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坝体接缝循环灌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859503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7 03:11
一种坝体接缝循环灌浆方法,包括:进浆管、回浆管、排气管,将所述进浆管、回浆管、排气管与搅拌桶,灌浆泵连接成循环回路;每一进浆管、回浆管、排气管构成一套灌浆组件,每个灌浆区配备两套灌浆组件;对每个灌浆区的灌浆组件进行通水检查;通水检查完毕后,在灌浆区的两套灌浆组件中选择一个相对通畅性好的进浆管与灌浆泵连接,并安装阀门和压力表,其它5根管件连接到搅拌桶,进行回浆;灌浆开始后,对回到搅拌桶的浆液,进行原位再配置,配置所需要的浆液水灰比,再由搅拌桶内灌入到坝体缝内,形成循环灌浆。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间歇放浆式接缝灌浆方式,减少了容易堵塞缝面和管路事故发生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各类混凝土坝体接缝灌浆施工领域。
技术介绍
水工大坝采取柱状法分缝浇筑。平行坝轴线的称为纵缝,垂直坝轴线的称为横缝。纵缝对坝体应力和稳定性不利,设计要求采取水泥浆液进行灌浆处理,横缝除混凝土重力拱坝或拱坝有整体要求灌浆外,一般不做灌浆处理。灌浆的目的是将胶凝材料通过管路灌入坝体接缝内,使其均匀分布,将坝体胶结成一个整体联合受力,并传递应力,以确保坝体稳定和安全运行。实现灌浆成败的关键除接缝管路的布置形式外,还有灌浆工艺。灌浆管路无外乎由进浆管、回浆管、排气管三大类管道组成,每一进、回、排为一组,每个灌区一般通常有两套灌浆管路即进浆管和回浆管(一套)和备用进浆管及备用回浆管(另一套)。加之排气槽引出管,共计6根管。固定的灌浆管路布置形式,决定了灌浆工艺。传统常规的灌浆工艺一般是,选择2 3级水灰比浆液,即3:1、1:U0.6 (0.5):1,由稀到浓依次按比例由进浆管进浆,回浆管和排气管定时弃掉全部的稀浆,最终缝内留下0.6 (0.5):1的浓浆至灌浆结束。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弃浆不能重复利用。不仅造成浆液浪费加大了工程成本,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弃浆还需要清理同时也加大了作业人员不必要的劳动强度。其二,传统的灌浆方式为间歇放浆式灌注,浆液在缝内不能保持循环状态,容易造成堵塞缝面和管路事故,特别是灌区面积较大时更是如此。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改变传统落后、粗放的工艺方法。采用循环灌浆法工艺更简单,质量更可靠。有效解决接缝灌浆弃浆量大,造成浆液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包括:进浆管、回浆管、排气管,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进浆管、回浆管、排气管与搅拌桶,灌浆泵连接成循环回路;步骤2:每一进浆管、回浆管、排气管构成一套灌浆组件,每个灌浆区配备两套灌浆组件;步骤3:对每个灌浆区的灌浆组件进行通水检查;步骤4:通水检查完毕后,在每个灌浆区的两套灌浆组件中选择其中一进浆管进浆,其它5根管件连接到搅拌桶,进行回浆;步骤5:灌浆开始后,对回到搅拌桶的浆液,进行原位再配置,配置所需要的浆液水灰比,再由搅拌桶内灌入到坝体缝内,形成循环灌浆。所述通水检查中,通水压力为设计灌浆压力的80%,通水检查内容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 a.查明灌浆组件的管路通畅情况,每个灌浆区至少应具备一套灌浆组件管路畅通,其流量控制在:大于30L/min ; b.查明坝体缝面通畅情况,采用“单开通水”检查法,测得的两套灌浆组件中的两个排气管的“单开流量”控制在:大于25L/min ; c.查明灌浆区密闭情况,坝体缝面的漏水量控制在:小于15L/min。所述浆液水灰比按先稀后浓的三级顺序灌注:2:1、1:1、0.6:1。所述浆液水灰比按先稀后浓的三级顺序灌注:25:1。所述灌浆压力0.2MPa 0.3MPa。所述坝体缝面增开度允许值:纵缝不大于0.5 mm,横缝不大于0.3 mm。所述排气管排浆达到或接近最浓比级浆液,且排气管管口压力或坝体缝面增开度达到设计规定值,注入率不大于0.4 L/min时,持续20min,可结束灌衆。本专利技术,采取全部回浆到搅拌桶内,再对回浆进行原位配置,配置所需要的水灰比,再由桶内灌入到缝内,形成循环灌浆。做到不弃浆、连续不停的循环灌注流程。有效的解决了以上浪费、污染等问题。做到了便捷施工、经济适用,环保,体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坝体接缝的纵缝灌浆管路系统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坝体接缝的横缝灌浆管路系统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坝体接缝循环灌浆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包括:进浆管1、回浆管2、排气管3,出浆盒4,排气槽5,升衆管6。