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泰佐专利>正文

旋转头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2934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头扳手,于扳动件与扳手件固接部处内设控制件,使控制件一端以多角形或齿纹样式与扳手件内的卡制部相互密合卡接,而控制件另端以齿纹或多角形样式置放于扳动件端部的控制部内,达到自由转动的功能,并于控制部一端内设具齿纹或多角样式的限卡部,使控制件与扳动件能相互密合卡接或脱离,以达到卡合作用以及脱离转动的功能,因而确认能以一体成型的简化结构而达到提升卡制稳固性并降低制程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尤指一种旋转头扳手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旋转头扳手,其控制结构颇为复杂,如公告号第482064号『旋柄式复合扳手构造』新型专利案,是于转接件及握柄件间设具嵌块的拨控件,拨控件内设齿盘,齿盘一端具棘齿纹与转接件啮合,而齿盘另端中央设轴孔以栓件与握柄件卡接,且齿盘旁相对拨控件嵌块处设斜导槽,则转动拨控件可经嵌块带动齿盘上下转动,形成齿盘与转接件为互不接触或相互啮合。如公告号第515359号『棘轮扳手转向控制构造』新型专利案,是于握体端部枢接一连结座再枢接至扳手头,握体与连结座间以两端部分为圆形及六角形且具导部的控制组连接,连接座内设具咬合部的活动体以卡制扳手头,则当控制组六角形端部与握体接合部卡制时,能将连结座内活动体咬合部顶抵扳手头,反之,控制组导部会使连结座内活动体与咬合部脱离而互不接触。如公告号第542053号『快转扳手之角度固定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是于驱动部与扳柄部设有相互套设的轴孔与轴座,且轴孔与轴座设具二卡掣块的棘齿与角度固定结构,让卡掣块一端外棘齿可与轴孔内棘齿相互卡合,行程角度固定状态,而卡掣块另端为平滑面形成快转状态。如公告号第592899号『复合扳手结构改良』专利技术专利案及公告号第I220120号『复合扳手结构改良』专利技术专利案,是于握柄及驱动件直接连接处内设卡掣机构,或以两端各为六角形及圆柱形的连接件相接,连接件六角形端部卡制于握柄内,而圆柱形端部连接件置放于驱动件内,且连接件内设卡掣机构;卡掣机构具一上设凹陷处的控制件及两端面具齿纹的卡掣块,当穿设于连结件中央的控制件卡制于定位上时,可将穿设于连接件圆柱端侧面的二卡掣块顶出,使卡掣块端面齿纹与驱动件卡合,反之,则设于控制件上的凹陷处会使卡掣块内缩至连接件内使齿纹脱离驱动件而能自由转动。如公告号第M243303号『旋柄式扳手之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是于握柄件与驱动件枢接处内设轴栓,且轴栓旁设卡掣翼片且端设推控钮,驱动件的轴孔为六角形以配合轴栓下端六脚杆段呈限位关系,而握柄件轴孔为棘齿孔,可配合卡掣翼片受推控钮推拨而形成啮合或脱离状态。详观上述现有结构,不难发现尚存些许不足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1、构造复杂由于使用许多小构件组成控制机构,其卡合结构复杂,其结构稳定度较差,进而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便利性。2、制造成本偏高由于控制构件是以许多小构件组成,造成扳手的制造工序繁复且组装不易,因而造成扳手的制造成本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化于握柄与扳手头固接处设一体成型的转动角度控制件的旋转头扳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旋转头扳手,包括具握持部及固接部的扳手件、具套口部的扳动件,扳动件与扳手件的固接部相互枢接,其特点是还包括一控制件,该控制件位于所述扳动件与扳手件的固接部内,该控制件具有一啮合部以及一卡合部,卡合部位于啮合部上端且与啮合部相连;扳手件的固接部下端内设有与卡合部相对设置的卡制部,且卡制部与控制件的卡合部保持常态卡制,扳动件在与扳手件相枢接处设有一为穿孔的控制部,控制部内径处的一端相对于控制件的啮合部设有限卡部,且控制部相邻限卡部处形成一可供控制件的啮合部于控制件移动后到此形成空转的空间。所述扳手件的固接部上设一为穿孔的限位部,所述控制件位于扳手件的限位部及卡制部内与扳动件的控制部内,且控制件的端部设第一驱动部且穿出扳手件的限位部,第一驱动部位于卡合部上端且与卡合部相连,所述扳动件的控制部与限卡部相对的另端设固定部。所述扳动件的固定部上设一穿孔,且相对于扳动件的固定部穿孔之处设第二驱动部。所述控制件的卡合部高度长于扳手件的卡制部。所述控制件的第二驱动部外设置放弹性体的容置部。所述啮合部相对于扳动件的固定部处设内置弹性体的容置部。所述卡制部为内齿纹或多角形。所述限卡部为齿纹或多角形。所述扳手件的固接部内设供控制件端部穿出的限位部的自由端设一推压部,且推压部上设置一推压件。