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智庆专利>正文

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3359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一扳手本体、棘齿轮、掣动块及一控向结构,扳手本体头部设有容置室,侧边设有掣动槽,另设有一控向槽,控向槽与掣动槽间为连通状态,容置室及掣动槽内容设有棘齿轮及掣动块呈相互啮合;该控向槽供控向结构容置;其主要改进是控向槽背部设有左右顶掣孔槽;控向结构包括一控向块及一弹性顶掣装置,控向块设有一定位槽及容置孔,定位槽内容设有盖片形成定位于顶掣孔槽结构,达到定位顶掣孔槽效果,而容置孔内容设有弹性顶掣装置;掣动块背面设有掣动部,掣动部设为与弹性顶掣装置相顶掣结构。如此可达到结构完全稳固、控制方向方便、使用上不会产生冲突,且使用精准的功效,相当具有产业利用价值。(*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工工具领域用于紧固、连接、拆卸或夹持的工具中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完全稳固、控制方向方便、使用上不会产生冲突,且使用精准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五)。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棘齿轮、掣动块及一控向结构,其中该扳手本体的一头部设有一容置室,容置室的侧边并形成一掣动槽,另外并设有一控向槽,且在控向槽与掣动槽间形成一连通状态,且容置室及掣动槽可分别供棘齿轮及掣动块容置于其内,并使其呈啮合的状态;而该控向槽背部形成左右顶掣孔槽,且该控向结构并包括一控向块及一弹性顶掣装置,而该控向块设有一定位槽及一容置孔,该定位槽是供盖片容置入,而容置孔是供弹性顶掣装置容置,并使其钢珠能顶掣在左右顶掣孔槽;掣动块的背面形成设有掣动部而可以供受弹性顶掣装置顶掣,如此而可以使其达到另外一种不同的实用性控向结构,因此成为一种相当具有实用性及进步性的新设计,适于产业界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介绍
现有通用的棘轮起子或棘轮工具已经为现今大众广泛使用,其在使用上相当方便,且扭力值也随着科技进步而都能达到工业使用要求的水平。然而现今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很多东西甚或工具都被要求要有不同的类型及外观,同样的,棘轮起子的控向结构也是需要不断地改变及发展,才能符合现代消费者的要求。当前现有常见的棘轮起子或棘轮工具的控向结构,如台湾专利公告第386476号“棘轮扳手改良结构”(详见附件一公告文本)、台湾专利公告第422158号“高扭力的复合式换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详见附件二公告文本)、台湾专利公告第382298号“棘轮扳手的转向切换结构改良”(详见附件三公告文本)、台湾专利公告第408653号“棘动工具(一)”(详见附件四公告文本),台湾专利公告第399510号“一种棘轮扳手切换钮结构改良”(详见附件五公告文本)。上述各专利的内容,皆是有关控向结构的不同改良结构,足见业界均已经在朝着此方向研发发展。上述为一般现有棘轮的控向结构,其虽可提供使用者一具有换向棘轮扳手结构的功效的,确实具有进步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其结构中还存在有控制方向不方便以及在使用上有冲突的缺陷,距离使用者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造成该棘轮的控向结构在实际应用上,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仍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进一步改进棘轮的控向结构,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的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申请人也是工具界的领先产业,自然也在致力于努力改进之列,因此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存在的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能够改进一般市面上现有常规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五),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改善一般现有习用棘轮工具存在的控向不方便或使用上有冲突的弊端,而提供一种结构完全稳固、控制方向非常方便、在使用上不会产生冲突,且使用非常精准,更为适于实用的棘轮工具控向结构,并相当具有产业利用价值。