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及光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97079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9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模块及光传输装置。光模块(1)具备:具有挠性的电路基板(2);安装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2a)上的光电转换元件(31);安装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且与光电转换元件电连接的半导体电路元件(32);具有供光纤(9)的端部压入并容纳的槽部(401)且使光纤和光电转换元件光学耦合的板状的光耦合部件(4);以及以与电路基板之间隔着光耦合部件的方式配置的支撑部件(5),槽部在支撑部件侧具有供光纤压入的开口(401a)且形成于半导体电路元件和支撑部件之间,半导体电路元件自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高度比光电转换元件高。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可靠地保持光纤的同时实现小型化。(*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经由光纤进行信号传输的光模块,以及具备该光模块的光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如下光模块,该光模块具备将电能转换成光能或者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光电转换元件,经由光纤进行信号的发送或接收(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光模块具有板状的第一 第四基板、IC基板、以及用于将光模块与其他电路装置电连接的连接器。在第一基板上安装有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在IC基板上形成有向发光元件发送电信号的电路、或放大受光元件的电信号的电路。在第二基板上形成有供光纤插入的插入导向槽,插入到插入导向槽中的光纤被夹持在第二基板和第三基板之间。第一基板和IC基板设置在第四基板的上表面上。另外,IC基板配置在第一基板的与第二基板及第三基板相反侧的部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952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保持光纤的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光模块以及具备该光模块的光传输装置。近年来,随着光通信的普及,光模块搭载到各种装置上。并且,根据装置的不同存在强烈希望光模块的小型化及轻量化的情况。作为这种光模块的用途,可列举例如折叠式或滑动式的便携电话的操作部(键盘搭载部)和显示部(显示器搭载部)之间的通信。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光模块在欲缩短其全长(光纤的延伸方向的长度)的情况下,考虑例如将第二基板和第三基板小型化而缩短插入导向槽。但是,若缩短插入导向槽,则光纤的保持刚性变低,光纤容易脱落。因此,缩短光模块的全长存在构造上的制约。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保持光纤的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光模块以及具备该光模块的光传输装置。技术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方案I提供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挠性的电路基板;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光电转换元件;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安装面上,且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电连接的半导体电路元件;具有供光纤的端部压入并容纳的槽部,且使上述光纤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光学耦合的板状的光耦合部件;以及以与上述电路基板之间隔着上述光耦合部件的方式配置的支撑部件,上述槽部在上述支撑部件侧具有供上述光纤压入的开口,且形成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自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高度比上述光电转换元件自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高度高。方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具有与上述电路基板的电极连接的多个端子分别以直线状排列而成的第一端子列及第二端子列,上述第一端子列及上述第二端子列的端子以隔着上述槽部的方式与上述电极连接,上述第一端子列的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和上述第二端子列的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的间隔比上述槽部的宽度大。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在上述第一端子列和上述第二端子列之间还具有至少一个端子,该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间隔着上述电路基板而与上述槽部相对。方案4根据方案2或3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在上述第一端子列和上述第二端子列之间具有与上述电路基板的电极连接的多个端子排列成的第三端子列,上述第三端子列中,以隔着上述槽部的方式排列的一对端子的中心之间的间隔在上述槽部的宽度以上。方案5根据方案2或3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端子列的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和上述第二端子列的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的中间位置在与上述槽部对应的位置。方案6根据方案3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槽部以在上述电路基板的长度方向上贯通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的方式形成。方案7根据方案3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具有比上述电路基板的刚性高的刚性。方案8根据方案3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件具有透光性。方案9根据方案4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端子列中,以隔着上述槽部的方式排列的一对端子的间隔比上述槽部的览度小。方案10提供一种光传输装置,具备光纤和与上述光纤的端部连接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模块具备:具有挠性的电路基板;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光电转换元件;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安装面上,且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电连接的半导体电路元件;具有供光纤的端部压入并容纳的槽部,且使上述光纤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光学耦合的板状的光耦合部件;以及以与上述电路基板之间隔着上述光耦合部件的方式配置的支撑部件,上述槽部在上述支撑部件侧具有供上述光纤压入的开口,且形成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自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高度比上述光电转换元件高。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光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具有与上述电路基板的电极连接的多个端子分别以直线状排列而成的第一端子列及第二端子列,上述第一端子列及上述第二端子列的端子以隔着上述槽部的方式与上述电极连接,上述第一端子列的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和上述第二端子列的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的间隔比上述槽部的宽度大。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光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在上述第一端子列和上述第二端子列之间还具有至少一个端子,该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间隔着上述电路基板而与上述槽部相对。方案13根据方案11或12所述的光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在上述第一端子列和上述第二端子列之间具有与上述电路基板的电极连接的多个端子排列而成的第三端子列,上述第三端子列中,以隔着上述槽部的方式排列的一对端子的中心之间的间隔在上述槽部的宽度以上。方案14根据方案11或12所述的光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端子列的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和上述第二端子列的与上述电极的连接部位的中间位置在与上述槽部对应的位置。方案15根据方案1(Γ 2任一项中所述的光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槽部以在上述电路基板的长度方向上贯通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的方式形成。方案16根据方案1(Γ 2任一项中所述的光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具有比上述电路基板的刚性高的刚性。方案17根据方案1(Γ 2任一项中所述的光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件具有透光性。方案18根据方案13所述的光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端子列中,以隔着上述槽部的方式排列的一对端子的间隔比上述槽部的宽度小。另外,一种光传输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将上述光纤的端部配置在上述槽部的上述开口侧的工序;使具有平坦的按压面的按压部件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接触并经由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及上述电路基板而将上述光耦合部件向上述支撑部件侧按压,从而将上述光纤压入上述槽部内的工序。本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技术的光模块,能够在可靠地保持光纤的同时实现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光模块搭载在电子电路基板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A —A线剖视图。图4 Ca)是表示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俯视图,图4 (b)是电路基板的非安装面的俯视图。图5 (a)是表示光耦合部件的俯视图,图5 (b)是图5 (a)的B — B线剖视图,图5(C)、图5 (d)是光耦合部件的立体图。图6 (a)是表示覆盖层(cove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挠性的电路基板;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光电转换元件;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安装面上,且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电连接的半导体电路元件;具有供光纤的端部压入并容纳的槽部,且使上述光纤与上述光电转换元件光学耦合的板状的光耦合部件;以及以与上述电路基板之间隔着上述光耦合部件的方式配置的支撑部件,上述槽部在上述支撑部件侧具有供上述光纤压入的开口,且形成于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上述半导体电路元件自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高度比上述光电转换元件自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高度高。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田裕纪须永义则平野光树柳主铉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