于该下枢接头内承置一U型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的底面贴合于该下枢接头的顶壁,该弹性元件的两侧面则略呈内凹而贴靠于该下枢接头的凹槽内,藉之,该弹性元件可以简易而稳固的定位于该下枢接头中,同时,起子会被该弹性元件的两侧面夹持而不致松脱。(*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头,更准确地说,是指一种可使制造成本降低,同时更能使起子牢固接合的螺丝起子接头。惯用的螺丝起子接头如图A、B所示,乃系以金属锻造成具有上、下枢接头(1)、(2)的圆管状后,再于下枢接头(2)的内壁车制一道环沟(3),以供弹簧圈(1)定位,则起子(5)插入该下枢接头(2)后,利用该弹簧圈(4)的回弹力可以锁固该起子(5)呈定位状态,则以适当的机构接合于该上枢接头(1)后即能操作,然而,这种构造于实际应用中乃发现有诸多未臻理想的缺陷而亟待解决。其一,该道环沟(3)车制时其宽度不易掌握,如果太小,则该弹簧圈(4)无法承置,如果太大,则弹簧圈会有所松动而无法稳固定位。其二,该弹簧圈(4)在承置该道环沟(3)之装配作业上颇不便利,需费较多的时间。其三,该弹簧圈(4)若是承松动定位状态,则起子(5)无法稳固枢接,影响螺丝的松动,甚至在拆卸起子时会有卡住的弊病发生。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上述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螺丝起子接头,它可以于锻造时一次成型,无需再车制环沟,以减少制造成本。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丝起子接头,其系以弹性元件作为闭锁构件,所以装配至为简便,且能使起子稳固定位,更不会发生卡住的弊病。本技术再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螺丝起子接头,其籍该下枢接头之枢接底变化,而使得该螺丝起子接头能适合各种高压性冲击之性质使用,亦使配合的弹性元件可长久使用而不易变形失效。为此,依据本技术的一种螺丝起子接头,系为具有上、下枢接头之筒状,其中该下枢接头系呈六角孔状,其特征在于该下枢接头于其中两相对边的内壁设置凹槽,复于该下枢接头内承置一U型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的底面贴合于该下枢接头的顶壁,该弹性元件的两侧面则略呈内凹而贴靠于该下枢接头的凹槽内,藉之,该弹性元件可以简易而稳固地定位于该下枢接头中,同时,起子会被该弹性元件的两侧面夹持而不致松脱。有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最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于后,相信本技术上述的目的、构造及特征,可由此得到深入而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A、B为惯用螺丝起子的立体图和剖视图。图2系本技术一最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系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4系本技术另一最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请参阅各图所示,本技术螺丝起子接头(10)系以金属锻造成型(请参阅图2所示),其上、下端面各设有一上枢接头(11)及一下枢接头(12),该下枢接头(12)其中两相对边之内壁面设置凹槽(13)(14),该下枢接头(12)以其顶壁(13)与该上枢接头(11)相隔开,其中该下枢接头(12)的一较长对边(a)所形成的平底面(121)乃为平面状,而沿该平底面(121)的长边两侧则分别形成一向上倾斜的斜面(122);该弹性元件(20)系呈“U”型,且其断面可呈圆形状或其他各种形状,其顶面(21)略大于该下枢接头(12)两对边的长度,其两侧面(22)(23)则略呈内凹,且其宽度恰等于或略小于该下枢接头(12)凹槽(13)(14)的宽度;其次,再将本技术的动作原理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以便对本技术的构造及特征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请配合图2、图3所示,在装配时,该弹性元件(20)系承置在该螺丝起子接头的下枢接头(12)中,此时,该弹性元件(20)的顶面(21)贴靠于该下枢接头(12)的平底面(121),而两侧面(22)(23)则贴靠于该下枢接头(12)两凹槽(13)(14)的内壁上,由于该顶面(21)的长度略大于该下枢接头(12)两相对边的长度,所以