所述推压件穿出扳手件的推压部自由端面设有推动部,而相对推动部另端设压制部,并于压制部旁设斜面状的定位部。所述推压件中段靠近一侧边处设以枢接至扳手件推压部边缘的枢接部,且推压件于枢接部两端分设扳动部及压制部。所述推压件中央设枢接至扳手件推压部的旋支部,且推压件相对控制件的端面设倾斜突起状的压制部,于压制部另端面设旋动部。本专利技术一种旋转头扳手,包括具握持部及固接部的扳手件、具套口部的扳动件,扳动件与扳手件的固接部相互枢接,其特点是还包括一控制件,该控制件位于所述扳动件与扳手件的固接部内,该控制件具有一啮合部以及一卡合部,扳动件在与扳手件相枢接处设有一为穿孔的控制部,扳手件的固接部与扳动件的控制部内分别设有与卡合部相对设置且相互保持常态卡制的卡制部,以及对于控制件的啮合部设有限卡部,于相邻限卡部处形成一可供控制件的啮合部于控制件移动后到此形成空转的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此旋转头扳手于握柄与扳手头固接处设一体成型的转动角度控制件,或以手动按压操作方式,或于控制件端部设推压件的定位设计,达到以简单结构达稳固卡制扳手头及握柄的目的,从而能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控制件分别卡制扳动件以及扳手件剖面动作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控制件另一实施例的卡制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推压件的一实施例的卡制使用状态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推压件的一实施例的松脱使用状态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推压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卡制使用状态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推压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松脱使用状态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推压件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状态图。图11是图10的立体示意图。图号说明10扳手件11握持部12固接部13限位部14卡制部15推压部16推压部17推压部20扳动件21套口部22控制部23限卡部24固定部30控制件 31第一驱动部32卡合部33啮合部34第二驱动部35容置部40弹性体50推压件51推动部52压制部53定位部60推压件61扳动部62压制部63枢接部70推压件71旋支部72压制部73旋动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它目的,兹以如后的较佳实施例附以图式详细说明,惟本图例所说明的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并非为专利申请上的唯一限制。请参阅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由扳手件10、扳动件20及控制件30所组成,其中,扳手件10一端设握柄11而另端设固接部12,固接部12上设圆形穿孔状的限位部13,于限位部13相对于扳动件20端设口径略大于限位部13的多角形穿孔状的卡制部14,使限位部13及卡制部14内能容置控制件30用。扳动件20一端设套口部21,做为卡接至螺钉或螺帽上用,而另端设与扳动件10固接部12相接且口径略大于卡制部14穿孔状的控制部22,控制部22内靠近卡制部14处设具内齿纹且口径略大于卡制部14的限卡部23,以卡合内置的控制件30用,另于控制部22相对于限卡部23的另端,固设一具小口径穿孔的固定部24,以将控制件30限制于扳手件10的限位部13及卡制部14与扳动件20的控制部22内部活动。控制件30为一中广状的圆轴构件,其相对于扳手件10的限位部13之处设圆柱形的第一驱动部31,并使第一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头扳手,包括具握持部及固接部的扳手件、具套口部的扳动件,扳动件与扳手件的固接部相互枢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控制件,该控制件位于所述扳动件与扳手件的固接部内,该控制件具有一啮合部以及一卡合部,卡合部位于啮合部上端且与啮合部相连;扳手件的固接部下端内设有与卡合部相对设置的卡制部,且卡制部与控制件的卡合部保持常态卡制,扳动件在与扳手件相枢接处设有一为穿孔的控制部,控制部内径处的一端相对于控制件的啮合部设有限卡部,且控制部相邻限卡部处形成一可供控制件的啮合部于控制件移动后到此形成空转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泰佐
申请(专利权)人:陈泰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