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风扇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22181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5 00:50
一种串联风扇框,用以解决以往串联风扇减少共振效应的效果有限的问题。该串联风扇框包含一个第一扇框及一个第二扇框,该第一扇框与第二扇框之间以金属框件相互对接,该金属框件可以为该第一扇框或/和第二扇框的一部份,该第一扇框及第二扇框的其他部位为塑胶框件;据此,该第一扇框及第二扇框串联结合,并装设有定子组及扇轮而作为串联风扇使用时,可利用金属框件减少串联风扇运作时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并有效降低噪音及提升该第一扇框与第二扇框之间的结合强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风扇的扇框,特别是一种由至少两个风扇的扇框串联结合而构成的串联风扇框
技术介绍
请参照图1,为中国台湾公告第1324504号《串联风扇的避振结构》专利案所揭示的第一种现有的串联风扇8,该现有的串联风扇8是在两个风扇框81串联结合的面与面之间设置一个避振元件82,该避振元件82的形状对应该两个风扇框81的基座811及肋条812以外的结合面形状,当该两个风扇框81串联结合时,可借助该避振元件82吸收、隔绝及缓冲该两个风扇框81中的扇轮转子所产生的振动基频,避免产生共振效应。然而,该第一种现有的串联风扇8具有如下所述的缺点:1、该避振元件82的材质为橡胶、泡棉、海绵或优力胶等,虽可吸收、隔绝、缓冲该两个扇轮转子的振动基频,却容易导致该两个风扇框81串联结合时的结合强度不佳。2、该两个风扇框81的基座811及肋条812以外的部位并未设有该避振元件82,因此,该两个风扇框81所属的扇轮转子动作时,该避振元件82并无法有效吸收或缓冲来自该基座811及肋条812所传递的振动基频,使得该现有的串联风扇8仍可能会广生共振效应。3、该现有的串联风扇8必须在该两个风扇框81之间额外设置该避振元件82,导致该现有的串联风扇8的构件增加,造成该现有的串联风扇8具有组装便利性不佳的问题。请参照图2,为中国台湾公告第M383137号「串接式风扇减振机构」专利案所揭示的第二种现有的串联风扇9,该串联风扇9具有可串联结合的两个框体91,该两个框体91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制震元件92及一个第二制震元件93,该第一制震元件92及第二制震元件93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该第一制震元件92设在该两个框体91的轴座部位,该第二制震元件93则设在该两个框体91相对处的四个角隅位置,以于该两个框体91串联结合时,用以吸收该两个框体91所产生的振动。然而,该第二种现有的串联风扇9具有如下所述的缺点:1、该第一制震元件92及第二制震元件93并未设置于该两个框体91的导流件911位置,因此,该两个框体91所属的扇轮动作时,该第一制震元件92及第二制震元件93仍无法全面性地吸收或缓冲来自该两个框体91的导流件911所传递的振动,使得该第二种现有的串联风扇9仍可能会产生共振效应。2、该第二种现有的串联风扇9必须在该两个框体91之间额外设置该第一制震元件92及第二制震元件93,相较于前述第一种现有的串联风扇8,该第二种现有的串联风扇9具有更多的构件,致使组装的复杂性也相对大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串联风扇框,可在数个扇框串联结合,并装设有定子组及扇轮而作为串联风扇使用时,能全面性地减少该串联风扇运作时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并有效降低噪音。本技术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串联风扇框,可提升该数个扇框之间的结合强度。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串联风扇框,其减震的构件即为扇框的一部分,使该数个扇框能够直接相对接合,以提升组装便利性。为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运用的
技术实现思路
包含:一种串联风扇框,其包含:一个第一扇框,设有相对的一个第一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一出风框部,该第一入风框部及第一出风框部之间为一个第一导流框部;及一个第二扇框,设有相对的一个第二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二出风框部,该第二入风框部及第二出风框部之间为一个第二导流框部,该第二入风框部与该第一出风框部结合,;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入风框部及第一导流框部为塑胶框件,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出风框部为金属框件,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入风框部、第二出风框部及第二导流框部均为塑胶框件。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导流框部一体包覆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出风框部。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导流框部卡扣结合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出风框部。本技术另提供一种串联风扇框,其包含:一个第一扇框,设有相对的一个第一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一出风框部,该第一入风框部及第一出风框部之间为一个第一导流框部;及一个第二扇框,设有相对的一个第二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二出风框部,该第二入风框部及第二出风框部之间为一个第二导流框部,该第二入风框部与该第一出风框部结合;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入风框部、第一出风框部及第一导流框部均为塑胶框件,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出风框部及第二导流框部为塑胶框件,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入风框部为金属框件。