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频信号传输用电子材料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858212 阅读:3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7 0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频信号传输用电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催化剂的制备;(2)树脂基体的制备;(3)将步骤(2)制备的树脂基体倒出,自然冷却得到白色固体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电子材料为酞菁/氰酸酯树脂体系,除具备较低的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因子外,还有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优异的耐热性能以及绝缘性能,能够满足高频信号传输用电子材料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电子材料是指在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中使用的材料,包括介电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与铁电材料、导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磁性材料、光电子材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电子材料是现代电子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科技领域中技术密集型学科,它涉及到电子技术、物理化学、固体物理学和工艺基础等多学科领域,基础的电子材料包括覆铜板、层压板以及电子封装材料等。随着电子产品向轻、薄、小、高密度、多功能化发展,元件组装密度和集成度越来越高,传递信号频率越来越高,起传递信号作用的线路层间距越来越小,线宽越来越窄,这对基础电子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为高耐热性、优异的介电性能、高绝缘性、合适的机械性能以及加工性,特别是介电性能。材料的相对介电系数越小,信号的传输速度越快;介电损耗因子越小,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功率保持一定时,允许传输的频率就越高,即在信号频率相同下,介电损耗值越小,信号传输过程中失真率就越低。氰酸酯单体在加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交联得到一种含三嗪(Triazine)环网状结构的聚合物,正是该种结构赋予氰酸酯树脂优异的介电性能(介电系数:2.8 3.2 ;介电损耗因子:0.002 0.003),高耐热性(玻璃化转变温度:280 295°C),同时氰酸酯树脂还具有低收缩率,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粘结性能等,已经成为电子材料领域重点研究的材料。但是也正是由于在固化过程中形成了三嗪交联网络结构,限制了链段的运动,同时固化体系中含键能较小的C-C、C-O键,使得氰酸酯树脂固化物存在内应力大、韧性较差等缺点,所以对氰酸酯树脂的增韧改性成为了其作为电子材料应用的关键步骤,另外通过增加第二组份还可以降低树脂的成本。目前作为第二组份增韧氰酸酯树脂的材料主要有无机粒子与高分子材料,无机粒子与树脂的分散性、相容性对耐热性影响较大,相容性差,填料粒子易团聚,表面积减少,与树脂的结合力降低,且热应力较集中,导致整体耐热性降低,利用高分子材料可以改善相容性问题,特别是能够与氰酸酯发生反应的聚合物能够与氰酸酯形成互穿网络结构而改善两者的相容性。 马万翔利用双酚A环氧树脂改性双酚A氰酸酯树脂并对体系的反应性、机械性能以及耐热吸水性能做了研究,环氧树脂能够与氰酸酯很好地反应并提升其机械性能,但是明显降低了树脂的耐热性并提高了树脂的吸水率,从而导致体系介电性能的下降(马万翔.E-51环氧树脂改性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的研究.热固性树脂.2011,26 (I):6)。所以寻找一种高分子材料,既能改善氰酸酯树脂的机械性能,又能够保持其原有的耐热介电性能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由其获得的电子材料既有优异的耐热性,又具有低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因子。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I)催化剂的制备,氮气气氛中,将二甲基氧化锡与乙醇胺加入到乙醇中,于40 45°C下磁力搅拌45 55分钟,去除氮气保护,将温度升高至70 75°C,反应5 8分钟,然后过滤得到固体粉末,烘干即为催化剂;其中,二甲基氧化锡、乙醇胺以及乙醇的质量比为 1: (1.5 2.3): (5 8); (2)树脂基体的制备,将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加入到反应器中,90 95°C反应8 10分钟,加入双酚A型酞菁单体,升温至150 155°C,加入步骤(I)制备的催化剂,反应20 25分钟制备树脂基体;其中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双酚A型酞菁单体以及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 I: (0.3 0.8): (0.0005 0.001);(3)将步骤⑵制备的树脂基体倒出,自然冷却得到白色固体即可。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I)中乙醇胺为三乙醇胺;烘干温度为80°C;烘干时间为I小时。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I)中二甲基氧化锡、乙醇胺以及乙醇的质量比为1: 1.8: 5.5;所述步骤 (2)中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双酚A型酞菁单体以及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 I: 0.4: 0.0005。本专利技术利用具有二维18 π电子共轭结构的酞菁改性氰酸酯,不仅因为酞菁树脂具有高的耐热温度以及优异的介电性能,更是由于酞菁树脂的固化工艺与氰酸酯近似,并且两种树脂单体能够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进一步提升了电子材料的性能。其中,催化剂的使用,特别是催化剂的种类,对改性树脂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单体的聚合速度过快都会导致所得材料性能,特别是介电性能的下降。本专利技术制备的电子材料可以溶于丙酮、丁酮等常规溶剂配成胶液,再浸溃增强材料,比如玻璃布,然后压合而制备成层压板或者两面覆铜而制备成覆铜板,起增强绝缘作用;也可以熔融后注入模具,通过热压方式制备成结构件,或者用于电子封装材料。本专利技术中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的结构式为:Cih ~0^cnC1H3 ,双酚A型酞菁单体的结构式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频信号传输用电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催化剂的制备,氮气气氛中,将二甲基氧化锡与乙醇胺加入到乙醇中,于40~45℃下磁力搅拌45~55分钟,去除氮气保护,将温度升高至70~75℃,反应5~8分钟,然后过滤得到固体粉末,烘干即为催化剂;其中,二甲基氧化锡、乙醇胺以及乙醇的质量比为1∶(1.5~2.3)∶(5~8);(2)树脂基体的制备,将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加入到反应器中,90~95℃反应8~10分钟,加入双酚A型酞菁单体,升温至150~155℃,加入步骤(1)制备的催化剂,反应20~25分钟制备树脂基体;其中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双酚A型酞菁单体以及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0.3~0.8)∶(0.0005~0.001);(3)将步骤(2)制备的树脂基体倒出,自然冷却得到白色固体即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频信号传输用电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催化剂的制备,氮气气氛中,将二甲基氧化锡与乙醇胺加入到乙醇中,于40 45°C下磁力搅拌45 55分钟,去除氮气保护,将温度升高至70 75°C,反应5 8分钟,然后过滤得到固体粉末,烘干即为催化剂;其中,二甲基氧化锡、乙醇胺以及乙醇的质量比为I: (1.5 2.3): (5 8); (2)树脂基体的制备,将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加入到反应器中,90 95°C反应8 10分钟,加入双酚A型酞菁单体,升温至150 155°C,加入步骤(I)制备的催化剂,反应20 25分钟制备树脂基体;其中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双酚A型酞菁单体以及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 I: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代信江铁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益可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铁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