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73709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1 01:42
一种新型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它包括转轴、接液腔、密封圈、甩水盘等。甩水盘与转轴成一体,形成第一道阻液结构,使染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向接液腔内壁,通过接液盘与筒体的段焊间隙流回筒体内。为防止少量染液向筒体外泄露,端盖、密封圈与接液盘通过螺栓形成密封。其优点是密封效果可靠、密封圈不易老化、成本低廉。(*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所属
本技术属于常温常压染色机中的一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公知的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一般由辊轴、轴座、唇形密封圈、端盖等组成。工作时,辊轴端盖与轴座通过螺纹连接,强行锁紧,依靠挤压多层唇形密封圈的方法,使多层唇形密封圈产生弹性变形达到密封的目的。这种密封结构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辊轴端盖与轴座强行锁紧时,要求辊轴端盖与轴座有较高的平行度和对轴心的垂直度,如果达不到要求,使多层唇形密封圈受挤压时各处受力不均,可能造成局部不能密封而产生泄漏;二是多层唇形密封圈受挤压变形降低了使用寿命,且不易拆装、维修;三是由于加工精度高和材料选择方面的原因,从而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接液盘、筒体与第二接液盘通过焊接组成接液腔,第一接液盘与筒体全焊,第二接液盘与筒体段焊,甩水盘通过第一接液盘和筒体上的安装孔与转轴紧配合成一体,形成第一道阻液结构。端盖、密封圈与第一接液盘通过螺栓形成密封结构,转轴与密封圈接触变形形成密封,防止少量染液向筒体外泄露。染液通过第二接液盘的开孔与甩水盘接触,甩水盘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使染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向接液腔内壁,通过第二接液盘的下端段焊间隙流回筒体内。甩水盘为硅橡胶的双层或多层结构,通过紧配合与转轴成一体,使染液在甩水盘与转轴共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甩向接液腔内壁,染液通过筒体内侧段焊的间隙流回筒体内。为防止少量染液向筒体外泄露,端盖、密封圈与接液盘通过螺栓形成密封结构,密封圈内径开特殊V形凹槽与转轴接触变形形成密封。该结构的优点:一是密封方式简单,密封效果可靠;二是密封圈使用时要求的弹性变形程度较强迫式密封结构小,故密封圈不易老化;三是加工方式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易拆装、维修。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转轴,2_螺检,3_端盖,4_密封圈,5_第一接液盘,6_筒体,7_思水盘,8-第二接液盘。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第一接液盘(5)、筒体(6)与第二接液盘(8)通过焊接组成接液腔,第一接液盘(5)与筒体(6)全焊,第二接液盘(8)与筒体(6)段焊,甩水盘(7)通过第一接液盘(5 )和筒体(6 )上的安装孔与转轴(I)紧配合成一体,形成第一道阻液结构。染液通过第二接液盘(8)的开孔与甩水盘(7)接触,甩水盘(7)在转轴(I)的带动下旋转,使染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向接液腔内壁,通过第二接液盘(8)的下端段焊间隙流回筒体内。为防止少量染液向筒体外泄露,端盖(3)、密封圈(4)与第一接液盘(5)通过螺栓(2)形成密封结构,密封圈(4)内径开特殊V形凹槽与转轴(I)接触变形形成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包括有转轴、接液盘、接液腔、筒体、密封圈、甩水盘,其特征在于:第一接液盘(5)、筒体(6)与第二接液盘(8)通过焊接组成接液腔,甩水盘(7)通过第一接液盘(5)和筒体(6)上的安装孔与转轴(1)紧配合成一体,形成第一道阻液结构,端盖(3)、密封圈(4)与第一接液盘(5)通过螺栓(2)形成密封结构,转轴(1)与密封圈(4)接触变形形成密封,防止少量染液向筒体外泄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提布辊转轴密封结构,包括有转轴、接液盘、接液腔、筒体、密封圈、甩水盘,其特征在于:第一接液盘(5)、筒体(6)与第二接液盘(8)通过焊接组成接液腔,甩水盘(7)通过第一接液盘(5)和筒体(6)上的安装孔与转轴(I)紧配合成一体,形成第一道阻液结构,端盖(3 )、密封圈(4)与第一接液盘(5 )通过螺栓(2 )形成密封结构,转轴(I)与密封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钰黄坤民胡晓奇邱登辉
申请(专利权)人: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