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08408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2 0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简单地变更相对于导电体的连接位置且能够使相对于导电体的连接稳定性提高。本连接器具备:第1、第2导电部(100a、100b);和连结部(100c),其以使第1、第2导电部(100a、100b)从能够夹持导电布的关闭位置至能够释放导电布的打开位置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第1、第2导电部(100a、100b)的端部。第1导电部(100a)具有卡定突部(170a、180a),该卡定突部(170a、180a)随着第1导电部(100a)的转动而摆动,且能够贯穿导电布。卡定突部(170a、180a)沿该卡定突部(170a、180a)的摆动轨道弯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与导电布等柔性的导电体连接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能够与导电布连接的连接端子,存在日本特开2001-291536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0-28742号公报所记载的连接端子。这些连接端子具备钩部、触点部以及电缆。钩部能够卡定于设在导电布上的孔。触点部设在钩部上且能够与导电布电连接。电缆与触点部连接。关于上述连接端子,由于需要在导电布设置孔,因此,难以变更连接端子与导电布的连接位置。另外,在导电布上形成孔时,可能损伤位于导电布内的电极,因此,连接端子与导电布的连接稳定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变更相对于导电体的连接位置且能够使相对于导电体的连接稳定性提高的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第I连接器具备第1、第2导电部和连结部。所述连结部以使所述第1、第2导电部从能够夹持柔性的导电体的关闭位置至能够释放所述导电体的打开位置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该第1、第2导电部的端部。所述第1、第2导电部中的至少一个导电部具有卡定突部。所述卡定突部随着所述一个导电部的转动而摆动,所述卡定突部能够贯穿所述导电体。所述卡定突部沿该卡定突部的摆动轨道弯曲。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I连接器的情况下,第1、第2导电部夹持导电体,卡定突部贯穿导电体,由此将第1、第2导电部连接于导电体。由此,能够简单地变更第1、第2导电部相对于导电体的连接位置。另外,由于卡定突部贯穿导电体,因此,无需如以往例子那样在导电体设置用于安装钩部的较大的孔。因此,不会因开孔而损伤导电体的电极,从而能够提高所述连接器相对于导电体的连接稳定性。而且,由于卡定突部贯穿导电体,因此,能够提高第I连接器相对于导电体的抗拉强度。而且,由于卡定突部沿该卡定突部的摆动轨道弯曲,因此,当卡定突部扎入导电体时,能够减小施加于该导电体的载荷。所述第I连接器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还具备第1、第2主体,该第1、第2主体具有绝缘性。所述第I主体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I导电部且覆盖该第I导电部。所述第2主体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2导电部且覆盖该第2导电部。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I连接器的情况下,第I导电部被第I主体覆盖,第2导电部被第2主体覆盖,因此确保了第1、第2导电部与它们周围之间的绝缘性。因此,能够抑制第1、第2导电部发生短路等。本专利技术的第2连接器具备第1、第2导电部、第1、第2主体以及连结部。所述第I主体上固定安装有所述第I导电部。所述第2主体上固定安装有所述第2导电部。所述连结部以使所述第1、第2导电部从能够夹持柔性的导电体的关闭位置至能够释放所述导电体的打开位置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所述第1、第2主体的端部。所述第1、第2导电部中的至少一个导电部具有卡定突部。所述卡定突部随着所述一个导电部的转动而摆动,所述卡定突部能够贯穿所述导电体。所述卡定突部沿该卡定突部的摆动轨道弯曲。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第1、第2导电部夹持导电体,卡定突部贯穿导电体,由此将第1、第2导电部连接于导电体。由此,能够简单地变更第1、第2导电部相对于导电体的连接位置。另外,由于卡定突部贯穿导电体,因此,无需如以往例子那样在导电体设置用于安装钩部的较大的孔。因此,也不会因开孔而损伤导电体的电极,从而能够提高所述连接器相对于导电体的连接稳定性。而且,由于卡定突部贯穿导电体,因此,能够提高第2连接器相对于导电体的抗拉强度。而且,由于卡定突部沿该卡定突部的摆动轨道弯曲,因此,当卡定突部扎入导电体时,能够减小施加于该导电体的载荷。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1、第2导电部中的至少另一个导电部具有能够供所述卡定突部插入的卡定孔或卡定凹部。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1、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卡定突部被插入卡定孔或卡定凹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第2连接器相对于导电体的抗拉强度。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1、第2导电部中的至少一个导电部还具有接触部。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第1、第2导电部夹持着所述导电体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导电体弹性接触。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1、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在第1、第2导电部夹持着导电体的状态下,接触部与导电体弹性接触。因此,能够提高第1、第2导电部对导电体的保持力,并能够稳定第1、第2导电部相对于导电体的接触阻值。而且,通过变更接触部的形状,能够变更接触部的弹性系数,因此,在对第1、第2连接器施加有振动或冲击时,能够抑制在接触部广生的共振。所述至少一个导电部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所述接触部是将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成的弹性片。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1、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接触部是将金属板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成的弹性片,因此能够减少第1、第2连接器的部件数量,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1、第2主体中的一个主体具有抵接部。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1、第2导电部夹持着所述导电体的状态下与第1、第2主体中的另一个主体抵接,并使所述第1、第2导电部之间产生预定的间隙。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1、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1、第2导电部夹持着所述导电体的状态下,抵接部与另一个主体抵接,并使所述第1、第2导电部之间产生预定的间隙。因此,即使从外部对第1、第2连接器施加有力,也能确保第1、第2导电部之间的预定的间隙,从而确保了第1、第2导电部与导电体的预定的连接状态。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1、第2连接器还具备连接部。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1、第2导电部中的至少一个导电部连接,并且能够与电缆的芯线连接。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1、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能够将电缆的芯线连接于连接部,因此,所述第1、第2连接器的外部连接变得容易。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1、第2连接器还具备能够保持电缆的保持部。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1、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利用保持部保持电缆,因此能够提高电缆的抗拉强度。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1、第2连接器还具备电缆连接部。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电缆连接部能够固定安装于具有导电性的所述连结部,并且具有所述连接部。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1、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能够将电缆的芯线连接于固定安装在所述连结部上的电缆连接部的连接部,因此,所述第1、第2连接器的外部连接变得容易。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1、第2连接器还具备可动部。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可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1、第2导电部中的至少一方。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可动部在所述第1、第2导电部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时接近所述电缆连接部的连接部,且能够与所述电缆连接部的连接部抵接。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通过使所述可动部与所述连接部抵接,所述电缆连接部的连接部被夹持在所述可动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在基于这样的方式的第1、第2连接器的情况下,当第1、第2导电部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时,可动部接近电缆连接部的连接部并与其抵接。由此,电缆连接部的连接部被夹持在可动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由此,提高了电缆连接部相对于连结部的固定安装强度,且使得电缆连接部能够承受更大的外部载荷。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电缆连接部和所述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钩。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电缆连接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具备:第1、第2导电部;和连结部,该连结部以使所述第1、第2导电部从能够夹持柔性的导电体的关闭位置至能够释放所述导电体的打开位置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所述第1、第2导电部的端部,所述第1、第2导电部中的至少一个导电部具有卡定突部,所述卡定突部随着该一个导电部的转动而摆动,并且能够贯穿所述导电体,所述卡定突部沿该卡定突部的摆动轨道弯曲。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池文敏石井笃史川端佑纪正本真一清水敬田中彰弘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星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