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尖峰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03808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5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尖峰冷却系统,包括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一个或多个尖峰冷却器和为尖峰冷却器输送塔外冷空气的引风通道,所述引风通道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形式,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散热器基础板与塔环基顶面之间进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节约占地面积、优化总平面的布置,尖峰冷却器布置灵活并可减小尖峰冷却器的运行噪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用于新建工程也可用于现有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的增容改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属于工业冷却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尖峰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热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通常设计为在夏季短期极端高温下机组不满发,但有些电厂出于某些原因要求提高在夏季短期极端高温下的机组出力,设置尖峰冷却器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尖峰冷却器通常采用机械通风且布置在塔外。为了避免尖峰冷却器产生的热空气对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的影响,通常要求尖峰冷却器与自然通风冷却塔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给厂区总平面的布置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全厂用地指标的上升,特别是对于用地紧张的电厂,矛盾更为突出。为了降低电厂的用地指标,节约用地,简化厂区总平面布置,并充分利用间冷塔内的场地空间,已有把尖峰冷却器布置在间接空冷塔中设计方案,尖峰冷却器的进气通道设在地面上,就近从塔外引接自然空气。这种布置方案下,尖峰冷却器的布置和数量受布置在散热器下方的进、出水环管的制约和影响,往往只能布置在相邻冷却扇段的相邻部位无散热器下方的进、出水环管的地方,且进风通道的尺寸也因受到散热器支腿间隙及环管间隙的限制而不能布置太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尖峰冷却系统,通过冷却塔的自然抽力或借助强制空气流动的机械驱动装置获得塔外空气为尖峰冷却器提供冷却空气。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尖峰冷却系统,包括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一个或多个尖峰冷却器和为尖峰冷却器输送塔外冷空气的引风通道,所述引风通道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形式,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散热器基础板与塔环基顶面之间进+Pt O进一步,所述尖峰冷却器采用表面式、干湿混合式或蒸发式冷却器。进一步,所述引风通道为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的沟道和管道,引风通道布置成直线或弯曲通道。进一步,所述引风通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钢筋混凝土预制结构、钢结构或塑料波纹管制成。进一步,所述引风通道上设有机械通风装置和风量调节装置。进一步,引风通道入口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外的侧墙上或向上露天布置,入口设有防护格珊,露天布置时设有遮雨棚。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引风通道从散热器基础板与环基顶面之间进塔,如需横跨塔内布置的地下环管,则地下引风通道向上弯起变成半地下式通道从地下环管上方跨越可利用自然通风冷却塔的抽力或借助强制空气流动的机械驱动装置,将塔外自然空气经地下引风通道引入尖峰冷却器内,换热后通过尖峰冷却器的出风口排出,进气量大,布置灵活,简化厂区总平面布置,节约占地面积;既可用于新建工程也可用于现有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的增容改造。进一步,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可根据工程条件及材料供给情况,灵活选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钢筋混凝土预制结构、钢结构、塑料波纹管或其他材质;引风通道可为矩形、圆形或其他截面型式;根据实际工程尖峰冷却器在塔内位置,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可灵活布置成直线或弯曲(折)沟道或管道。进一步,尖峰冷却器布置灵活,可根据工程条件布置为一个或多个,既可以布置在Om间冷塔斜支柱内侧,也可以布置在中央或其他区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使用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技术使用状态的三维剖视图;图3是技术使用状态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中引风通道的断面示意图;图4(a)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沟道引风通道;图4(b)是预制钢筋混凝土矩形沟道引风通道;图4(c)是钢、玻璃钢、塑料波纹管圆管引风通道;图4(d)是预制钢筋混凝土圆管引风通道;图中:1_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2_尖峰冷却器;3_引风通道;4_引风通道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2、3,一种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尖峰冷却系统,包括常规散热器在塔周垂直布置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1、布置在塔内的尖峰冷却器2、为尖峰冷却器2输送塔外冷空气的引风通道3,引风通道3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形式,从间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I的散热器基础板与塔环基顶面之间进塔。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入口 4布置在塔外,经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与尖峰冷却器的进气口相连接,空气换热后经尖峰冷却器的出风口排入塔内;尖峰冷却器2采用表面式、干湿混合式、蒸发式或其他型式的冷却器;设有或不设机械通风装置;尖峰冷却器在塔内可设置一个、多个或集中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为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工艺系统为散热器采用垂直布置的表面式凝汽器或混合式(海勒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散热器垂直布置在冷却塔周边,散热器顶部与冷却塔之间采用展宽平台密封结构密封;所述的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根据工程条件及材料供给情况,可选择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钢筋混凝土预制结构、钢结构、塑料波纹管或其他材质;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为矩形、圆形或其他截面型式;所述的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可根据实际工程尖峰冷却器在塔内所处的位置,灵活布置成直线或弯曲(折)沟道或管道;引风通道从散热器基础板与环基顶面之间进塔,如需横跨塔内布置的地下环管,则地下引风通道向上弯起变成半地下式通道从地下环管上方跨越。所述的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可设置有或不设进风控制装置;所述的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塔外进风口可布置在入口侧墙或向上露天布置,入口设有防护栅栏,当露天布置时设有遮雨棚。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3设有或不设机械通风装置,设有或不设风量调节装置。如图1、2、3,根据实际工程尖峰冷却器在塔内所处的位置,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可以是直管、曲管、弯折管道或沟道,可以为单根或多根;如图1、2、3,地下引风通道入口 4,可以布置在侧墙上,也可以向上露天布置,入口设有防护栅栏;如图1、2、3,地下引风通道3可以设置或不设进气流量控制设施;如图4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断面示意图;可以为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矩形沟道见图4(a)和图4(b);或钢、玻璃钢、塑料波纹管或其他材料圆管见图4(c);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圆管见图4(d);也可以是替他断面型式或材质的管道;当本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由于尖峰冷却器进风对间冷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可通过适当增加冷却塔的塔高来补偿;或在系统中设置机械强制通风装置来提高整个间接空冷岛的进风量。前者可用于新建工程,后者可用于改造工程,或二者结合使用。本技术既可用于新建工程,也可用于现有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增容改造。当用于新建工程时,地下、半地下引风通道可结合间接空冷塔的施工进度安排建设;当用于现有工程的技术改造时,地下引风通道可通过顶管或暗挖法自散热器基础板与冷却塔环基之间穿过。本技术尖峰冷却系统,除具有节约用地、运行噪音低等优点外,还可利用自然通风冷却塔的抽力,将塔外空气经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引入尖峰冷却器内,换热后通过尖峰冷却器的出风口排出,进气量大,布置灵活。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I)尖峰冷却器布置在间接空冷塔内,充分利用塔内场地空间,优化厂区总平面布置,减少占地;(2)利用自然通风冷却塔的抽力,将塔外空气经地下或半地下引风通道引入尖峰冷却器内,换热后通过尖峰冷却器的出风口排出;(3)某些情况下无需其他能源强制空气的流动,具有节能降耗的特点;(4)进风通道断面大,空气流量大;(5)本技术既可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的尖峰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1)内的一个或多个尖峰冷却器(2)和为尖峰冷却器(2)输送塔外冷空气的引风通道(3),所述引风通道(3)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形式,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1)的散热器基础板与塔环基顶面之间进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宪安杨迎哲梁娅莉李武申高志广姚友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