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4923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3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外壳;膜片,粘接在所述外壳内侧或上侧;圆角矩形音圈,具有四个拐角,粘接在所述膜片内侧;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两侧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第一拐角处的内侧,所述第一端从所述第一拐角处的内侧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拐角处相邻的第二拐角处的外侧,在所述第二拐角处的外侧平滑出线。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能够保证所述第一引线不容易断裂,延长微型电声转换器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便携式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微型电声转换器等电子部件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使微型电声转换器能够稳定的工作,工作人员会将微型电声转换器内部音圈的的引线从音圈的引线出线处延伸到焊盘上进行焊接,以实现微型电声转换器与外部电子电路之间的导通,使产品正常工作。图1为现有技术的微型电声转换器接线装置结构图,音圈I的第一引线41从音圈第一拐角处的内侧11延伸到第一拐角处的外侧12,然后从第一拐角处的外侧12延伸出去,经弯曲后延伸一段距离,向音圈I 一侧弯折,弯折点411与外壳一内侧固定在一起。在微型电声转换器正常工作时,音圈上下振动,产生振动幅度,第一引线41在音圈I第一拐角处外侧12的振动幅度最大,与音圈振动幅度相同,随着往外延伸,第一引线41的振动幅度逐渐减小,在第一引线41的弯折点,振动幅度为零。由于第一引线41在拐角处外侧12的振动幅度和在弯折点的振动幅度相差很大,因此在音圈振动过程中,第一引线41会发生形变。第一引线41与音圈直边13相连接的部分412与音圈直边13的角度越小,第一引线41在第一拐角处外侧12的振动幅度和在弯折点411的振动幅度差值引起的形变越不容易发生在沿第一引线41出线方向,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第一引线41不断裂。然而,现有技术的微型电声转换器接线装置第一引线41的出线方式,第一引线41与音圈直边13之间的角度较大,在音圈振动过程中,音圈的第一引线41容易发生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一种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目的是通过改变音圈第一引线的出线方式,使第一引线与音圈直边相连接的部分与音圈直边的角度变小,从而保证音圈的第一引线不容易断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包括:外壳;膜片,粘接在所述外壳内侧或上侧;圆角矩形音圈,具有四个拐角,粘接在所述膜片内侧;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两侧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第一拐角处的内侧,所述第一端从所述第一拐角处的内侧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拐角处相邻的第二拐角处的外侧,在所述第二拐角处的外侧平滑出线。可选的,所述第一引线在所述第二拐角处的外侧,弯曲预设角度,继续延伸至弯折点。可选的,所述第二引线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第三拐角处的外侧平滑出线。可选的,所述第二引线在所述第三拐角处的外侧,弯曲预设角度,继续延伸至弯折点;所述第三拐角处与所述第二拐角处关于所述圆角矩形音圈在第三直边上的对称轴对称。可选的,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从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长直边拐角处外侧延伸到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外部。可选的,所述第一引线与第一直边相连接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直边的夹角小于15。。可选的,所述第一引线在所述第二拐角处的外侦彳,弯曲的预设角度为170。 180。。可选的,所述第二引线在所述第三拐角处的外侦彳,弯曲的预设角度为175。 180。。可选的,所述弯折点通过胶水与所述外壳一内侧固定,所述外壳一内侧与所述第一直边位于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同一侧。可选的,所述弯折点通过胶水与所述外壳另一内侧固定,所述外壳另一内侧与所述第二直边位于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同一侧。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中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第一引线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的第一拐角处的内侧,所述第一端从所述第一拐角处的内侧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拐角处相邻的第二拐角处的外侧,在所述第二拐角处的外侧平滑出线。所述第一引线与第一直边相连接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直边的夹角小于15°,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振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引线在第二拐角处外侧的振动幅度和在弯折点的振动幅度差值引起的形变不容易发生在沿所述第一引线出线方向,从而能够很好的保证所述第一引线不容易断裂,保证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结构的稳固,延长微型电声转换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现有技术中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的音圈及音圈引线的平面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的音圈及音圈引线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的音圈及音圈引线的平面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结构图。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外壳I;所述外壳I,可选的为塑料外壳。膜片2,粘接在所述外壳I内侧或上侧;具体的,所述膜片2通过胶水粘接在所述外壳I的内侧或上侧。圆角矩形音圈3,具有四个拐角,粘接在所述膜片2内侧;具体的,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通过胶水粘接在所述膜片2内侧。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两侧的第一引线41和第二引线42 ;参见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的音圈及音圈引线立体结构图。如图3所示,其中,所述第一引线41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的第一拐角处31的内侧33,所述第一端从所述第一拐角处31的内侧33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拐角处31相邻的第二拐角处32的外侧34,在所述第二拐角处32的外侧34平滑出线。参见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的音圈及音圈引线平面结构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引线41与第一直边30相连接的部分412与所述第一直边30的夹角小于 15°。所述第一引线41在所述第二拐角处32的外侧34,弯曲预设角度,继续延伸至弯折点 411 ;具体的,所述第一引线41在所述第二拐角处32的外侧34,弯曲的预设角度为170° 180°。所述第一引线41向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在第三直边38上的对称轴弯折形成弯折点411。所述弯折点411通过胶水与所述外壳I 一内侧固定,所述外壳I 一内侧与所述第一直边30位于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引线41向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在第三直边38上的对称轴弯折后,继续延伸到所述外壳I一内侧的一个焊盘焊接。所述第二引线42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第三拐角处35的外侧36平滑出线。具体的,所述第二引线42在所述第三拐角处35的外侧36,弯曲预设角度,继续延伸至弯折点421 ;所述第三拐角处35与所述第二拐角处32关于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在第三直边38上的对称轴对称。具体的,所述第二引线42在所述第三拐角处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膜片(2),粘接在所述外壳(1)内侧或上侧;圆角矩形音圈(3),具有四个拐角,粘接在所述膜片(2)内侧;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两侧的第一引线(41)和第二引线(42);其中,所述第一引线(41)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的第一拐角处(31)的内侧(33),所述第一端从所述第一拐角处(31)的内侧(33)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拐角处(31)相邻的第二拐角处(32)的外侧(34),在所述第二拐角处(32)的外侧(34)平滑出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电声转换器引线出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I); 膜片(2),粘接在所述外壳(I)内侧或上侧; 圆角矩形音圈(3),具有四个拐角,粘接在所述膜片(2)内侧; 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两侧的第一引线(41)和第二引线(42); 其中,所述第一引线(41)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的第一拐角处(31)的内侧(33),所述第一端从所述第一拐角处(31)的内侧(33)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拐角处(31)相邻的第二拐角处(32)的外侧(34),在所述第二拐角处(32)的外侧(34)平滑出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41)在所述第二拐角处(32 )的外侧(34 ),弯曲预设角度,继续延伸至弯折点(4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线(42)在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第三拐角处(35)的外侧(36)平滑出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线(42)在所述第三拐角处(35)的外侧(36),弯曲预设角度,继续延伸至弯折点(421);所述第三拐角处(35)与所述第二拐角处(32)关于所述圆角矩形音圈(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