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89171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6 0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包括模型本体、分别位于模型本体两端的第一滚动轮组和第二滚动轮组、驱动装置及遥控电路,遥控电路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连接第一滚动轮组和/或第二滚动轮组,第一滚动轮组中部通过第一防振杆与模型本体连接,第二滚动轮组中部通过第二防振杆与模型本体连接,且第一防振杆和第二防振杆均为柔性杆体。通过将模型本体两端分别用柔性的防振杆与滚动轮组相连接,可以使整个模型在移动到复杂路面时,能实时调整模型本体的行驶状况,避免出现翻车或者偏移路线的情况,并且还能通过防振杆进行陡坡攀爬,解决了现有模型无法爬坡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模型大多是将前、后滚动轮直接安装在模型底盘上,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642607A公开一种“汽车模型”,其具有:由不同的驱动源相互独立地驱动的左右一对驱动轮,和左右一对操舵轮,和对各操作轮以可绕规定的操舵轴线转弯且相互向同一方向连动转弯的方式进行支撑的操舵轮支撑机构;所述操舵轴线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使得所述操舵轴线的上部比下部位于行进方向后方。采用此种设计会使汽车模型在移动过程中,行驶到崎岖的路面时,车身振动过大,导致汽车模型翻车或者是行动轨迹更改,进而导致汽车模型的损坏,而且此种汽车模型在遇到陡坡路况时,将无法前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抗振动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攀爬陡坡以及不易损坏的优点。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包括模型本体、分别位于模型本体两端的第一滚动轮组和第二滚动轮组、驱动装置及遥控电路,遥控电路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连接第一滚动轮组和/或第二滚动轮组,所述第一滚动轮组中部通过第一防振杆与所述模型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滚动轮组中部通过第二防振杆与所述模型本体连接,且所述第一防振杆和所述第二防振杆均为柔性杆体。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防振杆和所述第二防振杆均为橡胶防振杆。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防振杆和所述第二防振杆均为天然橡胶防振杆或者合成橡胶防振杆。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防振杆和所述第二防振杆均为顺丁橡胶防振杆或者氯丁橡胶防振杆或者丁苯橡胶防振杆。橡胶是一种玻璃化温度低于室温,在环境温度下能显示高弹性的高分子物质。其是提取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的胶乳,加工后制成的具有弹性、绝缘性、不透水和空气的材料,是一种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橡胶分为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两种。天然橡胶是从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胶质后加工制成;合成橡胶则由各种单体经聚合反应而得。其中合成橡胶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按成品状态:分为液体橡胶(如端羟基聚丁二烯)、固体橡胶、乳胶和粉末橡胶等;按橡胶制品形成过程:分为热塑性橡胶(如可反复加工成型的三嵌段热塑性丁苯橡胶)、硫化型橡胶(需经硫化才能制得成品,大多数合成橡胶属此类);按生胶充填的其他非橡胶成分:分为充油母胶、充炭黑母胶和充木质素母胶:实际应用中又按使用特性:分为通用型橡胶和特种橡胶两大类,通用型橡胶指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橡胶使用的橡胶,如丁苯橡胶、异戊橡胶、顺丁橡胶等,主要用于制造各种轮胎及一般工业橡胶制品,通用橡胶的需求量大,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特种橡胶是指具有耐高温、耐油、耐臭氧、耐老化和高气密性等特点的橡胶,常用的有硅橡胶、各种氟橡胶、聚硫橡胶、氯醇橡胶、丁腈橡胶、聚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和丁基橡胶等,主要用于要求某种特性的特殊场合。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防振杆和所述第二防振杆上套设有用于复位的弹性部件。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滚动轮组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滚动轮组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模型本体包括本体第一端和本体第二端,所述第一防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第二端连接。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防振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本体第一端螺栓连接,所述第二防振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本体第二端螺栓连接。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滚动轮组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模型本体包括本体第一端和本体第二端,所述第一防振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滚动轮组直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第二端连接。作为上述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防振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本体第一端螺栓连接;所述第二防振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滚动轮组、所述本体第二端螺栓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模型本体两端分别用柔性材料制成的防振杆与滚动轮组相连接,可以使整个模型在移动到复杂路面时,模型本体能通过柔性的防振杆实时进行调整模型本体的行驶状况,避免出现翻车或者偏移路线的情况发生,并且还能通过防振杆进行陡坡攀爬;通过在防振杆外部设置弹簧,可以使模型在行驶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实时的恢复滚动轮组与模型本体之间的运动状态;通过在第一滚动轮组和第二滚动轮组上均设置驱动装置,可以增加整个模型的移动动力,辅助模型进行陡坡攀爬,对比现有技术,此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抗振动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攀爬陡坡以及不易损坏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去除部分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用以显示第一防振杆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本体第一端的连接关系;图3为图1的后视示意图。图中:1、模型本体;11、本体第一端;12、本体第二端;2、第一滚动轮组;3、第二滚动轮组;4、第一驱动装置;5、第二驱动装置;6、第一防振杆;7、第二防振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 3所示,此实施例中所述的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包括模型本体1、分别位于模型本体I两端的第一滚动轮组2和第二滚动轮组3、驱动装置及遥控电路,遥控电路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与各个滚动轮组相连接。其中模型本体I包括本体第一端11和本体第二端12,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第一滚动轮组2通过传动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4连接,第二滚动轮组3通过传动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5连接,第一防振杆6的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4连接,另一端与本体第一端11连接,第二防振杆7的一端与第二驱动装置5连接,另一端与本体第二端12连接,并且第一防振杆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4、本体第一端11采用螺栓连接,第二防振杆7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驱动装置5、本体第二端12也采用螺栓连接。第一防振杆6和第二防振杆7均为柔性杆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振杆6和第二防振杆7均为天然橡胶防振杆。第一防振杆6和第二防振杆7上套设有用于复位的弹簧。实施例二:此实施例中所述的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包括模型本体、分别位于模型本体两端的第一滚动轮组和第二滚动轮组、驱动装置及遥控电路,遥控电路连接驱动装置。其中模型本体包括本体第一端和本体第二端,第一滚动轮组通过传动装置与驱动装置连接,第一防振杆的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本体第一端连接,第二防振杆的一端与第二滚动轮组直接连接,另一端与本体第二端连接,并且第一防振杆的两端分别与驱动装置、本体第一端采用螺栓连接,第二防振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滚动轮组、本体第二端也采用螺栓连接。第一防振杆和第二防振杆均为柔性杆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振杆和第二防振杆均为顺丁橡胶防振杆。第一防振杆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抗振动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本体、分别位于模型本体两端的第一滚动轮组和第二滚动轮组、驱动装置及遥控电路,遥控电路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连接第一滚动轮组和/或第二滚动轮组,所述第一滚动轮组中部通过第一防振杆与所述模型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滚动轮组中部通过第二防振杆与所述模型本体连接,且所述第一防振杆和所述第二防振杆均为柔性杆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汉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美驰图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