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其包含有第一泄水顶、第二泄水顶及内阻隔,第一泄水顶为屋顶及其延伸而下,下方有一中透风口,第二泄水顶位于第一泄水顶外侧,与第一泄水顶之间有外透风口,内阻隔为延伸而下的屋顶向上形成,内阻隔与第一泄水顶之间有内透风口,第二泄水顶的顶端高于第一泄水顶末端,第一泄水顶末端介于第二泄水顶的顶端与内阻隔之间;屋内的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至中透风口,再由外透风口排出热空气,并由内阻隔阻挡外入的雨水,达到自然通风挡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与建筑物有关,尤指自然冷热对流,将屋内热空气由内往外排出,并引进冷空气,而且强风大雨时,无雨水灌入屋顶的一种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习知,传统建筑物受日晒,容易吸热,而不易散热,尤其混凝土建材制的建筑物,一旦白天受长期阳光照射,很容易吸热、不易散热,进而影响室内温度,提升室内温度,又热流是由下往上升,不断地提升室内温度,因此在夏天里即使到了夜晚,屋内仍然是热烘烘;虽有几项目前常使用方式,然效果都不佳,有的业者在屋顶上面加装固定洒水器,必需额外加装水管及水路,且需以人扭转开关,或自动感应开关,不但浪费水源,喷洒面积未完全、不均匀,散热有限;有的业者,在屋顶加装散热风扇,靠热对流自然旋转抽出热空气,然装置该散热风扇经费多,施工需切割原屋顶,散热效果仍然有限;或有更改建材的材 质,但是防热建材或隔热建材,售价高;在以往的建筑物可以见到如图I所示,在屋脊I的最顶尖处上有一小屋顶2,该小屋顶2两侧为透风,可装置窗户3或百页窗或网子,可将屋内热流经小屋顶2两侧排出,但是遇下雨或强台时,强风伴着雨水也透过窗户渗透进入屋内,并不方便;如图2所示,在斜屋顶4的一面上,装置一小屋檐5 (即阁楼),小屋檐5也有窗户6或百页窗或网子,可将屋内热流经窗户6排出,也是产生上述缺失,遇下雨或强台时,强风伴着雨水也透过窗户6渗透进入屋内,并不方便;上述两种屋顶散热方式皆是应用空气冷热对流通风原理,用来散热屋子内的热空气,也就是当室内的热空气上升后,可以利用小屋顶2(小屋檐5)的窗户3(6)将热气散出去,虽是可以免电力,有效散热,但强风伴着雨水也透过窗户渗透进入屋内,造成屋内逆流风及滴雨水,是最为困扰事;显然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一种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其目的在于1、提供自然冷热对流,将屋内热空气由内往外排出,并引进冷空气,自然凉爽,无需动力;2、强风大雨时,雨水不能灌入屋顶;3、提供可适用于屋顶、相邻之屋顶及外墙之搭建屋顶。一种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其包含有一第一泄水顶,为屋顶及其延伸而下的屋顶,第一泄水顶下方有一中透风口 ;一第二泄水顶,位于第一泄水顶外侧,第二泄水顶顶端与第一泄水顶保持一外透风口 ;一内阻隔,为延伸而下的屋顶向上形成的内阻隔,内阻隔与第一泄水顶之间有一内透风口 ;其特征在于第二泄水顶的顶端高于第一泄水顶末端,并第一泄水顶末端介于第二泄水顶的顶端与内阻隔之间;屋内的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至中透风口,再由外透风口排出热空气,并由内阻隔阻挡外入的雨水,达到自然通风挡雨的目的。其中,该第一泄水顶为锥形屋顶延伸而下,第二泄水顶是搭接于第一泄水顶末端上方,内阻隔为搭接于第一泄水顶末端下方。其中,该第一泄水顶为向外推出的屋顶,第二泄水顶是为向外开张一角度的壁面,内阻隔为第一泄水顶内的窗户。其中,该内阻隔为一屋顶,第一泄水顶为其上方遮盖的屋顶,第二泄水顶是在第一泄水顶两外侧。其中,该第一泄水顶为一外壁面所搭建的斜向屋顶延伸垂直向下,第一泄水顶搭接一下屋顶,下屋顶内部向上延伸内阻隔,下屋顶外部向上延伸第二泄水顶。其中,该第一泄水顶为一外壁面所搭建的斜向屋顶延伸,第一泄水顶搭接一垂直 的第二泄水顶,有一下屋顶向上延伸内阻隔,内阻隔搭接于第一泄水顶下方,并第二泄水顶搭接于下屋顶。一种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有两相邻的屋顶,一为主屋顶,另一为邻屋顶,其包含有一第一泄水顶,为主屋顶及其延伸而下的屋顶,第一泄水顶末端有一中透风口 ;一第二泄水顶,位于邻屋顶上,第一泄水顶外侧,第二泄水顶顶端与第一泄水顶保持一外透风口;一内阻隔,为邻屋顶延伸而下的水槽,向上形成内阻隔,内阻隔与第一泄水顶之间有一内透风口;其特征在于第二泄水顶顶端高于第一泄水顶末端,并第一泄水顶末端介于第二泄水顶顶端与内阻隔联机之间;屋内的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至中透风口,再由外透风口排出热空气,并由内阻隔阻挡外入的雨水,达到自然通风挡雨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优点及功效在于提供自然冷热对流,将屋内热空气由内往外排出,并引进冷空气,自然凉爽,无需动力;强风大雨时,雨水不能灌入屋顶;提供可适用于屋顶、相邻之屋顶及外墙之搭建屋顶。