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安全分析、纳米功能材料与生物传感
,具体涉及一种七通道黄曲霉毒素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l、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l、M2。其中Ml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和M2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目前发现的黄曲霉毒素有十几种。众所周知的“黄曲霉毒素Ml”主要出现在各种奶中。B1、B2、G1和G2是经常出现在农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代表,毒性最强的是BI。BI和B2被奶牛吃后,分别有一小部分会转化为Ml和M2进入奶中,这就是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农业生产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玉米并不少见。倘若全部销毁,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世界各国,通过设定一个“限量标准”加以控制。黄曲霉毒素BI的半数致死量为0.36 mg/kg体重,属特剧毒的毒物范围。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和肝坏死等。临床表现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七通道黄曲霉毒素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塑料基板上,用掺杂复合材料的导电油墨印刷7个工作电极;用导电油墨印刷1个辅助电极;用银浆印刷1个参比电极、电极触点以及连接导线;用绝缘浆涂覆除各电极和电极触点外的导线区域,形成绝缘层;在电极区域形成一个圆形的电解池凹槽;(2)在所制备的七通道丝网印刷电极的7个工作电极的表面分别涂覆一层钯纳米粒子?壳聚糖复合材料;(3)在步骤(2)得到的工作电极b的表面上滴涂5?~?10μL黄曲霉毒素B1抗体、工作电极c的表面上滴涂5?~?10μL黄曲霉毒素B2抗体、工作电极d的表面上滴涂5?~?10μL黄曲霉毒素G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琴,杜斌,王欢,于海琴,张勇,吴丹,李贺,马洪敏,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