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钩产品的脱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91059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7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脱模领域,提供了一种倒钩产品的脱模装置,包括公模和母模,公模包括底座以及模板,模仁与母模围合有型腔,底座上置有下针板以及上针板,且上针板与下针板连接有开闭器;下针板上固定设有若干司筒针,且司筒针经上针板贯穿模仁同时分别伸入各型腔,下针板上设有限位柱,限位柱凸出上针板的上表面;上针板上设有推杆,模板上位于模仁下方设有第一通孔,推杆活动插入第一通孔内;各司筒针的上端均套设有司筒,且司筒的下端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塑胶件的倒钩完成了强脱,但并没有对塑胶件造成穿位,这样不但保证了产品的整体性,提高产品质量,利于市场竞争力,而且减少了倒钩的粘贴工序,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脱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倒钩产品的脱模装置
技术介绍
在模具工艺生产中,由于小型塑胶件的体积都较小,使得模具中使用的司筒针直径都较小,在脱模时,塑胶件受到的压强较大,特别是在具有倒钩的小型塑胶件脱模时,容易造成司筒针顶穿塑胶件而不能脱模的情况,进而造成压模甚至整个内模损坏。于是长期以来,小型塑胶件在模具生产时,一般尽量减少塑胶件的倒钩,而在脱模结束后再用胶水等方式装配倒钩,同时由于塑胶件的生产量都比较大,这样就无疑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可强制脱倒钩的模具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倒钩产品的脱模装置,用于在注塑机顶出后将具有倒钩的塑胶件强制脱模,包括公模和盖压所述公模的母模,所述公模包括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且嵌设有模仁的模板,所述模仁与所述母模围合有若干用于形成塑胶件的型腔,所述底座上置有下针板以及贴设于所述下针板上的上针板,且所述上针板与所述下针板连接有开闭器;所述下针板上固定设有若干司筒针,且所述司筒针经所述上针板贯穿所述模仁且分别伸入各所述型腔,所述下针板上还设有限位柱;所述上针板上设有推杆,所述模板上位于所述模仁下方设有可使所述推杆活动插入的第一通孔;各所述司筒针的上端均套设有司筒,且所述司筒的下端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具体地,所述司筒为一级阶梯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模板设有内腔,所述司筒针贯穿所述内腔,所述司筒的大端以及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内腔内,且所述内腔具有限制所述司筒的大端上升的止挡面。进一步地,所述上针板与所述模板连接有若干弹性支柱。再进一步地,所述模板位于所述模仁上方还置有推板,各所述型腔位于所述推板与所述母模之间,且所述模仁位于所述推板下方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推杆依次活动穿设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进一步地,所述推杆具有顶杆、回位板以及连接所述回位板与所述顶杆的连接杆,所述推板具有“T”型通孔,所述推杆的顶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与所述推板之间设有间隙,而所述推杆的连接杆伸入所述“T”型通孔的细孔内,且所述回位板位于所述“T”型通孔的粗孔内。进一步地,各所述司筒针上设有具有下表面的拐角,且所述司筒上具有与所述拐角下表面相抵的抵顶面。具体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本技术具有下列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上下针板在开闭器的作用下同步顶出,同时带动塑胶件以及司筒针向上顶出,而且在注塑机顶出后,由于弹性件解除压缩状态,进而顶出司筒,强制使得塑胶件的倒钩脱离模仁;弹性件反弹结束后,司筒停止顶出,而上下针板带动司筒针与塑胶件继续顶出,从而使得塑胶件与司筒脱离;进一步地,在限位柱触碰到模板后,下针板停止顶出,使得司筒针也停止顶出,而在开闭器作用下上针板继续顶出,带动推杆顶出模仁,进而模仁对塑胶件作用,同时导致塑胶件与司筒针脱离。