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探头及包括该探头的用于测定液晶模组Flicker闪烁度的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06498 阅读:4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1 0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探头及包括该探头的用于测定液晶模组Flicker闪烁度的设备,它包括主机和光学探头,主机包括信号处理电路板;信号处理电路板包括显示基板和主基板,显示基板与主基板之间通过柔性扁平线缆电连接;光学探头包括在第一壳体内依次设置的遮光部件、与遮光部件连接固定的滤光片、与滤光片连接固定的光学传感器、以及与光学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的放大基板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准确稳定的测量Flicker闪烁度值,保证设备测得的Flicker最小值与人的视觉感受一致,同时可实现非接触远距离测量方式,且保证测得数据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模组测定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光学探头及包括该探头的用于测定液晶模组Flicker闪烁度的设备
技术介绍
液晶模组在显示画面时,由工作原理决定,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Flicker闪烁现象,而Flicker闪烁度较大时,会造成人的视觉疲劳及其它不适,所以在出厂前必须对每块液晶模组的Flicker闪烁度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值,调节相关参数,使Flicker闪烁度降到最小值。目前国内外部分规模较大的生产厂商采用进口光学检测设备进行液晶模组的FLICKER检测,其单价昂贵,体积较大,而生产线需要对每一块液晶模组进行检测,对设备的需求量很大,设备投入很高,一般公司无法承受。在过去的几年中,也出现了一些可以在生产线应用的FLICKER检测装置,但其没有光学镜头,光谱响应度范围与人眼明视觉光谱效率函数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带来测量结果的不准确,很难找到Flicker的最小值,并很容易受到外界杂光的干扰,反检率很高。另在机种切换过程中,必须重新修改软硬件,以适合此液晶模组的要求。而另外一些中小生产厂商,因无法承担此类设备投入,采用人工目视观测来确定Flicker闪烁度是否达到最小,这样就存在员工因经验和熟练程度等个体差异,对同样的Flicker判别结果不同,造成实际的判别标准不一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学探头,该光学探头能够去掉环境光源等的干扰信号,保证测得信号的准确性及远距离非接触式的测量,并且在信号处理上采用了 RMS技术使得测得的信号更稳定,精度更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测定液晶模组Flicker闪烁度的设备;该设备能够准确稳定的测量Flicker闪烁度值,保证设备测得的Flicker最小值与人的视觉感受一致,同时可实现非接触远距离测量方式,且保证测得数据准确。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光学探头,所述光学探头包括在第一壳体内依次设置的遮光部件、与遮光部件连接固定的滤光片、与滤光片连接固定的光学传感器、以及与光学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的放大基板部件。待测液晶模组表面的光信号经由光学探头上设置的“遮光部件”去除掉杂光后进入“滤光片”和“光学传感器”中,这样获得的灵敏度曲线就符合视见函数要求,测量出的Flicker值和人的视觉感受也是一致的,不会出现偏离现象。由光学传感器转换后的电信号进入“放大基板部件”中进行信号放大后由“屏蔽线”传送给外部检测设备中实现F Iicker的测量。进一步的,所述放大基板部件包括第一放大基板、屏蔽罩和第二放大基板;所述第一放大基板与第二放大基板通过排线连接,所述屏蔽罩固接在所述第一放大基板上;所述光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第一放大基板电连接。所述屏蔽罩焊接在第一放大基板上,屏蔽罩将第一放大基板上所有的模拟电路元件罩住,防止电磁干扰的发生。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放大基板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检测设备的屏蔽线;所述屏蔽线采用高性能信号电缆。所述第一放大基板针对由光学传感器转换后的电信号实现第一级信号放大,第一放大基板上所有的模拟电路元件被屏蔽罩罩住,并通过第一放大基板上信号地进行接地,防止干扰信号进入第一级信号放大电路中,电信号被第一放大基板放大后送入第二放大基板中,第一放大基板和第二放大基板共同将电信号转换成稳定的、幅值合适的电信号;该电信号通过焊接在第二放大基板上的CN3接插件与屏蔽线相连后送入外部检测设备中进行Flicker的测量。在本专利技术中,信号地共分为两种地(共公端)一是数字地,数字电路部分的地全部接到数字地上(数字电路共公端),二是模拟地,模拟电路的地全部接到模拟地上(模拟电路公共端)。