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机床供油过程中独立使单个润滑点的注入稀油的量可控制,并且针对某个润滑点可强制供油也可设置某个润滑点不供油的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一种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油阀、阀板、进油口及出油口,其特征在于:电磁油阀依次排列在阀板上,阀板内部设一油腔,油腔与进油管相通,油腔内设一漏孔,漏孔与出油口相通,电磁油阀通电后吸上堵住出油口的密封件打开出油口,不通电时通过压力推动密封件堵住出油口保持油管内的油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会倒流,下次供油时,供入的油推动油管内的油在注入润滑点,从而可以控制油压与流量的大小,消除了因油路不畅或阻塞引起的憋油和断油现象,提高机床加工的精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在(机床)供油过程中独立使单个润滑点的注入稀油的量可控制,并且针对某个润滑点可强制供油也可设置某个润滑点不供油的油流动状况的检测装置的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机床均采用单一的润滑方式,如油润滑或脂润滑,润滑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加工放射性材料的机床来说,采用油润滑方式,长期在放射性环境中使用的润滑费油的处理比较难;采用脂润滑方式,对于脂的再添加比较困难。而且在机床上应用的为静压油腔供油的供油装置大多采用一个总的控制阀,来控制为各个静压油腔供油的供油管路的压力和流量,由于各个供油管路是通过一个控制阀控制,难于保证各个静压油腔的压力和流量的一致性,并且易产生因油路不畅或阻塞引起憋油和断油现象,使工作台与静压导轨之间的浮起量不一致,影响了数控机床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在机床供油过程中独立使单个润滑点的注入稀油的量可控制,并且针对某个润滑点可强制供油也可设置某个润滑点不供油的油流动状况的检测装置的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油阀、阀板、进油口 4及出油口,其特征在于:电磁油阀依次排列在阀板上,阀板内部设一油腔,油腔与进油管相通,油腔内设一先导孔,先导孔与出油口相通,电磁油阀通电后吸住阀芯下面的密封件二打开出油口,不通电时通过压簧推力推动阀芯下的密封件二堵住出油口保持油管内的油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会倒流,下次供油时,供入的油推动油管内的油再注入润滑点,从而可以控制油压与流量的大小,消除了因油路不畅或阻塞引起的憋油和断油现象,提高机床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电磁油阀上端为定铁芯,下端为动铁芯,定铁芯由管体上端的密封件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于管体上设置第一台阶,密封圈设置在第一台阶上,管体内设一阀芯,阀芯上设有两道条形凹槽,阀芯下端为第二台阶,阀芯外设置一上宽下窄的压簧,压簧下窄处扣于第二台阶上端的倒角上以防止压簧的脱离,阀芯下面由密封件二填充。具体地,所述的阀板位于电磁油阀下端,固定盖设置于第一台阶上,管体上第一台阶插于环形油腔,由固定盖两侧螺钉固定于阀板上,油腔内设一向上突出的环形顶座,顶座内为出油口与进油管导通,顶座的一侧设一先导孔与油阀导通。所述的检测装置,包括出油阀和油管,其特征在于:油管内设观测油符,油符外部设一弹簧,油符上端设一钢珠,由钢珠的自重带动油符和弹簧回到油阀,当机器启动后,油从油阀进入油管,使油符上升,从而可检测油的进出情况。所述的回油装置是从电磁阀箱内设一油管与油箱导通,防止油流入PLC控制器,损坏内部电子元件,如果发生渗油,又可检测到油管有无破损。其油的流经过程如下:稀油经进油口,在通过阀板内的进油管流进油腔,阀芯下面的密封件与顶座对准,当电磁油阀启动后阀芯向管体内收缩,阀芯下的密封件二脱离顶座下的出油口,稀油充满油腔在通过先导孔经出油阀流入检测装置,在通过出油阀进入润滑点。