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81867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4 0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具有一矩形底板与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矩形底板的对角线长介于5~100cm间,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以阵列排列方式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的相对两侧边,使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源经直接照射或经所述矩形底板的一反光微结构反射后,将同一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不同光强度照射区域分别相对于一出光面为不同距离的光轨迹路径,而于所述出光面上呈现均匀光强度分布的出光效果,取代传统于背光模块或平面发光源中使用导光板、增亮膜等结构的方式,彻底降低工艺的成本,有效提升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与平面发光模块领域相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无须利用导光板结构,而可直接将发光二极管的光源于一出光面上呈现均匀光强度分布的出光效果的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的运用是已日趋广泛,举凡照明,警示,或显示器等领域,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发光二极管具有长寿命,低耗电,且亮度较佳等优点,进而业者常以之为发光源的优先选择。然而,相对地,发光二极管亦同时存在有高指向性的特性,因此在各种应用领域上,所述高指向性特性反而会造成所述发光源可被运用的空间有限,而必须将所述发光源整体进行结构改良。例如,针对照明需求进而提出全方位的照明设备;或针对显示器光源的背光模块而利用导光板结构将光引导并改变出光路径而使的均匀射出。然而,以背光模块为例,虽然使用发光二极管为发光源可使背光模块具有省电、节能、低污染、高色彩及更具轻、薄特性等优势,但导光板的运用仍是不可或缺的元件,尤其针对侧入式背光模块而言更显必要。因此,导光板虽然扮演了光导引媒介的角色,但相对地却也吸收不少光的能量,且在显示器大尺寸的需求下,其成本与重量将随的提高,对于终端产品而言是属不利的工艺条件。另方面,在大尺寸需求下所使用的导光板须以较薄的结构实现,然这将造成工艺上的困难,使得工艺成本亦相对提高。因此,若能将所述导光板结构予以省略并以他种结构取代而使发光源仍能达到平面式均匀出光效果,为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亟欲改善的课题。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感其现有技术仍未臻完善而竭其心智苦心研究,并凭其从事所述项产业多年的经验累积,进而研发出一种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是具有一矩形底板与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矩形底板的对角线长介于5 IOOcm间,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以阵列排列方式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的相对两侧边,使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源经直接照射或经所述矩形底板的一反光微结构反射后,将同一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不同强度光照射区域分别相对于一出光面为不同距离的光轨迹路径,而于所述出光面上呈现均匀光强度分布的出光效果,取代传统于背光模块或平面发光源中使用导光板、增亮膜等光学膜结构的方式,彻底降低工艺成本,有效提升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须利用导光板结构,而可直接将发光二极管的光源于一出光面上呈现均匀光强度分布的出光效果的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使之得以有效运用于显示器的背光模块或其他平面式照明设备中。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提出一种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具有一矩形底板与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矩形底板的对角线长介于5 IOOcm间,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以阵列排列方式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的相对两侧边,使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源经直接照射或经所述矩形底板反射后,于一出光面呈现均匀光强度分布的出光效果,所述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发光二极管与一环境介质的介面法线夹角,由0°至90°依序形成一强发光区域、一次发光区域、一弱发光区域、及一微发光区域,且于所述矩形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反光微结构,当各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源未经反射路径或经所述矩形底板的所述反光微结构反射后,所述强发光区域出射于所述出光面上的一第一出光点p1、所述次发光区域出射于所述出光面上的一第二出光点P2、所述弱发光区域出射于所述出光面上的一第三出光点P3及所述微发光区域出射于所述出光面上的一第四出光点p4,分别与同一二维空间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相距Rpl、Rp2、Rp3及Rp4,且Rpl > Rp2 > Rp3 > Rp4。其中,所述强发光区域中任一光轨迹与所述环境介质的介面法线夹角为Θ 1、所述次发光区域中任一光轨迹与所述环境介质的介面法线夹角为Θ 2、所述弱发光区域中任一光轨迹与所述环境介质的介面法线夹角为Θ 3及所述微发光区域中任一光轨迹与所述环境介质的介面法线夹角为 Θ 4,且 COS θ l/Rl2 COS Θ 2/R22 COS Θ 3/R32 ^ COS Θ 4/R42。在一较佳实施例,其中所述Θ iSO。< Q1SSCT,所述92为30。< θ2<45。,所述 03为45° < θ3<60° 及所述 04为60° < θ4<90°。在另一较佳实施例,其中所述矩形底板与所述出光面的距离介于0.1cm 5cm间。在另一较佳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光微结构为二个主斜板结构,并相对所述矩形底板两侧的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而设于所述矩形底板中间位置。或者,所述反光微结构更包含二个次斜板结构,是分别邻接设于所述二个主斜板结构的一侧。在另一较佳实施例,所述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更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是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处。`在另一较佳实施例,所述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其中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分别以不同角度朝向所述矩形底板设置。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提供一种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具有一矩形底板与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矩形底板的对角线长介于5 IOOcm间,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以阵列排列方式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的相对两侧边,使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源经直接照射或经所述矩形底板的一反光微结构反射后,将同一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不同强度光照射区域分别相对于一出光面为不同距离的光轨迹路径,而于所述出光面上呈现均匀光强度分布的出光效果,取代传统于背光模块或平面发光源中使用导光板、增亮膜等结构的方式,彻底降低工艺的成本,有效提升发光效率。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设计理论辐射场型示意图(一);图1B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设计理论辐射场型示意图(二);图1C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设计理论辐射场型示意图(三);图2A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上视结构示意图(一);图2B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上视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附加光学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以不同角度朝向所述矩形底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_发光模块;10_矩形底板;101-反光微结构;1011_主斜板结构;1012-次斜板结构;12_发光二极管;121_强发光区域;122_次发光区域;123_弱发光区域;124-微发光区域;1201_点光源;1202_半导体结构;14_出光面;16_光学透镜;2_环境介质;ns-半导体折射率;ne-环境介质折射率。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谨以下列说明搭配图式,敬请参阅。请参考图1A、1B及IC与图2A、2B及图3,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设计理论辐射场型示意图(一)、(二)及(三)与本专利技术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的上视结构示意图(一)、(二)及剖面结构示意图(一)。由图观之,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1,具有一矩形底板10与多个发光二极管12,所述矩形底板10的对角线长介于5 IOOcm间,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12是以阵列排列方式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10的相对两侧边,使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12发出的光源经直接照射或经所述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具有一矩形底板与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矩形底板的对角线长介于5~100cm间,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以阵列排列方式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的相对两侧边,使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源经直接照射或经所述矩形底板反射后,于一出光面呈现均匀光强度分布的出光效果,所述侧入式平面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发光二极管与一环境介质的介面法线夹角,由0°至90°依序形成一强发光区域、一次发光区域、一弱发光区域、及一微发光区域,且于所述矩形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反光微结构,当各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源未经反射路径或经所述矩形底板的所述反光微结构反射后,所述强发光区域出射于所述出光面上的一第一出光点p1、所述次发光区域出射于所述出光面上的一第二出光点p2、所述弱发光区域出射于所述出光面上的一第三出光点p3及所述微发光区域出射于所述出光面上的一第四出光点p4,分别与同一二维空间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相距Rp1、Rp2、Rp3及Rp4,且Rp1>Rp2>Rp3>Rp4。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秉宸
申请(专利权)人:东贝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