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9468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17: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由以下体积份组分组成:醇类化合物8~10份,酯类化合物0.5~1.5份,醛类化合物2~3份,萜烯类化合物1~3份,其它化合物0.1~0.5份;醇类化合物是1,8-桉叶油醇,喇叭茶醇中任意一种;酯类化合物是茉莉酸甲酯、反4,顺7-十三碳二烯晴醋酸酯、反4,顺7,10-十三碳三烯醋酸酯中任意一种;醛类化合物是庚醛、辛醛、壬醛中任意一种;萜烯类化合物是柠檬烯、水芹烯、松油烯、石竹烯、蒎烯、榄香烯、罗勒烯、大香叶烯、金合欢烯、异长叶烯中任意一种;其它化合物是烟碱、茄酮、降茄二酮,聚伞花素中任意一种。该引诱剂对环境友好,不伤害害虫天敌,对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有显著的诱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属害虫防治

技术介绍
马铃薯块莖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ler)是烟草、马铃薯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对贮藏期的马铃薯块茎为害尤其严重。马铃薯块茎蛾属钻蛀性害虫,在田间为害时,成虫将卵产在植株上、土壤缝隙间,幼虫孵化后钻入植株叶片上为害。在为害贮藏期马铃薯块茎时,成虫常将卵在块茎伤口处或者芽缝内,之后初孵幼虫钻入块茎内取食,造成块茎腐烂、干瘪,失去利用价值。马铃薯块茎产生的气味对马铃薯块茎蛾雌虫有极强的引诱效果,因此,利用马铃薯块茎产生的气味可以研制出对马铃薯块茎蛾雌虫的高效引诱剂。多数昆虫进行两性交配时,通常会由雌虫先释放出雌性信息素以引诱雄虫。而寄主气味的存在则会显著加强雌性信息素的作用效果。这种现象在马铃薯块茎蛾中同样存在。如果将雌虫产生的雌性信息素和马铃薯块茎产生的气味相结合,则不仅可以引诱雌虫,而且对雄虫的诱集效果更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持效性强、对马铃薯块茎蛾两性虫均具有强烈作用效果的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由以下体积份的组分组成:醇类化合物,8 10份,所述的醇类化合物是1,8 —桉叶油醇,喇叭茶醇中的任意一种;酯类化合物,0.5 1.5份,所述的酯类化合物是茉莉酸甲酯、反4,顺7 —十三碳二烯晴醋酸酯、反4,顺7,10 一十三碳三烯醋酸酯中的任意一种;醛类化合物,2 3份,所述的醛类化合物是庚醛、辛醛、壬醛中的任意一种;萜烯类化合物,I 3份,所述的萜烯类化合物是柠檬烯、水芹烯、松油烯、石竹烯、菔烯、榄香烯、罗勒烯、大香叶烯、金合欢烯、异长叶烯中的任意一种;其它化合物,0.1 0.5份,所述的其它化合物是烟碱、茄酮、降茄二酮,聚伞花素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优选的配方分别是由以下体积份的组分组成:1、由1,8 —桉叶油醇8份、反4,顺7 —十三碳二烯晴醋酸酯0.5份、辛醛2份、石竹烯I份和聚伞花素0.1份组成。2、由1,8 —桉叶油醇10份、茉莉酸甲酯1.5份、壬醛3份、菔烯3份和烟碱0.5份组成。3、由喇叭茶醇9份、反4,顺7,10 一十三碳三烯醋酸酯1.0份、庚醛2份、水芹烯2份和茄酮0.5份组成。4、由喇叭茶醇8份、茉莉酸甲酯1.5份、庚醛3份、柠檬烯3份和降茄二酮0.3份组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引诱剂所使用的各种组分均为植物或昆虫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易降解,对环境友好,不伤害害虫天敌,不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2.本专利技术引诱剂对马铃薯块茎蛾两性成虫均具有显著的诱集效果,与对照相比,本专利技术引诱剂对马铃薯块茎蛾成虫的诱集数量提高了 15.8 38.9倍,产生了预料不到的诱集效果,可用于马铃薯块茎蛾田间发生监测及有效防治。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1设4个处理,3个对照,各处理的组分及其体积份如下:处理I组合为:1,8 —桉叶油醇8份、反4,顺7 —十三碳二烯晴醋酸酯0.5份、辛醛2份、石竹烯I份和聚伞花素0.1份。处理2组合为:1,8 —桉叶油醇10份、茉莉酸甲酯1.5份、壬醛3份、菔烯3份和烟碱0.5份。处理3组合为:喇叭茶醇9份、反4,顺7,10 一十三碳三烯醋酸酯1.0份、庚醛2份、水芹烯2份和茄酮0.5份。