与现有机床的供油装置相比,本技术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设有多个出油口,能在(机床)供油过程中独立使单个润滑点的注入稀油的量可控制,并且针对某个润滑点可强制供油也可设置某个润滑点不供油,电磁油阀通电后吸上阀芯下面的密封件二打开出油口,不通电时通过向下压力推动阀芯下面的橡胶密封件堵住出油口保持油管内的油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会倒流,下次供油时,供入的油推动油管内的油再注入润滑点,消除了因油路不畅或阻塞引起的憋油和断油现象,提高机床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中:1电磁油阀;2阀板;3出油口 ;4进油口 ;5油阀;6油腔;7先导孔;8密封件二 ;9进油管;10压簧;11阀芯;12定铁芯;13动铁芯;14管体;15第一台阶;16第二台阶;17密封圈;18密封件;19条形凹槽;20固定盖;21螺钉;22顶座;23油符;24弹簧;25钢珠;26电磁阀箱;27油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油阀1、阀板2、进油口 4及出油口 3,其特征在于:电磁油阀I依次排列在阀板2上,阀板2内部设一油腔6,油腔6与进油管9相通,油腔6内设一先导孔7,先导孔7与出油口 3相通,电磁油阀I通电后吸住阀芯11下面的密封件二 8打开出油口 3,不通电时通过压簧10推力推动阀芯11下的密封件二 8堵住出油口 3保持油管内的油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会倒流,下次供油时,供入的油推动油管内的油再注入润滑点,从而可以控制油压与流量的大小,消除了因油路不畅或阻塞引起的憋油和断油现象,提高机床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电磁油阀I上端为定铁芯12,下端为动铁芯13,定铁芯12由管体14上端的密封件18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于管体14上设置第一台阶15,密封圈17设置在第一台阶15上,管体14内设一阀芯11,阀芯11上设有两道条形凹槽19,阀芯11下端为第二台阶16,阀芯11外设置一上宽下窄的压簧10,压簧10下窄处扣于第二台阶15上端的倒角上以防止压簧10的脱离,阀芯11下面由密封件二 8填充。具体地,所述的阀板2位于电磁油阀I下端,固定盖20设置于第一台阶16上,管体14上第一台阶15插于环形油腔6,由固定盖20两侧螺钉21固定于阀板15上,油腔6内设一向上突出的环形顶座22,顶座22内为出油口 3与进油管9导通,顶座22的一侧设一先导孔7与油阀5导通,。所述的检测装置,包括出油阀5和油管,其特征在于:油管内设观测油符23,油符23外部设一弹簧24,油符23上端设一钢珠25,由钢珠25的自重带动油符23和弹簧24回到油阀5,当机器启动后,油从油阀5进入油管,使油符23上升,从而可检测油的进出情况。所述的回油装置是从电磁阀箱26内设一油管与油箱27导通,防止油流入PLC控制器,损坏内部电子元件,如果发生渗油,又可检测到油管有无破损。其油的流经过程如下:稀油经进油口,在通过阀板内的进油管流进油腔,阀芯下面的密封件与顶座对准,当电磁油阀启动后阀芯向管体14内收缩,阀芯11下的密封件二 8脱离顶座22下的出油口 3,稀油充满油腔6在通过先导孔7经出油阀5流入检测装置,在通过出油阀进入润滑点。与现有机床的供油装置相比,本技术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设有多个出油口,能在(机床)供油过程中独立使单个润滑点的注入稀油的量可控制,并且针对某个润滑点可强制供油也可设置某个润滑点不供油,电磁油阀通电后吸上阀芯下面的密封件二打开出油口,不通电时通过向下压力推动阀芯下面的橡胶密封件堵住出油口保持油管内的油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会倒流,下次供油时,供入的油推动油管内的油再注入润滑点,消除了因油路不畅或阻塞引起的憋油和断油现象,提高机床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做若干调整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油阀、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伺服润滑供油装置,包括电磁油阀、阀板、进油口及出油口,其特征在于:电磁油阀依次排列在阀板上,阀板内部设一油腔,油腔与进油管相通,油腔内设一先导孔,先导孔与出油口相通,电磁油阀通电后吸住阀芯下面的密封件二打开出油口,不通电时通过压簧推力推动阀芯下的密封件二堵住出油口保持油管内的油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会倒流,下次供油时,供入的油推动油管内的油再注入润滑点,从而可以控制油压与流量的大小,消除了因油路不畅或阻塞引起的憋油和断油现象,提高机床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兴彪,
申请(专利权)人:邓兴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