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05817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22:48
用于发光显示设计体(2)的面状发光装置(1)具备:设计体(2),所述设计体(2)具有表示设计的形状的设计形状部(2c),并且在该设计形状部(2c)内形成有下表面开口的凹部(2a);平板状的薄片体(3),所述薄片体(3)配设于该设计体(2)的下方,并且具有与该设计体(2)的俯视形状大致相同的俯视形状;以及平板状的导光体(4),所述导光体(4)对来自光源(5)的光进行引导,所述导光体(4)配设于所述薄片体(3)的下表面侧,并且在上表面具有与薄片体(3)的下表面整体接触的发光面(4c),光源(5)在设计体(2)的凹部(2a)内以接近导光体(4)的发光面的方式配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型且来自发光面的发光均匀性高的面状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利用发光来获得照明效果的面状发光装置,已知如下的面状发光装置:光源使用LED (发光二极管),并且配置有透明或半透明的导光体,以便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导光并使其扩散。在面状发光装置中,例如存在如下方式等方式:以使光朝向导光体的侧面入射的方式配置LED的侧光方式;将导光体的形状形成为L形,使入射到导光体的一侧面的光在导光体内改变方向并扩散的L形方式;以及将LED配设在导光体内的导光体内光源方式。作为该面状发光装置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利用光来装饰机动车的徽标等标志或标记(设计体)的发光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该发光装置具备:标记主体;配置于标记主体的背面侧的基板;在基板的与标记主体相反一侧的面安装的LED ;以及导光体,所述导光体在上表面侧的凹部收纳LED,并且将侧面作为发光面,将背面侧作为在LED的光轴方向形成的反射面。这里,该导光体的俯视形状与所述标记主体的俯视形状相似,利用该导光体的侧面的发光面发光显示标记主体。另外,由于在导光体的背面侧设有研钵状的凹部,并以使其顶点位于LED的光轴上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LED的光在凹部的壁面均等地反射,促进了导光体内的光的分布的均匀化,实现了从发光面放出的光的亮度的均匀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接近导光体的侧面的方式配置作为光源的LED的侧光方式的面状光源单元。该侧光方式的发光均匀性高,但设计的自由度比较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433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4432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3068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上述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的发光装置是基于将LED配设于导光体内的导光体内光源方式的发光装置,但由于从导光体的侧面发光,所以需要将导光体形成为与标记主体的形状相似的形状,并且,为了使导光体整体的亮度均匀,需要配设多个LED,存在加工成本及制造成本增加的课题。另外,在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的发光装置中,存在如下课题:如图7的(A)所示,除收纳LED55的凹部56之外,在导光体54的背面侧还形成研钵状的凹部57,该凹部57的顶点位于LED55的光轴上,但在所述结构中,由于从LED55照射的光的中心部的光大多在LED55附近发光,所以如图7的(C)所示,在LED55附近亮度变得特别高,如图7的(D)所示,在导光体54内产生多个光线集中的部位S,光难以遍及导光体54的整体,如图7的(B)所示,所述发光装置变成发光面的中心部特别明亮而在周边部产生暗的部分导致发光均匀性差的发光装置。鉴于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状发光装置,其不受光源的位置和数量的制约,能够实现薄型且省空间化,并且来自发光面的发光均匀性高。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面状发光装置用于发光显示设计体,所述面状发光装置具备:设计体,所述设计体具有表示设计的形状的设计形状部,并且在该设计形状部内形成有下表面开口的凹部;平板状的薄片体,所述薄片体配设于该设计体的下方,并且在俯视时具有与该设计体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外形;以及平板状的导光体,所述导光体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引导,所述导光体配设于所述薄片体的下表面侧,并且所述导光体在上表面具有与该薄片体的下表面整体接触的发光面,所述光源在所述设计体的凹部内以接近所述导光体的发光面的方式配设。根据该结构,由于将光源配设于设计体的设计形状部的凹部内,所以不需要设置用于设置光源的多余的空间,实现了面状发光装置的薄型化。由此,也能够应用于在机动车的外部安装的徽标等设置空间受限的部件。并且,光源的配置的自由度显著提高。而且,与设置在导光体内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在导光体形成用于配置光源的凹部等的加工,从而不会增加制造成本和制造工时,并实现省空间化。在该面状发光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光源的正下方位置,在所述导光体形成有沿其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光源的正下方位置形成有贯通孔,所以取得了使从光源射出的光在该贯通孔的侧面折回并扩散至导光体内的效果,同时,由于贯通导光体,所以从光源射出的光中靠近光源中心的部分的光通过贯通孔,不会从导光体的发光面发光。由此,防止靠近导光体的光源的部分的发光量比其他部分大,从而能够从导光体的发光面整体均匀地发光。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导光体的上表面的孔径为0.4 1.0mm的范围,在所述导光体的下表面的孔径为1.0 4.0mm的范围,所述贯通孔的孔内侧面具有孔径随着朝向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而逐渐变大的大致圆锥体形状。在该情况下,由于贯通孔具有从导光体的上表面至下表面呈大致圆锥体形状扩展的孔内侧面,所以能够无浪费地利用从光源射出的光,能够使光在导光体内均匀地分散。优选的是,所述贯通孔的孔内侧面是向下凸出的弯曲形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光源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在权利要求书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公开的至少两种结构的任意组合都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中。特别是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权利要求的两项以上的任意组合也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中。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将光源配设于设计体的设计形状部的凹部内,所以能够实现薄型且省空间化,并且由于在光源的正下方位置形成导光体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提高来自发光面的发光均匀性。附图说明从参考了附图的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然而,实施方式和附图仅用于图示和说明,不应用作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确定。在附图中,多个附图中的同一部件标号表不同一部分。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以从上方观察呈左右对称的方式将图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标志形状部沿I1-1I线切断的纵剖视图。图3是示出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面状发光装置的薄片体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导光体的部分剖视图。图5是示出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光源和导光体的侧视图。图6的(A)是本专利技术中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6的(B) (D)示出其仿真结果。图7的(A)是以往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7的(B) (D)示出其仿真结果O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面状发光装置I应用于例如为了装饰车辆而配设在机动车的外表面的徽标的标志这样的设计体2的分解立体图。而且,也可以将机动车的车种类、牌照等名字或标志标记应用于设计体2。图1的面状发光装置I是依次层叠了设计体2、光源5、薄片体3和导光体4而形成的。薄片体3和导光体4为平板圆盘状。设计体2具有作为俯视时表示设计的形状的设计形状体2c的一个例子的、用圆包围字母A而形成的环形A的标志形状部,该标志形状部2c以外的部分被挖空而成形为贯通的形状。设计体2是对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得到的,通过在ABS树脂的成型体的表面涂覆、印刷、蒸镀或电镀等,镀敷出金属质感。在从设计体2侧(上方)观察面状发光装置I的情况下,在设计体2的标志形状部2c以外的部分,薄片体3的一部分露出,因此能够目视确认该薄片体3。这里,所述导光体4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个面被设计体3和薄片体3覆盖。图2是以俯视观察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宏青木基宽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林技术研究所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