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五),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够使控制结构在组装上更加方便,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更加符合使用需求,从而更加符合设计理念,在总体上具有增进的功效,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棘齿轮、掣动块以及一控向结构,其中该扳手本体的一头部设有一容置室,该容置室的侧边并形成设有一掣动槽,另外并设有一控向槽,且该控向槽与掣动槽之间设置为形成连通结构状态,且该容置室及掣动槽内分别容置设有棘齿轮及掣动块于其内,并且该棘齿轮与掣动块为呈相互啮合的结构状态;该控向槽并是供控向结构容置;其主要改进在于上述的控向槽,其背部形成设有左、右顶掣孔槽;上述的控向结构,包括一控向块及一弹性顶掣装置,该控向块设有一定位槽及一容置孔,该定位槽内容置设有盖片形成定位于顶掣孔槽的结构,使该定位槽可供盖片容置入其内达到定位顶掣孔槽的效果,而该容置孔内容置设有弹性顶掣装置;上述的掣动块,其背面形成设有掣动部,该掣动部并设置为与弹性顶掣装置呈相顶掣的结构,而可以受弹性顶掣装置的顶掣作用;上述结构相组合,构成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的整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顶掣装置包括有一钢珠及弹簧,其头套设置为呈顶掣掣动块的结构,而该钢珠则设置为顶掣在控向槽的左右顶掣孔槽内。前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顶掣装置可再设有一盖片,该盖片并设有一定位部及盖部,该盖部形成可压掣弹性头套于容置孔内的结构,该定位部则插入到控向块另外设置的定位槽内,该盖片压掣弹性头套于容置孔内,且其呈可顶掣到掣动块的掣动部上,而形成压掣弹性件定位于定位槽内的结构,从而使该弹性顶掣装置能更有效的定位于定位槽内。前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中所述的控向块的顶端两侧可分别形成设有扳动部,且该控向块设置为在控向槽的左右两侧扳动或移动的结构,而可供使用者可以轻易扳动或移动该控向块在控向槽的左右两侧移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主要是在扳手本体的一头部设有一容置室,容置室的侧边并形成设有一掣动槽,另外并设有一控向槽,且在该控向槽与掣动槽之间形成一连通状态,且该容置室及掣动槽可分别供棘齿轮及掣动块容置于其内,并使其呈啮合状态;该控向槽并是供控向结构容置,且控向槽内形成一顶掣孔槽,该顶掣孔槽是供一钢珠及弹簧容置,而使该钢珠能弹性顶掣控向结构;该控向结构并包括一控向块及一弹性件,该控向块设有一定位槽,且其背部形成设有两顶掣部,而该定位槽是供一弹性件定位,该弹性件并包括两顶掣端及一轴部,该轴部可供一定位组件将弹性件定位于定位槽内,掣动块的背面则形成设有两掣动部而可供弹性件的两顶掣端顶掣。如此可以达到结构完全稳固、使用精准的使用效率,确实相当具有产业利用价值。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完全没有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所存在的缺陷,而且可以使得本专利技术结构更加稳固及多变化,因此可达到相当的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兹将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具体说明如下1、本专利技术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可以使控向棘轮工具达到真正可以方便控向的结构及功效。2、本专利技术在当发生零件需要更换时,可以将盖片予以先行拿开,如此便可以很轻易地将弹性顶掣装置的各项构件或钢珠、还是弹簧予以方便的替换,而可免除现有习用产品无法简易替换的弊端。3、本专利技术利用盖片可以将弹性顶掣装置予以稳固地固定设置在容置孔内,而达到极佳的稳固定位的效果。4、此外,藉由本专利技术,还可以使其在组装上更为简易及方便,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5、本专利技术确实可以达到实用上的功效,不仅使用方便,不需烦杂的手续,而且结构成形的加工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棘齿轮、掣动块以及一控向结构,其中: 该扳手本体的一头部设有一容置室,该容置室的侧边并形成设有一掣动槽,另外并设有一控向槽,且该控向槽与掣动槽之间设置为形成连通结构状态,且该容置室及掣动槽内分别容置设有棘齿轮及掣动块于其内,并且该棘齿轮与掣动块为呈相互啮合的结构状态;该控向槽并是供控向结构容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的控向槽,其背部形成设有左、右顶掣孔槽; 上述的控向结构,包括一控向块及一弹性顶掣装置,该控向块设有一定位槽及一容置孔,该定位槽内容置设有盖片形成定位于顶掣孔槽的结构,而该容置孔内容置设有弹性顶掣装置; 上述的掣动块,其背面形成设有掣动部,该掣动部并设置为与弹性顶掣装置呈相顶掣的结构; 上述结构相组合,构成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的整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谢智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