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三轮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01964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正三轮摩托车,包括有主梁、货箱支撑梁的车架,主梁的前端焊接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车头立管,所述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用于安装手把管的手把管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的上端安装手把管,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一用于安装前叉转向柱的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相对于传统正三轮摩托车,本摩托车的前叉转向柱后移,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从而使正三轮摩托车可以在规定的整车长度内,对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进行加长,提高运输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正三轮摩托车
技术介绍
正三轮摩托车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非常适应中国国情,在全国各地城乡广泛使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特别是低收入者的亲睐。由于国家规定了正三轮摩托车整车的长度限值为3.5m,因此,正三轮摩托车整车不能再进行加长。而且,传统的正三轮摩托车的驾驶段占据了较大的空间,特别是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点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很长,从而限制了正三轮摩托车货箱段的长度。然而,一些利用正三轮摩托车装运低密度或结构松散货物的消费者需要长度更长、容积更大的货箱,传统的正三轮摩托车货箱过小,运输效率过低,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另外,由于传统正三轮摩托车的转向柱只有一根,即前叉转向柱,前叉转向柱的上端直接安装手把管,这种结构使路面振动对正三轮摩托车驾驶者手部的冲击很大;同时,由于传统正三轮摩托车驾驶段与货箱段的连接位置位于易断裂的前后轴距的中点位置,不利于行车安全;而且,传统正三轮摩托车的后桥相对于货箱更为靠前,当正三轮摩托车载重上坡时,正三轮摩托车的车头部容易翘起,也不利于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正三轮摩托车,本摩托车的前叉转向柱后移,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从而使正三轮摩托车可以在规定的整车长度内,对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进行加长,达到整车不加长,货箱加长的效果,从而提高运输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正三轮摩托车,包括有主梁、货箱支撑梁的车架,主梁的前端焊接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车头立管,所述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用于安装手把管的手把管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的上端安装手把管,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一用于安装前叉转向柱的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所述联动装置为一根或相互平行的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前端与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下端的第一连接板铰接,连接杆的后端与前叉转向柱上设置的连接部件铰接。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前叉安装座的前端设置铰接支耳,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支耳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铰接板之间通过连接杆间连接。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上端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呈Z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后端与第二连接板后端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为长度可调的连接杆,包括位于连接杆前后两端的铰接段,以及连接于两铰接段之间的螺杆段,所述螺杆段的两端分别与两铰接段螺纹配合。所述联动装置为链传动机构,该链传动机构包括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上的两链轮,两链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联动装置为齿轮齿条机构,该齿轮齿条机构包括齿轮、齿条、连杆,所述齿轮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上,所述连杆的固定端周向固定在前叉转向柱上,所述齿条的一端与连杆的自由端铰接,齿条的另一端与齿轮啮合。所述车头立管的上端高于前叉立管的上端,所述前叉立管的下端低于车头立管的下端,车头立管轴心线与前叉立管轴心线的距离为150 300mm。所述前叉转向柱下方设置前轮,所述货箱支撑梁上方设置货箱,所述前轮前端距离货箱后端3.5m,使整车长度为3.5m的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长度比整车长度为3.5m的传统正三轮摩托车的货箱至少长0.2m,货箱的长度> 2.2m。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摩托车主梁的前端焊接车头立管,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手把管转向柱,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本摩托车将前叉后移,在保证正三轮摩托车驾乘空间不变的前提下,缩短了正三轮摩托车前轮前端点与前照灯前端之间的无效长度,使得正三轮摩托车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长度限值内进一步加长货箱,满足消费者用大货箱装运各种低密度或结构松散货物的装载需求。本摩托车设有两根转向柱,即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两根转向柱不同轴,降低了路面振动对正三轮摩托车驾驶者手部的冲击;本结构正三轮摩托车由于驾驶段与货箱段的连接位置错开了传统正三轮摩托车易断裂的前后轴距的中点位置,行车更为安全;本结构正三轮摩托车的后桥位置相对于货箱更为靠前,当正三轮摩托车载重上坡时,正三轮摩托车的车头部不易翘起,有利于行车安全。当联动装置为一根或相互平行的两根连接杆时,连接杆的前端与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下端的第一连接板铰接,连接杆的后端与前叉转向柱上设置的连接部件铰接,实现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的同步转动。这种联动装置相比其他联动装置,如带传动、齿轮传动等,装配可调性以及使用可靠性均更好。当联动装置为包括连接杆的装置时,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前叉安装座的前端设置铰接支耳,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支耳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可以防止第一连接板、前叉安装座发生干涉,以及缩短了第一连接板与前叉安装座之间的距离,还降低了连接杆的斜率,提高了动力传输效率。第二种方案: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下端的前叉安装座上的铰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铰接板之间通过连接杆间连接。单独设置的铰接板强度更高,且便于前叉安装座的生产加工,不需要增加生产前叉安装座的模具,降低生产成本。第一连接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延伸可以防止第一连接板、铰接板发生干涉,以及缩短了第一连接板与铰接板之间竖向的距离,还降低了连接杆的斜率,提高了动力传输效率。第三种方案:连接部件为固定于前叉转向柱上端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前端与前叉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呈Z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端与手把管转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呈Z形,第一连接板后端与第二连接板后端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均向后延伸,防止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发生干涉。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向上延伸,第二连接板的后端向下延伸,缩短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竖向的距离,还降低了连接杆的斜率,提高了动力传输效率。由于连接杆为长度可调的连接杆,便于连接杆的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连接杆包括位于连接杆前后两端的铰接段,以及连接于两铰接段之间的螺杆段,螺杆段的两端分别与两铰接段螺纹配合,实现连接杆的长度可调功能,便于连接杆的装配。当联动装置为链传动机构时,该链传动机构包括周向固定在手把管转向柱、前叉转向柱上的两链轮,两链轮通过链条连接,实现手把管转向柱到前叉转向柱之间的动力传输,链轮传动精度较高,不易打滑。当联动装置为齿轮齿条机构时,该齿轮齿条机构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正三轮摩托车,包括有主梁、货箱支撑梁的车架,主梁的前端焊接有用于安装转向柱的车头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用于安装手把管的手把管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的上端安装手把管,在车头立管后方的主梁上焊接一用于安装前叉转向柱的前叉立管,前叉立管内可转动配合一前叉转向柱,手把管转向柱与前叉转向柱之间通过联动装置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刚彭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航天巴山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