附图说明图I是传统建筑物屋顶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传统建筑物屋顶阁楼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浪板贴靠屋顶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如下10屋顶11第一泄水顶 12第二泄水顶 13内阻隔14中透风口BI末端15外透风口16内透风口Al顶端20屋顶21第一泄水顶 22第二泄水顶23内阻隔24中透风口A2顶端25外透风口26内透风口B2末端30屋顶33内阻隔31第一泄水顶32第二泄水顶 34中透风口 A3顶端35外透风口36内透风口B3末端40外壁面41第一泄水顶40 I屋顶43内阻隔 42第二泄水顶44中透风口A4顶端45外透风口46内透风口B4末端50外壁面 51第一泄水顶52第二泄水顶50I下屋顶53内阻隔 54中透风口55外透风口56内透风口A5顶端B5末端60主屋顶60I邻屋顶61第一泄水顶62第二泄水顶63内阻隔64中透风口A6顶端65外透风口66内透风口B6末端具体实施方式首先,本专利技术一种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第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于建筑物的屋顶10所设置,其包含有一第一泄水顶11、一第二泄水顶12及一内阻隔13,为锥形的屋顶10延伸而下至一段距离后有一中透风口 14,以该中透风口 14至锥形屋顶即为第一泄水顶11,第一泄水顶11有一末端BI与中透风口 14相邻,第二泄水顶12是搭接于第一泄水顶11的末端BI上方,并第二泄水顶12位于第一泄水顶11外侧,使第二泄水顶12顶端Al与第一泄水顶11保持有一外透风口 15,一内阻隔13为延伸而下的屋顶10向上形成的内阻隔13,内阻隔13搭接于第一泄水顶11末端BI下方,内阻隔13与第一泄水顶11之间有一内透风口 1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泄水顶11、第二泄水顶12及内阻隔13之间关是为第二泄水顶12的顶端A I高于第一泄水顶11末端BI,并第一泄水顶11末端BI介于第二泄水顶12顶端Al与内阻隔13之间;由上述的结构组合,本专利技术一种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当太阳光照射屋顶10、墙壁面时,屋顶10、墙壁面的温度渐升,久久无法降温,屋内温度随即升高,此时屋内的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遇到内阻隔13与第一泄水顶11之间的内透风口 16,经中透风口 14,再由外透风口 15排出热空气,如此不断地将屋内的热空气由下往上排出,并由其他门、窗户引进室外空气,产生自然对流;本案应用空气冷热对流通风原理,无需任何的电力,或人员操作,即能将冷空气引进屋内,排出热空气,而且不止排热,由于有自然对流,位于屋内的人随时有凉风吹过,于夏天里清凉无比,越是热天,越有浮力通风自然对流,不但利用自然对流,享受自然空气,无需电力产生的冷气,一方面节省电力,一方面为自然空气,无密闭空间衍生的病菌传染(如退伍车人症等);又,当下雨、刮风时,雨水淋于第一泄水顶11及一第二泄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屋顶对流自然通风装置,其包含有:一第一泄水顶,为屋顶及其延伸而下的屋顶,第一泄水顶下方有一中透风口;一第二泄水顶,位于第一泄水顶外侧,第二泄水顶顶端与第一泄水顶保持一外透风口;一内阻隔,为延伸而下的屋顶向上形成的内阻隔,内阻隔与第一泄水顶之间有一内透风口;其特征在于:第二泄水顶的顶端高于第一泄水顶末端,并第一泄水顶末端介于第二泄水顶的顶端与内阻隔之间;屋内的热空气由下往上流通至内透风口,至中透风口,再由外透风口排出热空气,并由内阻隔阻挡外入的雨水,达到自然通风挡雨的目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振利,
申请(专利权)人:黄振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