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最终一点接地,可以有效防止数字地上的干扰信号流入到模拟地上,干扰模拟信号。进一步的,所述遮光部件包括第一遮光筒、第二遮光筒和第三遮光筒,所述第二遮光筒装设在所述第一遮光筒内;所述第三遮光筒通过螺纹与第一遮光筒紧固,且所述第三遮光筒同时固定住第二遮光筒。通过对第一遮光筒和第三遮光筒内部开孔大小及筒径长度的设置,可以使待测液晶模组表面发出的一定角度的光信号与光学传感器表面所获得的光信号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在一定距离内,信号基本不变,实现非接触式,远距离测量;第二遮光筒主要起到屏掉杂光作用,并且第一遮光筒、第二遮光筒和第三遮光筒内部全部做了发黑处理,对吸收杂光的作用更有效。进一步的,所述滤光片通过滤光片固定环固装在所述第三遮光筒内;所述滤光片与滤光片固定环组成滤光组件。进一步的,所述光学传感器通过光学传感器固定座固装在所述第三遮光筒内,所述光学传感器固定座与第三遮光筒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的光学传感器与滤光组件紧密压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遮光筒通过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放大基板固装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的材质为塑胶材料,且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表面均作金属化处理。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表面均作金属化处理的目的在于,其与屏蔽罩共同组成了两级防干扰措施,保证从光学探头取得的电信号稳定、真实。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测定液晶模组Flicker闪烁度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主机和光学探头,主机和光学探头之间通过屏蔽线连接;所述主机包括信号处理电路板;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包括显示基板和主基板,显示基板与主基板之间通过柔性扁平线缆电连接;所述光学探头包括在第一壳体内依次设置的遮光部件、与遮光部件连接固定的滤光片、与滤光片连接固定的光学传感器、以及与光学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的放大基板部件。待测液晶模组表面的光信号经由光学探头上设置的“遮光部件”去除掉杂光后进入“滤光片”和“光学传感器”中,这样获得的灵敏度曲线就符合视见函数要求,测量出的Flicker值和人的视觉感受也是一致的,不会出现偏离现象。由光学传感器转换后的电信号进入“放大基板部件”中进行信号放大后由“屏蔽线”传送给外部检测设备中实现F Iicker的测量。进一步的,所述主基板包括Flicker闪烁度AC量采集模块、Flicker闪烁度DC量采集模块、模数转换模块、CPU处理模块、选择开关模块、通信模块和数码显示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选择开关模块、通信模块和数码显示模块分别与所述CPU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的Flicker闪烁度DC量采集模块与所述模数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的Flicker闪烁度AC量采集模块连接有选频电路,选频电路通过RMS处理电路与所述模数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的模数转换模块、Flicker闪烁度AC量采集模块和Flicker闪烁度DC量采集模块共同组成完整的Flicker闪烁度AC与DC的分离、采集和预处理功能;本专利技术在信号处理上采用了 RMS技术,RMS (真有效值)是对交流信号幅度的基本量度,一个交流信号的真有效值等于在同一负载上产生同等热量所需的直流量,即在本专利技术中,是把闪烁的光信号先变成交流信号,再把交流信号变换成与其同能量的直流信号,使得测得的信号更稳定,精度更高。通信模块可用于程序在线升级、实现实时与检查机进行联动功能;数码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Flicker闪烁度数值、测量频率、合格标准。进一步的,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罩设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板夕卜,所述主基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之间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探头(1)包括在第一壳体(2)内依次设置的遮光部件(3)、与遮光部件(3)连接固定的滤光片(4)、与滤光片(4)连接固定的光学传感器(5)、以及与光学传感器(5)通过导线连接的放大基板部件(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洋陈文源应林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兴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