两端并拘束而使中间部位略呈凹陷,易言之,由于此凹陷变形的回弹力,使得该弹性元件(20)得以其顶面(21)的两端顶持于该下枢接头(12)的内壁与顶壁交接的部位,故其能稳固,当起子(30)欲枢接于该螺丝起子的下枢接头(12)时,其插入之力量使该弹性元件(20)的两则面(22)、(23)略呈变形,则此一回弹力得以夹持起子(30)呈定位状态,然而,因该下枢接头(12)底面的两侧端系分别形成一向上倾斜面(122),故当起子(30)置入该下枢接头(12)时,系由该下枢接头(12)的倾斜底面(122)最高点顶住(如图3的正、侧视图A、B所示),使得弹性元件(20)的顶面(21)与起子(30)不直接接触、压迫、而相隔有一小间距(b)(此时弹片两侧仍具夹持作用),是以不致使弹性元件(20)因容易变形而损坏;且藉此作用,使该螺丝起子接头更能承受间歇性撞击压力(如气动工具、冲击工具)、或连续性撞击压力(如电动工具或快速旋转工具)以及在各种具有高压性冲击性质的条件下使用(惯用的螺丝起子接头若用于高压冲击使用时,均必须于簧片上再置设一垫片方可),换言之,使得该螺丝起子接头的适用范围更广而更具实用性,而诚可节省其等的保养、换置费用,确实为一极佳的设计。图4所示本技术的另一最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其中上述螺丝起子接头的内壁两凹槽(13)(14)亦可制设成下枢接头(12′)两相对边(12a)(12b)的相邻两边(12c)(12d)(12e)(12f)所延伸的凹设槽(13′)(14′),概呈一梯形状或可为一矩形状,而与其配合的弹性元件(20′)亦以与上述同样的方法置入;故,藉由该凹槽(13)(14)的改变,而可使其加工过程更为容易,且使得该弹性元件(20)具有互换性而于应用上更为灵活、简便。本技术的优点归类如下1.各构件制造及装配均相当简易,可降低制造成本。2.起子可以稳固定位而不会松脱。3.起子取出时不会有卡住之弊。4.该弹性元件具有互换性而未被局限于一型,故其应用更为灵活、简便实用。5.该螺丝起子接头能承受各种高压性或连续性冲击,适用范围更广。6.该弹性元件的底面不与起子直接接触,故使弹性无可长久使用而不易变形失效。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螺丝起子接头,其得以简单的创新构造设计,而足以解决惯用产品的诸多缺点,故本技术的实用性应已毋庸置疑;此外,本案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构造,申请前并未见于诸刊物,亦未曾公开使用,加之又具有如上增进功效的事实,故,本技术的新颖性及创造性又均已符合,依法提出技术专利的申请。只是,以上所述的弹性元件,仅系本技术的一最佳可实施例而已,故举凡应用本技术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认为包含在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螺丝起子接头,系为具有上、下枢接头之筒状,其中该下枢接头系呈六角孔状。其特征系在于该下枢接头于其中两相对边的内壁设置凹槽,复于该下枢接头内承置一U型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之底面贴靠于该下枢接头的顶壁,该弹性元件的两侧面则略呈内凹而贴靠于该下枢接头的凹槽内,藉之,该弹性元件可以简易而稳固的定位于该下枢接头中,同时,起子会被该弹性元件之两侧面夹持而不致松脱。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丝起子接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下枢接头的较长对边所形成的底面系为平面状,而沿该平底面的长边两侧则分别形成一向上倾斜的斜面,是以当承载物(如起子)置入该下枢接头时,因系由该下枢接头的两侧倾斜底面的最高点顶住,故该螺丝起子接头能适合在各种具有高压性冲击性质的条件下使用,亦使该弹性元件可长久使用而不易变形失效。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丝起子接头,系为具有上、下枢接头之筒状,其中该下枢接头系呈六角孔状,其特征系在于:该下枢接头于其中两相对边的内壁设置凹槽,复于该下枢接头内承置一U型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之底面贴靠于该下枢接头的顶壁,该弹性元件的两侧面则略呈内凹而贴靠于该下枢接头的凹槽内,藉之,该弹性无件可以简易而稳固的定位于该下枢接头中,同时,起子会被该弹性元件之两侧面夹持而不致松脱。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振利
申请(专利权)人:黄振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