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浮藻打捞装置。具体说,是能够使汲取机在保持水平方向定位的同时,适应水位变化而自主升降的浮藻打捞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多边形围管,其一侧连接有管道,围管借助该管道与岸上的藻水处理系统相连通。所述围管的下方连有立柱。所述围管上有连接架,连接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杆,两第一连杆间连有第二连杆。一个第一连杆与围管的对应边间借助铰链呈平行连接,另一个第一连杆上均借助铰链连接有悬浮式汲取机。所述围管的每一边上均有开口,该开口借助控制阀和软管与其对应的悬浮式汲取机的出水口相连通。采用这种装置进行蓝藻打捞,不仅可减少投资、降低打捞成本,而且具备汲取机高度随水面涨落自动调节的同时,能水平方向定位作业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浮藻打捞装置。具体说,是能够使汲取机在保持水平方向定位的同时,适应水位变化而自主升降的浮藻打捞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内陆湖泊的水质污染日趋严重,使得内陆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每逢高温季节,常会引起蓝藻爆发。一旦蓝藻爆发,湖泊内的水体会急剧恶化,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饮用水源,而且对人们的生活和湖内的水生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就必须对内陆湖泊的蓝藻进行打捞、处理。目前,用来打捞蓝藻的方法是在湖边设置若干与湖岸相连的平台,在平台上方建造遮阳、遮雨棚,在平台与遮阳、遮雨棚间设置起吊架,在平台上加工通孔,借助起吊架和绳索将水泵悬吊在所述通孔之下,通过调整绳索可调整水泵的高度。当需打捞蓝藻时,由值守人员通过手动调节将水泵的进口降至湖水的水面之下,再启动水泵使水泵工作,从而通过管道将藻水抽到蓝藻处理系统中。虽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蓝藻打捞上岸,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需要在湖边建造大量平台及遮阳、遮雨棚,以目前太湖宜兴沿岸设置的平台及遮阳、遮雨棚为例,约300米间距就有一个平台及遮阳、遮雨棚,每个平台及遮阳、遮雨棚都需要可观的建造费用,而且每个平台上均需人员值守,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来打捞蓝藻,其投资和打捞成本都较高;二是由于湖中水位随时会发生变化,而采用上述方法需要值守人员随时观察湖中水位的变化,并根据水位的变化来频繁调整水泵的高度,调整起来比较麻烦;三是出现较大风浪时,采用人工调节水泵高度,无法随着水面波峰与波谷间的快速变化来进行水泵高度的快速调节,使得打捞作业难度增加,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实施打捞作业,而浮藻爆发期恰恰发生在大风大浪高发期,因此,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蓝藻打捞,打捞效率极低。中国ZL201220368333.6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悬浮式浮藻汲取机,它包括支架,支架上固定有潜水泵,支架四周设置浮球,通过浮球可自动保持该悬浮式浮藻汲取机上水泵汲取口与水面之间一定的高度,以适应水位变化。但是这种悬浮式浮藻汲取机通常都是采用多点绳索牵拉来进行相对固定的,而如果绳索牵拉过紧就会影响该汲取机的升降,绳索牵拉过松又会使得汲取机难以固定。因此,采用该悬浮式浮藻汲取机进行打捞作业,很难兼顾汲取机随水面自动升降和汲取机水平方向定位作业这两个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浮藻打捞装置。采用这种装置进行蓝藻打捞,不仅可减少投资、降低打捞成本,而且具备汲取机随水面自动升降和汲取机水平方向定位作业的特点,不需人员值守,可满足大风大浪条件下的蓝藻打捞,大大提高蓝藻的打捞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浮藻打捞装置特点是包括首尾相接、内腔连通的多边形围管,围管呈水平布置,其一侧连接有管道,围管借助该管道与岸上的藻水处理系统相连通。所述围管的下方连有立柱;所述围管的四周均布有连接架,连接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杆,两第一连杆间通过第二连杆相连。其中一个第一连杆与围管的对应边间借助至少两个铰链呈平行连接,使得连接架可绕其对应的围管转动;另一个第一连杆上均借助铰链连接有悬浮式汲取机,使得悬浮式汲取机可绕其对应的第一连杆转动。所述围管上有开口,该开口借助控制阀和软管与其对应的悬浮式汲取机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杆有两个,该两个第二连杆邻近悬浮式汲取机的一端间的间距小于另一端间的间距,从而使所述连接架形成梯形框架。