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278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7 0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升降电梯,包含:车厢,设有至少一可启、闭作动的车厢门;升降装置,于车厢的外侧方设有至少二直立式立柱,并于立柱上设置有驱动机构,用以带动车厢作升降位移;配重装置,于升降装置的二立柱间设有配重块,该配重块由升降装置的驱动机构驱动,且与车厢作反向位移,另于配重块与二立柱间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于配重块与二立柱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滑座及滑轨;引导装置,于二立柱上设有导轨,并使二导轨与配重装置的二滑轨作垂直向平行排列呈一直线,另于车厢相对应各导轨的位置设有相配合的导滑器。这样,可缩小立柱的体积,而节省成本,并使配重块平稳升降位移,以有效提升使用效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尤其涉及一种使用效能高的升降电梯
技术介绍
如今,高楼层住户或厂房大多设有电梯,用以便利载送人或货物,以目前常见的钢索牵引式电梯为例,该电梯于建筑物的电梯升降路内设有可承载人或货物的车厢,并于电梯升降路的上方配置有机房,该机房架设若干根纵、横向支撑梁,用以承置具牵引滑轮的马达主机、减速机、偏向轮及控制箱等设备,其中,该马达主机的驱动轴装设牵引滑轮,并于牵引滑轮上圈绕有钢索,该钢索的一端固设于车厢的顶面,另一端则连结有配重块,于使用电梯时,可控制马达主机驱动牵引滑轮转动,牵引滑轮即带动钢索作动,使钢索的一端带动车厢于电梯升降路内作升降位移,并使钢索的另一端带动配重块作反向位移;但是,由于配重块挂置于车厢的外部,且配重块的周侧无任何限位结构设计,易使配重块于下降位移作动的过程中发生晃动,当配重块晃动时,即造成钢索耗损及影响车厢平衡。现有设计的一种电梯配重块的限位结构,在车厢的外侧方设有中空状的立柱,供置入配重块,使配重块于升降位移作动的过程中,可受立柱的内周面限位,以防止配重块任意晃动,而可平稳位移;但是,此设计虽可防止配重块晃动,但由于配重块的体积大且置入于立柱中,以致立柱必须具有更大的体积,方可容纳配重块,致使立柱的体积大且制作不易,进而相当耗费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的升降电梯。相应地,本技术的一种升降电梯,包含:车厢,设有至少一可启、闭作动的车厢门;升降装置,于车厢的外侧方设有至少二直立式立柱,并于立柱上设置有驱动机构,用以带动车厢作升降位移;配重装置,于升降装置的二立柱间设有配重块,该配重块由升降装置的驱动机构驱动,且与车厢作反向位移,另于配重块与二立柱间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于配重块与二立柱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滑座及滑轨;引导装置,于二立柱上设有导轨,并使二导轨与配重装置的二滑轨作垂直向平行排列呈一直线,另于车厢相对应各导轨的位置设有相配合的导滑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的驱动机构于一驱动源的输出轴上设有传动轮,该传动轮圈绕有钢索,并使钢索的两端分别连结车厢及配重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的驱动源包含马达及减速机,并于减速机的输出轴上设有传动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于二立柱上设有支架,用以架设驱动机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于支架上设有变位轮,并使变位轮传动钢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重装置的限位机构于配重块的前、后面设有滑座,并于立柱相对滑座的该面固设有滑轨,各滑轨可供滑座滑置位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重装置的滑轨呈T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装置的导轨呈T型,并于车厢的侧方以连结架架设有导滑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缩小立柱的体积,而节省成本,并使配重块平稳升降位移,以有效提升使用效能。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升降电梯的前视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升降电梯的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升降电梯的局部侧视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升降电梯下降的第一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升降电梯下降的第二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升降电梯上升的第一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技术升降电梯上升的第二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电梯配置于建筑物的电梯升降路内,包含有车厢10、升降装置20、配重装置30及导引装置40,车厢10具有单车厢门或双车厢门,本实施例的车厢10于前面设有一可横向位移启、闭的车厢门11,以提供人员或物品出入车厢10,该升降装置20于车厢10的外侧方设置二直立式立柱21,并于二立柱21上设有支架22,用以架设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于支架22上装设有驱动源,该驱动源包含有相互传动的马达23及减速机24,并于减速机24的输出轴上设有传动轮25,该传动轮25圈绕有钢索26,并使钢索26绕经位于支架22上的变位轮27,且使钢索26的一端连结于车厢10的顶面,使得马达23可经由减速机24、传动轮25及变位轮27,而以钢索26带动车厢10作升降位移,该配重装置30于升降装置20的二立柱21间设有配重块31,该配重块31的顶面链接于升降装置20的钢索26,并由钢索26带动作Z轴向升降位移,而与车厢10作反向位移,另该配重装置30于配重块31与二立柱21间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于配重块31的前、后面设有滑座32,并于各立柱21相对滑座32的该面固设有一呈T型的滑轨33,各滑轨33可供滑座32滑置于上,而辅助配重块31作Z轴向升降位移,该引导装置40于升降装置20的各立柱21另一面固设有一呈T型的导轨41,并使二导轨41与配重装置30的二滑轨33作垂直向平行排列呈一直线,另于车厢10的两侧分别以连结架42架设有导滑器43,各导滑器43则可滑置于导轨41上,以辅助车厢10平稳升降位移。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于使用电梯下楼时,升降装置20控制马达23经由减速机24的输出轴而驱动传动轮25旋转,使传动轮25带动钢索26转动,钢索26的一端即带动车厢10下降位移,车厢10于下降位移作动时,以装配于连结架42的导滑器43沿立柱21上的导轨41滑移,而可辅助车厢10平稳位移,以防止晃动,由于升降装置20的钢索26另一端固设于配重块31上,当车厢10向下位移时,可使钢索26另一端的配重块31作反向上升位移,以平衡车厢10重量,配重块31于上升位移作动时,即以前、后面的滑座32分别沿各立柱21上的滑轨33滑移,因滑座32限位于滑轨33上作直线滑移,进而可防止配重块31任意偏摆晃动,使得配重块31可平稳上升位移,并增加钢索26等相关组件的使用寿命及确保车厢10作动平衡;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于使用电梯上楼时,升降装置20则控制马达23经由减速机24的输出轴而驱动传动轮25反向旋转,使传动轮25带动钢索26反向转动,钢索26的一端即带动车厢10上升位移,车厢10于上升位移作动时,也以装配于连结架42的导滑器43沿立柱21上的导轨41滑移,而可辅助车厢10平稳位移,此时,钢索26的另一端即带动配重块31作反向下降位移,以平衡车厢10重量,配重块31于下降位移作动时,也以前、后面的滑座32分别沿立柱21上的滑轨33滑移,可防止配重块31任意偏摆晃动而平稳下降位移。本技术的电梯可缩小立柱的体积,而节省成本,并使配重块平稳升降位移,以有效提升使用效能。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升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含:车厢,设有至少一可启、闭作动的车厢门;升降装置,于车厢的外侧方设有至少二直立式立柱,并于立柱上设置有驱动机构,用以带动车厢作升降位移;配重装置,于升降装置的二立柱间设有配重块,该配重块由升降装置的驱动机构驱动,且与车厢作反向位移,另于配重块与二立柱间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于配重块与二立柱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滑座及滑轨;引导装置,于二立柱上设有导轨,并使二导轨与配重装置的二滑轨作垂直向平行排列呈一直线,另于车厢相对应各导轨的位置设有相配合的导滑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以彬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飞美通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