通过上述三项顶出步骤,塑胶件完成脱离的过程,这样,倒钩在司筒与司筒针的配合作用下与模板脱离,不会造成塑胶件的穿位,而塑胶件最后与司筒针的脱离是由模仁来完成,也不用担心塑胶件穿位,因而也不需要减少塑胶件的倒钩,减少粘贴这道工序,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而且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塑胶件与倒钩为一个整体,利于塑胶件的整体性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塑胶件成型后的剖面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倒钩产品的脱模装置,主要是用于在注塑机(图中未示出)顶出后将具有倒钩的塑胶件3强制脱模,包括公模I以及与其盖合的母模2,公模I包括底座11以及与其固定连接的模板12,在模板12的上端嵌设有一个模仁121,且模仁121与母模2围合形成有若干个用于形成塑胶件3的型腔(图中未示出);在底座11上置放有上针板111与下针板112,上针板111贴放在下针板112上且两针板连接有开闭器113 ;在下针板112上固设有若干的司筒针114以及限位柱115,各司筒针114依次穿过上针板111、模板12以及模仁121分别伸入各型腔,而限位柱115穿过上针板111并且凸出上针板111的上表面;在上针板111上设有推杆116,而在模板12位于模仁121的正下方设有第一通孔122,推杆116与模仁121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间隙使其可以活动插入第一通孔122内;各司筒针114分别套设有一个司筒123,且在司筒123的下端还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124。在本实施例中,注塑机顶出后,两针板在开闭器113的作用下同步顶出,并且带动司筒针114向上顶出,同时弹性件124因母模2的压力解除压缩反弹也向上顶出司筒123,这样司筒123与司筒针114同时作用上顶塑胶件3,进一步地使得塑胶件3上的倒钩31脱离模仁121,一般这个过程的上升距离为3毫米,而且倒钩31是在司筒123与司筒针114一起作用下脱离模仁121,不会造成塑胶件3的穿位;在上升了 3毫米后,弹性件124回复原状,不再对司筒123作用,司筒123停止上升,但是两针板会继续顶出,导致各司筒针114均继续顶出,进而带动塑胶件3脱离司筒123,一般这个过程中司筒针114上升5毫米,而且司筒123与塑胶件3的粘接较少,司筒针114上升时也不容易造成塑胶件3的穿位;而在两针板上升了 5毫米后,下针板112上的限位柱115刚好抵顶了模板12,这样下针板112停止顶出,各司筒针114均停止顶出,而在上针板111前后顶出了 8毫米后,推杆116与模仁121之间的间隙消除,推杆116开始抵顶模仁121,而同时开闭器113作用下针板112与上针板111脱离,上针板111继续顶出,于是推杆116也顶出模仁121,进一步地模仁121的上表面开始对塑胶件3作用,从而使得塑胶件3分别脱离各司筒针114,在这个过程中司筒针114不会对塑胶件3有力的作用,也就不会造成塑胶件3的穿位。在整个顶出的过程中,塑胶件3的倒钩31完成了强脱,但是并没有对塑胶件3造成穿位,这样不但保证了产品的整体性,提高产品的质量,利于市场竞争力,而且减少了倒钩31的粘贴工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具体地,司筒123可以选择为一级阶梯型司筒。进一步地,模板12内设有几个具有止挡面1251的内腔125,司筒针114刚好分别对应贯穿各内腔125,并且司筒123的宽端1231与弹性件124均位于内腔125内,止挡面1251与司筒123宽端1231的上表面的距离为3毫米,这样即使弹性件124的压缩余量较大时,通过止挡面1251的限制,司筒123的顶出位移也只有3毫米,方便了对塑胶件3强脱过程的控制。进一步地,在上针板111与模板12之间连接有弹性支柱117。在上针板111上升顶出的过程中,弹性支柱117—直处于压缩状态,而在整个顶出过程结束后,弹性支柱117开始反弹,同时在关闭器113的作用下,使得上针板111与下针板112均自动回位,进一步地带动各司筒针114也自动回位,比较方便。在本实施例的优化方案中,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倒钩产品的脱模装置,用于在注塑机顶出后将具有倒钩的塑胶件强制脱模,包括公模和盖压所述公模的母模,所述公模包括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且嵌设有模仁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仁与所述母模围合有若干用于形成塑胶件的型腔,所述底座上置有下针板以及贴设于所述下针板上的上针板,且所述上针板与所述下针板连接有开闭器;所述下针板上固定设有若干司筒针,且所述司筒针经所述上针板贯穿所述模仁且分别伸入各所述型腔,所述下针板上还设有限位柱;所述上针板上设有推杆,所述模板上位于所述模仁下方设有可使所述推杆活动插入的第一通孔;各所述司筒针的上端均套设有司筒,且所述司筒的下端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全师瑞文杨文阳余新颜俊文彭久高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冠旭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