所述悬浮式汲取机含有支架,支架上固定有潜水泵,潜水泵的进水口朝上,且潜水泵的进水口为喇叭形;潜水泵的出水口借助管道和与其对应的围管边相连通;所述支架四周均布有竖杆,所述竖杆的下端分别与支架固定在一起;竖杆上均设置有浮球,沿浮球的径向球壁上加工有轴孔,浮球内设置有径向管,径向管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轴孔四周间形成为一体;竖杆上端穿过浮球内的径向管后伸出在外;竖杆上端均加工有外螺纹并配有调节螺母。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由上述方案可以看出,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浮藻打捞装置的一个第一连杆与围管的对应边间借助至少两个铰链呈平行连接,使得连接架可绕其对应的围管边转动,从而确保悬浮式汲取机能够随水位的升降进行上下浮动。而且,连接架与悬浮式汲取机间也是通过铰链相连,使得悬浮式汲取机在随水位变化上下浮动时,能够始终保持水平状。采用连接架连接悬浮式汲取机,可以限制汲取机水平方向的移动,实现定点打捞。因此,该打捞装置同时具备了汲取机随水面自动升降和汲取机水平方向定位作业的特点。另外,由于其具备自动调节水泵高度的特点,无需人员值守,无需设置平台和遮阳、遮雨棚,可大大降低投入和打捞成本。而且,在大风大浪的情况下,水泵的高度也可随着波浪的变化自动快速调节,从而大大提高了浮藻打捞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的浮藻打捞装置结构示意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的浮藻打捞装置中的悬浮式汲取机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的浮藻打捞装置包括首尾相接、内腔连通的三角形围管5。该三角形围管呈水平布置,其一侧连接有管道8,所述围管5借助该管道与岸上的藻水处理系统相连通。所述围管5的下方设置有三根立柱10,三角形围管5的三个角分别与三根立柱10连接在一起。所述围管5的三个边上均设置有连接架,该连接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杆7,两第一连杆7间通过第二连杆6相连。其中一个第一连杆7与围管5的对应边间借助两个铰链9呈平行连接,使得连接架可绕其对应的围管5 —边转动。另一个第一连杆7上均借助铰链9连接有悬浮式汲取机,使得悬浮式汲取机可绕其对应的第一连杆7转动。所述围管5的每一边上均加工有开口,该开口均借助控制阀和软管14与其对应的悬浮式汲取机的出水口 13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杆6有两个,该两个第二连杆邻近悬浮式汲取机的一端间的间距小于另一端间的间距,从而使所述连接架形成梯形框架。所述悬浮式汲取机含有支架4,支架4上固定有潜水泵1,潜水泵I的进水口 2朝上,且潜水泵I的进水口 2为喇叭形。潜水泵I的出水口 13借助管道8和与其对应的围管5 一边相连通。所述支架4为正方形,其四角均设置有竖杆11,所述竖杆11的下端分别与支架4固定在一起。竖杆11上均设置有浮球3,沿浮球3的径向球壁上加工有轴孔,浮球3内设置有径向管,径向管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轴孔四周间形成为一体;竖杆11上端穿过浮球3内的径向管后伸出在外。竖杆11上端均加工有外螺纹并配有调节螺母12。由于连接架与悬浮式汲取机间通过铰链9相连,使得悬浮式汲取机在随水位变化上下浮动时,能够始终保持水平状。采用连接架连接悬浮式汲取机,可以限制汲取机水平方向的移动,实现定点打捞。因此,该打捞装置同时具备了汲取机随水面自动升降和汲取机水平方向定位作业的特点。另外,由于其具备汲取机随水面自动升降和汲取机水平方向定位作业的特点,无需人员值守,无需设置平台和遮阳、遮雨棚,可大大降低投入和打捞成本。而且,在大风大浪的情况下,水泵的高度也可随着波浪的变化自动快速调节,从而大大提高了浮藻打捞的效率。权利要求1.浮藻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首尾相接、内腔连通的多边形围管(5),围管(5)呈水平布置,其一侧连接有管道(8),围管(5)借助该管道与岸上的藻水处理系统相连通;所述围管(5)的下方连有立柱(10);所述围管(5)的四周均布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浮藻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首尾相接、内腔连通的多边形围管(5),围管(5)呈水平布置,其一侧连接有管道(8),围管(5)借助该管道与岸上的藻水处理系统相连通;所述围管(5)的下方连有立柱(10);所述围管(5)的四周均布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杆(7),两第一连杆(7)间通过第二连杆(6)相连;其中一个第一连杆(7)与围管(5)的对应边间借助至少两个铰链(9)呈平行连接,使得连接架可绕其对应的围管(5)转动;另一个第一连杆(7)上均借助铰链(9)连接有悬浮式汲取机,使得悬浮式汲取机可绕其对应的第一连杆(7)转动;所述围管(5)上有开口,该开口借助控制阀和软管(14)与其对应的悬浮式汲取机的出水口(13)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科基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