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进浆管1、回浆管2、排气管3与搅拌桶9,灌浆泵10连接成循环回路;并在各灌浆管口安装控制阀7、压力表8。具体如下。1、如图3所示,每个灌浆区配备两套灌浆组件,每一进浆管1、每一回浆管2、每一排气管3构成一套灌浆组件,每一套灌浆组件对缝面均分别进行通水检查。目的是彻底查清各组管路自身的通畅情况和与缝面的通畅情况。通水检查压力一般为设计灌浆压力的80%。检查内容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 a.查明灌浆组件的管路的通畅情况。每个灌浆区至少应具备一套灌浆管路畅通,其流量控制在:大于30L/min ; b.查明坝体缝面通畅情况,采用“单开通水”检查法,测得的两套灌浆组件中的两个排气管3的“单开流量”控制在:大于25L/min ; c.查明灌区密闭情况。坝体缝面的漏水量控制在:小于15L/min。2、根据“单开通水”检查、灌浆区封闭情况和预灌性压水成果等,在图3两套灌浆组件中,选择相对通畅性好的一根进浆管I与灌浆泵10连接,并安装阀门7和压力表8。功能作用是,开泵后由此管向接缝内灌浆。3、上述进浆管I安装完毕,其他的进浆管1、回浆管2、排气浆管3 ;共5根管。全部与搅拌桶9连接。(传统工艺中是不连接的)并分别安装好阀门7和压力表8。所述5根管与搅拌桶9连接其功能作用是回浆。传统工艺不回浆,直接弃浆。3、灌浆时,上述进浆管I向缝内灌浆,浆液经升浆管6到出浆盒4、到接缝面、到排气槽5。最后到所述5根管中,经所述5根管到搅拌桶9,最后再经灌浆泵10由进浆管I向缝内灌浆,如此反复形成一个封闭的浆液流动大循环。4、灌浆时,对回到搅拌桶9的浆液,进行原位再配置,配置成新的、需要的水灰比,再由搅拌桶9内灌入到坝体缝内,形成循环灌浆。做到不弃浆、连续不停的循环灌注流程。5、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可按先稀后浓的三级顺序灌注:2:1、1:1、0.6 (或0.5):1。6、灌入计量:缝内灌入量(L)=楽;液总量(L) 一桶内剩余量(L)7、缝内浆液密度:量测排气管3回浆密度即可。8、灌浆压力:根据设计规定,按照排气管3增开度控制。一般情况下除顶层外,灌浆压力可取0.2MPa 0.3M Pa ;坝体缝面增开度允许值,纵缝不大于0.5 mm,横缝不大于0.3mm。9、灌浆结束标准:一般正常情况下,当排气管3排浆达到或接近最浓比级浆液,且排气管3管口压力或缝面增开度达到设计规定值,注入率不大于0.4 L/min时,持续20min,可结束灌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坝体接缝循环灌浆方法,包括:进浆管(1)、回浆管(2)、排气管(3),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进浆管(1)、回浆管(2)、排气管(3)与搅拌桶(9),灌浆泵(10)连接成循环回路;步骤2:每一进浆管(1)、回浆管(2)、排气管(3)构成一套灌浆组件,每个灌浆区配备两套灌浆组件;步骤3:对每个灌浆区的灌浆组件进行通水检查;步骤4:通水检查完毕后,在每个灌浆区的两套灌浆组件中选择其中一进浆管(1)进浆,其它5根管件连接到搅拌桶(9),进行回浆;步骤5:灌浆开始后,对回到搅拌桶(9)的浆液,进行原位再配置,配置所需要的浆液水灰比,再由搅拌桶(9)内灌入到坝体缝内,形成循环灌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坝体接缝循环灌浆方法,包括:进浆管(I)、回浆管(2)、排气管(3),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所述进浆管(I)、回浆管(2)、排气管(3)与搅拌桶(9),灌浆泵(10)连接成循环回路; 步骤2:每一进浆管(I )、回浆管(2)、排气管(3)构成一套灌浆组件,每个灌浆区配备两套灌衆组件; 步骤3:对每个灌浆区的灌浆组件进行通水检查; 步骤4:通水检查完毕后,在每个灌浆区的两套灌浆组件中选择其中一进浆管(I)进浆,其它5根管件连接到搅拌桶(9),进行回浆; 步骤5:灌浆开始后,对回到搅拌桶(9)的浆液,进行原位再配置,配置所需要的浆液水灰比,再由搅拌桶(9 )内灌入到坝体缝内,形成循环灌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坝体接缝循环灌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检查中,通水压力为设计灌浆压力的80%,通水检查内容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 a.查明灌浆组件的管路通畅情况,每个灌浆区至少应具备一套灌浆组件管路畅通,其流量控制在:大于30L/min ; b.查明坝体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英李焰李建斌刘显斌
申请(专利权)人:葛洲坝集团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