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重量轻及具有防静电功能的塑胶及金属的混合型前框及液晶模组,所述混合型前框由至少一金属材料制造的金属件和至少一塑胶材料制造的塑胶件连接组成,在至少一个覆晶薄膜对应部位的前框使用金属件,然后通过导电部件将金属件和导电材质的背板电连接,有效实现对液晶面板静电释放。其他部位的前框则采用塑胶件,有效减轻了前框的重量,从而起到降低整个液晶产品重量的目的,实现液晶产品轻量化,同时制作该混合型前框的金属材料的使用量也可大大减少,大幅降低了前框的制作成本,解决了现有液晶模组制作成本较高、重量较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胶及金属的混合型前框及液晶模组。
技术介绍
液晶模组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之间通过前框实现固定。覆晶薄膜(ChipOnFilm,简称C0F)方法用于将驱动集成电路(IC)安装在柔性电路板上,COF内封装有IC芯片,IC芯片与COF的引脚连通。如图1所示,以包含四个源极COF(SoucreCOF)及两个门极COF (GateCOF)的液晶模组为例,源极COF及门极COF常分别位于液晶面板30的上侧边与左侧边。在现有设计中,为了释放液晶面板30上的静电,一般都是采用金属材质制成的一体式金属前框20,通过金属前框20作为静电泄露路径释放静电。采用金属前框20具有尺寸精确、强度较好、导电性能好等优点;但同时也造成液晶模组10的重量较重,尤其是大尺寸液晶产品中金属前框20的重量更是不可轻视,并且金属的价格较为昂贵、制程复杂,材料成本上较高从而造成生产成本比较高昂。在现行液晶产品设计趋势中,产品设计超轻量化及低成本化最受瞩目。采用塑胶材料可以有效避免金属材料的缺陷,但是采用纯塑胶材料应用于前框时,由于塑胶的绝缘会导致液晶面板30的静电无法释放,随着静电荷的积累,静电很有可能沿着设置在液晶面板边沿的COF引脚传至COF上的1C,导致COF及IC被静电击伤,从而导致模组功能失效。基于上述现有液晶产品中前框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塑胶及金属的混合型前框及液晶模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胶及金属的混合型前框及液晶模组,旨在减轻现有采用金属前框的液晶模组的重量,实现液晶产品重量的轻量化设计,降低产品的成本并解决塑胶前框导致液晶面板静电无法释放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成本、重量轻及具有防静电功能的塑胶及金属的混合型前框,用于将液晶面板固定于液晶模组,沿着液晶面板的侧边间隔布置有相互电连接的覆晶薄膜,所述混合型前框由至少一金属材料制造的金属件和至少一塑胶材料制造的塑胶件连接组成,所述金属件设置于布置有至少一个覆晶薄膜的部位。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为独立的结构件,所述混合型前框为分体式前框。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为一体成型连接,所述混合型前框为一体式前框。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液晶模组,包括背板、液晶面板、沿着液晶面板的侧边间隔布置有相互电连接的覆晶薄膜和用于固定液晶面板的前框,所述前框为由至少一金属材料制造的金属件和至少一塑胶材料制造的塑胶件连接组成的塑胶及金属的混合型前框,所述金属件设置于布置有至少一个覆晶薄膜的部位,所述背板采用导电材料,所述金属件和背板之间连接有导电部件,所述金属件通过所述导电部件与背板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导电部件为金属螺丝。优选地,所述混合型前框的金属件上开设有连接孔,金属件通过螺丝与连接孔配合跟背板可靠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液晶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框与背板之间的胶框,对应所述连接孔胶框上设有通孔,螺丝通过通孔分别与前框与背板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混合型前框上还开设有定位孔。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塑胶及金属的混合型前框及液晶模组,根据实际应用,布置于不同位置的部件使用金属或塑胶材料来制作组合成所述混合型前框,然后通过导电部件将金属件和导电材质的背板电连接,液晶面板上积累的静电可以通过金属件释放到背板上,既实现了对液晶面板的静电释放,又能使用成本较低且质量较轻的塑胶材质制作前框,有效减轻了前框的重量,从而起到降低整个液晶产品重量的目的,实现液晶产品的轻量化,并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模组前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模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模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前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前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为了更好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点和结构,以下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不相同的部件。实施例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液晶模组10,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混合型前框100、胶框200、夹持于所述混合型前框100和胶框200之间的液晶面板300及背板400,其中,背板400采用金属等导电材料。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混合型前框100由金属件110和塑胶件120连接组成,其中混合型前框100仅在布置有覆晶薄膜310的部位采用至少一个金属件110,相应其他前框100为采用塑胶材质的塑胶件120。覆晶薄膜310沿着液晶面板300的上侧边或左侧边布置,具体的,四个源极COF (SoucreCOF)及两个门极COF (GateCOF)分别位于液晶面板30的上侧边与左侧边。如图2所示,因为覆晶薄膜310相互电连接,混合型前框100仅在液晶面板300的上侧边对应布置有SourceCOF的部位使用一个金属件。相应地,其他部位的前框100则无需使用金属件110,使用塑胶件120代替金属件110可以节省大量的金属用料,降低前框的生产成本。当然也可以如图3所示,对应布置有SourceCOF的液晶面板300的上侧边及布置有GateCOF的液晶面板300的左侧边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金属件110。组装混合型前框110于液晶模组10时,混合型前框100上开设有定位孔130,较佳的,定位孔130位于塑胶件120上。对设有胶框200的液晶模组10,胶框200置于混合型前框100和背板400之间,这里也可在胶框200的相应位置设置定位结构(未示出),但不应以此为限。定位结构配合定位孔130对混合型前框100在液晶模组10中进行定位,以将混合型前框100连接于胶框200,夹持固定住液晶面板300。同时使后期更加容易地将混合型前框100固定于液晶模组10中,简化了后期工艺,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的,导电部件采用金属螺丝410,螺丝410的一端连接混合型前框100,另一端连接背板400。如图4所示,组装时混合型前框100的金属件110上开设有连接孔,胶框200面向混合型前框100的一面也设置相应的通孔,使用螺丝410,通过金属件110的连接孔和胶框200的通孔,与背板400进行螺接。所述混合型前框100的金属件110和背板400之间通过金属螺丝410实现可靠电连接,同时螺丝410还具有将混合型前框100和胶框200 —起锁附在背板400的外侧的功能,进一步加强结构强度,有利于简化液晶模组10的设计与装配。因此,混合型前框100与液晶面板300相互连接,混合型前框100的金属件110与背板400相互导通连接,液晶面板400上积累的静电将通过设置于覆晶薄膜310处的金属件110释放到背板400,背板400再通过连接器与外部电路连接,可以有效对液晶面板300静电实现释放,避免液晶面板400上积累的静电传导至覆晶薄膜310的引脚,而引脚再将静电传至IC以及与之相连的电子元器件,防止了由于液晶面板的静电无法释放而导致的液晶显示器件显示质量下降。特别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混合型前框100为分体式前框,将金属件110和塑胶件120设计为独立的结构件,生产时先分别将金属件110和塑胶件120生产,然后各自装配于液晶模组10中连接固定组合成所述分体式前框。实施例2如图6所示,其与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胶及金属的混合型前框,用于将液晶面板固定于液晶模组,沿着液晶面板的侧边间隔布置有相互电连接的覆晶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型前框由至少一金属材料制造的金属件和至少一塑胶材料制造的塑胶件连接组成,所述金属件设置于布置有至少一个覆晶薄膜的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