处理4组合为:喇叭茶醇8份、茉莉酸甲酯1.5份、庚醛3份、柠檬烯3份和降茄二酮0.3份。对照I的组分为:I,8 —桉叶油醇。对照2的组分为:茉莉酸甲酯。对照3的组分为:庚醛。各处理按其组分及其体积混合而成试剂。每一个处理、对照均按以下方式试验:取2毫升试剂滴加到诱捕器的棉芯中制成诱芯,诱捕器可以用矿泉水瓶制成,在矿泉水瓶壁对应两侧各开一个直径2.4 3厘米的开口,供气味散发及昆虫进入之用,两开口上下相距约3 5厘米,诱捕器体积约600毫升。将诱芯悬挂在诱捕器中上部,然后在诱捕器底部添加20mL清水,并在清水中添加少量洗衣粉以便于成虫落入水中后不易逃逸。将诱捕器挂入田间,诱捕器离地面高度1.5米左右。每个诱捕器间相距30 50米。每个处理3个重复。试验连续观察4天。试验结果见表I。表I各处理引诱剂及各对照在田间对马铃薯块茎蛾成虫的引诱效果权利要求1.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体积份的组分组成: 醇类化合物,8 10份,所述的醇类化合物是1,8 —桉叶油醇,喇叭茶醇中的任意一种; 酯类化合物,0.5 1.5份,所述的酯类化合物是茉莉酸甲酯、反4,顺7 —十三碳二烯晴醋酸酯、反4,顺7,10 一十三碳三烯醋酸酯中的任意一种; 醛类化合物,2 3份,所述的醛类化合物是庚醛、辛醛、壬醛中的任意一种; 萜烯类化合物,I 3份,所述的萜烯类化合物是柠檬烯、水芹烯、松油烯、石竹烯、菔烯、榄香烯、罗勒烯、大香叶烯、金合欢烯、异长叶烯中的任意一种; 其它化合物,0.1 0.5份,所述的其它化合物是烟碱、茄酮、降茄二酮,聚伞花素中的任意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体积份的组分组成: I,8 —桉叶油醇8份、反4,顺7 —十二碳二烯晴醋酸酯0.5份、辛醒2份、石竹烯I份、聚伞花素0.1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体积份的组分组成: 1,8 一桉叶油醇10份、茉莉酸甲酯1.5份、壬醛3份、菔烯3份、烟碱0.5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体积份的组分组成: 喇叭茶醇9份、反4,顺7,10 一十三碳三烯醋酸酯1.0份、庚醛2份、水芹烯2份、茄酮0.5 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体积份的组分组成: 喇叭茶醇8份、茉莉酸甲酯1.5份、庚醛3份、柠檬烯3份、降茄二酮0.3份。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的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由以下体积份组分组成醇类化合物8~10份,酯类化合物0.5~1.5份,醛类化合物2~3份,萜烯类化合物1~3份,其它化合物0.1~0.5份;醇类化合物是1,8-桉叶油醇,喇叭茶醇中任意一种;酯类化合物是茉莉酸甲酯、反4,顺7-十三碳二烯晴醋酸酯、反4,顺7,10-十三碳三烯醋酸酯中任意一种;醛类化合物是庚醛、辛醛、壬醛中任意一种;萜烯类化合物是柠檬烯、水芹烯、松油烯、石竹烯、蒎烯、榄香烯、罗勒烯、大香叶烯、金合欢烯、异长叶烯中任意一种;其它化合物是烟碱、茄酮、降茄二酮,聚伞花素中任意一种。该引诱剂对环境友好,不伤害害虫天敌,对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有显著的诱集效果。文档编号A01N35/02GK103190419SQ20131015648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1日专利技术者肖春, 李正跃, 董文霞, 胡纯华 申请人:云南农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马铃薯块茎蛾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体积份的组分组成:醇类化合物,8~10份,所述的醇类化合物是1,8-桉叶油醇,喇叭茶醇中的任意一种;酯类化合物,0.5~1.5份,所述的酯类化合物是茉莉酸甲酯、反4,顺7-十三碳二烯晴醋酸酯、反4,顺7,10-十三碳三烯醋酸酯中的任意一种;醛类化合物,2~3份,所述的醛类化合物是庚醛、辛醛、壬醛中的任意一种;萜烯类化合物,1~3份,所述的萜烯类化合物是柠檬烯、水芹烯、松油烯、石竹烯、蒎烯、榄香烯、罗勒烯、大香叶烯、金合欢烯、异长叶烯中的任意一种;其它化合物,0.1~0.5份,所述的其它化合物是烟碱、茄酮、降茄二酮,聚伞花素中的任意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春李正跃董文霞胡纯华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