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81635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4 0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节流器,公开了一种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包括节流本体(1),所述的节流本体(1)内设置节流管(5)以及节流调节杆(6),节流调节杆(6)与螺旋节流杆(7)的一端连接,螺旋节流杆(7)的另一端与定位弹簧(8)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带有螺旋纹螺旋节流杆,利用系统内的静压力,形成了一个有微反馈功能节流器,大大提高了静压系统刚性,同时解决了理论计算与实际调试中的误差部分,在保证系统刚性的基础上可变范围大,可弥补部分因加工精度及装配质量带来的形状及精度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节流器,尤其涉及了 一种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
技术介绍
目前,静压导轨技术主要有恒流式和定压式两种方式。恒流式采用多头泵等元件进行一泵一腔式控制,静压刚性好,但成本较高,并对导轨表面担及间隙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一般制造精度难以保证,以致制造成本及装机成本均较高。一般需要在计算时就确认相关参数,在调试过程中可调整环节较少。定压式节流分固定节流与可变节流,固定节流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应用广泛,但刚性相对较低,调整难度较大。可变节流结构复杂,静压刚性较好,但与调整方式关系密切,调整方式制约其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固定节流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应用广泛,但刚性相对较低,调整难度较大;可变节流结构复杂,静压刚性较好,但与调整方式关系密切,调整方式制约其使用范围等缺点,提供了一种集成了固定节流和可变节流器的双重特点,并且结构紧凑,安装调节方便可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包括节流本体,所述的节流本体内设置节流管以及节流调节杆,节流调节杆与螺旋节流杆的一端连接,螺旋节流杆的另一端与定位弹簧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流管与螺旋节流杆相交,相交部位为静压腔。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流管前段为长径比>20的毛细管,后段为留有间隙为0.10 0.30mm的间隙式节流管。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流本体内还设有与节流管相通的固定节流腔,固定节流腔内设置固定节流体。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流本体还包括端盖、分油及固定体,分油及固定体上设有旋钮。作为优选,所述的螺旋节流杆上分布螺旋纹。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节流腔与静压腔相通。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流调节杆与螺旋节流杆为顶紧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流本体的侧面设置两个以上的出油口。作为优选,所述的节流本体的下方设有压力表接口、卸油口及供油口。现有技术中每腔均需配置压力,调节比较分散不集中,调节不可靠等问题,易对静压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中每个油腔均需配压力表的弊端,减少影响环节,提高静压系统刚性。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带有螺旋纹螺旋节流杆,利用系统内的静压力,形成了一个有微反馈功能节流器,大大提高了静压系统刚性,同时解决了理论计算与实际调试中的误差部分,在保证系统刚性的基础上可变范围大,可弥补部分因加工精度及装配质量带来的形状及精度误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I一节流本体、2—端盖、3—分油及固定体、4一旋钮、5—节流管、6—节流调节杆、7—螺旋节流杆、8—定位弹簧、9一固定节流体、11一压力表接口、12—卸油口、13—供油口。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如图1所示,包括节流本体1,所述的节流本体I内设置节流管5以及节流调节杆6,节流调节杆6与螺旋节流杆7的一端连接,螺旋节流杆7的另一端与定位弹簧8连接。节流管5与螺旋节流杆7相交,相交部位为静压腔。节流管5前段为长径比> 20的毛细管,后段为留有间隙为0.10 0.30mm的间隙式节流管。节流管5前端为固定小孔节流(长径比> 20时可称为毛细管节流),后端为间隙式节流,并预留有微小间隙0.10 0.30mm,当静压腔压力偏低时,在前端压力作用下,间隙变大可使更多压力油进入静压腔;而当静压腔压力偏高时,腔内压力将固定节流体压向前端,使间隙变小,阻挡更多油液进入静压腔。形成一定可微变节流的节流器。此结构形成了一个有微反馈功能节流器,大大提高了静压系统刚性。节流本体I内还设有与节流管5相通的固定节流腔,固定节流腔内设置固定节流体9。节流本体I还包括端盖2、分油及固定体3,分油及固定体3上设有旋钮4。螺旋节流杆7上分布螺旋纹。采用螺旋节流杆7上分布螺旋纹的可变螺旋节流结构,在系统压力与弹簧作用下,可变螺旋节流杆顶住节流调节杆,以保证调整后静压腔系统稳定。可变螺旋节流杆加工精细的螺旋纹,其过油长度可通过节流调节杆进行调节,以改变静压油腔与系统压力比β ( β =Ps/Pr Ps系统供油压力;Pr静压油腔压力)。固定节流腔与静压腔的后端相通,当静压腔内压力较大时,使得固定节流腔内的固定节流体9右侧压力较大,从而推动固定节流体9向左移动,从而减小静压腔的进油量。节流调节杆6与螺旋节流杆7为顶紧连接。节流本体I的侧面设置两个以上的出油口。可变节流器上还设置有压力表接口,以及回油装置,布局紧凑合理,调节准确方便,每套可同时向10个油腔供油。压力表可实时查看每个出油口压力,调节方便简单,可调范围大;节流本体I的下方设有压力表接口 11、卸油口 12及供油口 13。本专利技术外形特征为:该节流器整体呈上方下圆结构,顶上有一旋钮,旋转旋钮和与其连接的阀套,可读出10个油路的压力表,压力出油口沿阀芯的周边布置,为使压力表卸荷,两点间设有卸荷点;中间呈四方形,其中两边各设置有5个出油口,共可接10个静压油腔;下方呈圆型,设置有进油口、泄压口、压力表接口等,用于安装各功能管路。现有技术中每腔均需配置压力,调节比较分散不集中,调节不可靠等问题,易对静压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专利技术还解决现有技术中每个油腔均需配压力表的弊端,减少影响环节,提高静压系统刚性。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专利技术专利的涵盖范围。权利要求1.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包括节流本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本体(I)内设置节流管(5)以及节流调节杆(6),节流调节杆(6)与螺旋节流杆(7)的一端连接,螺旋节流杆(7 )的另一端与定位弹簧(8 )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管(5)与螺旋节流杆(7)相交,相交部位为静压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管(5)前段为长径比> 20的毛细管,后段为留有间隙为0.10 0.30mm的间隙式节流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本体(I)内还设有与节流管(5)相通的固定节流腔,固定节流腔内设置固定节流体(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本体(I)还包括端盖(2)、分油及固定体(3),分油及固定体(3)上设有旋钮(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节流杆(7)上分布螺旋纹。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节流腔与静压腔相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调节杆(6)与螺旋节流杆(7)为顶紧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本体(I)的侧面设置两个以上的出油口。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本体(I)的下方设有压力表接口(11)、卸油口(12)及供油口(13)。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节流器,公开了一种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包括节流本体(1),所述的节流本体(1)内设置节流管(5)以及节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集成式可变螺旋节流器,包括节流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本体(1)内设置节流管(5)以及节流调节杆(6),节流调节杆(6)与螺旋节流杆(7)的一端连接,螺旋节流杆(7)的另一端与定位弹簧(8)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春韶裘卓明王娇元吕展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