其中,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导流框部一体包覆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入风框部。其中,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导流框部卡扣结合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入风框部。本技术再提供一种串联风扇框,其包含:一个第一扇框,设有相对的一个第一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一出风框部,该第一入风框部及第一出风框部之间为一个第一导流框部;及一个第二扇框,设有相对的一个第二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二出风框部,该第二入风框部及第二出风框部之间为一个第二导流框部,该第二入风框部与该第一出风框部结合;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入风框部及第一导流框部为塑胶框件,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出风框部为金属框件,该第二扇框的出风框部及第二导流框部为塑胶框件,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入风框部为金属框件。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导流框部一体包覆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出风框部,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导流框部一体包覆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入风框部。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导流框部卡扣结合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出风框部,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导流框部卡扣结合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入风框部。其中,该第一出风框部包含一个第一外框、一个第一轴座及数个第一连接件,该数个第一连接件连接于该第一外框与该第一轴座之间;该第二入风框部包含一个第二外框、一个第二轴座及数个第二连接件,该数个第二连接件连接于该第二外框与该第二轴座之间。本技术又提供一种串联风扇框,其包含:一个第一扇框,为塑胶框件,该第一扇框设有相连接的一个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一导流框部,该第一导流框部未连接该入风框部的一端形成一个出风口 ;一个第二扇框,为塑胶框件,该第二扇框设有相连接的一个出风框部及一个第二导流框部,该第二导流框部未连接该出风框部的一端形成一个入风口 ;及一个串接框,为金属框件,该串接框设于该第一扇框与第二扇框之间,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导流框部及第二扇框的第二导流框部分别连接该串接框。其中,该串接框包含一个外框、一个轴座及数个连接件,该数个连接件连接于该外框与该轴座之间,该外框设有数个接合部。其中,该第一扇框设有该出风口的端部设有数个固接部,该第二扇框设有该入风口的端部也设有数个固接部,该第一扇框及第二扇框的固接部分别组接于该串接框的接合部。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导流框部一体包覆该串接框,该第二扇框设有该入风口的端部设有数个固接部,该第二扇框的固接部组接于该串接框的接合部。其中,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导流框部一体包覆该串接框,该第一扇框设有该出风口的端部设有数个固接部,该第一扇框的固接部组接于该串接框的接合部。借助此,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串联风扇框可在该第一扇框与第二扇框串联结合,并装设有定子组及扇轮而作为串联风扇使用时,利用金属框件全面性地减少该串联风扇运作时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并有效降低噪音;同时,还能利用金属框件提升该第一扇框与第二扇框之间的结合强度。另,该串联风扇框,其金属框件即为扇框的一部分,使得该第一扇框与第二扇框能够直接相对接合,两者之间不必再额外添设其他构件,具有提升组装便利性的功效。附图说明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串联风扇框,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第一扇框,设有相对的一个第一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一个出风框部,该第一入风框部及第一出风框部之间为一个第一导流框部;及一个第二扇框,设有相对的一个第二入风框部及一个第二出风框部,该第二入风框部及第二出风框部之间为一个第二导流框部,该第二入风框部与该第一出风框部结合;其中,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入风框部及第一导流框部为塑胶框件,该第一扇框的第一出风框部为金属框件,该第二扇框的第二入风框部、第二出风框部及第二导流框部均为塑胶框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宛龄林佳宗
申请(专利权)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