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脱气下部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05066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10:04
提供一种RH脱气下部槽,通过以下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构成中心岛的耐火物的上浮。下部用耐火物(3)具有:中心岛用耐火物(3B),配置为与中心岛用耐火物(3B)连接排列的排列用耐火物(3C),配置于至少一部分与侧壁用耐火物(5)的垂直向下的投影重合的位置的连接用耐火物(3D)。其中,与排列用耐火物(3C)连接而配置的连接用耐火物(3D)由两个以上的力传递用耐火物(3Da)构成,该两个以上的力传递用耐火物(3Da)从侧壁用耐火物(5)向所述排列用耐火物(3C)排列。位于力传递用耐火物(3Da)之间的至少一处的力传递用耐火物(3Da)间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位于底部内侧的方式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耐火物的内衬结构方面具有特征的RH脱气下部槽
技术介绍
作为RH脱气下部槽的内衬结构,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述的结构。该专利文献I公开了如下结构:如图7所示,构成夹在两根环流管60之间的中心岛的耐火物61为下部增宽的杰克仰拱结构(逆7 \ y7 — ★構造),且构成环流管风口的一部分。这样,通过采用所述结构,抑制构成中心岛的耐火物61的上浮。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如图6所示,真空槽50在两个位置具有环流孔51,该真空槽50的下部的内衬中,内衬砖柱位于两个环流孔51之间且沿着下部的中心线向一个方向倾斜聚拢,而且,在环流管砖52的上方外周面53上,设置向环流孔的上方尖端收拢的锥度,而且,位于所述两个环流孔51之间的砖54的侧面以与所述环流管砖52的上方外周面的锥度相称的角度将上部增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774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602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I中,耐火物热膨胀时,构成中心岛的耐火物61通过传递来自邻接的下部用耐火物62a的向下的力,防止构成该中心岛的耐火物61的上浮。但此时,来自构成中心岛的耐火物61的向上的力向下部用耐火物62a传递。而且因为下部的耐火物与熔融金属的比重差,浮力起作用。因此,所述的现有结构中,产生了如下问题:下部用耐火物62a有相对构成中心岛的耐火物61向上方位移的可能。而且,若下部用耐火物62a向上方位移,构成中心岛的耐火物也有上浮的可能。而且,根据专利文献2,认为能够防止环流管砖52的上浮。但是,专利文献2中,只是通过来自壁砖55的上下载荷,挤压位于其下方的底砖的结构。这里,有必要通过底砖热膨胀产生的横向力对构成中心岛的砖进行限制,但底砖的外周部存在不定型的耐火物等,其作为吸收所述膨胀的吸收材料(吸収代)起作用,因此,仅有底砖的膨胀量,有不足以作为所述限制力的可能。结果,仅靠专利文献2所述的底砖的倾斜和专利文献2公开的壁砖结构产生的底砖的挤压,会产生接缝增大的情况。而且,因为接缝增大,会有产生底砖剥离、上浮以及损耗增大,耐用性降低,修补材料的使用量增加等问题的可能。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以上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H脱气(RuhrstahlHeraeus,真空循环脱气)下部槽,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构成中心岛的耐火物的上浮。解决问题的手段为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中的RH脱气下部槽,具有两根环流管的底部由多个下部用耐火物内衬,而且,侧壁内表面由多个侧壁用耐火物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下部用耐火物包括:中心岛用耐火物,配置于夹在两根环流管之间的中心岛;排列用耐火物,配置为与所述中心岛用耐火物连接,沿着与通过所述中心岛且在下部的水平剖面中连接该两根环流管的连接线交叉的交叉方向排列;连接用耐火物,配置于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侧壁用耐火物的垂直向下的投影重合的位置;其他的下部用耐火物,配置于其他的底部位置,所述连接用耐火物中,至少连接所述排列用耐火物而配置的连接用耐火物由两个以上力传递用耐火物构成,该两个以上力传递用耐火物从侧壁用耐火物向所述排列用耐火物排列,所述力传递用耐火物中,位于邻接的力传递用耐火物之间的至少一处的力传递用耐火物间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位于底部内侧的方式倾斜,以能够将来自侧壁用耐火物的上下方向的载荷转换为横向。其次,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根据第I实施方式所述,其特征在于, 位于邻接的排列用耐火物之间的至少一处的排列用耐火物间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位于中心岛侧的方式倾斜。其次,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根据第I或第2实施方式所述,其特征在于,位于邻接的中心岛用耐火物之间的至少一处的中心岛用耐火物间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位于底部中央侧的方式倾斜。其次,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根据第I至第3中任一种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多个下部用耐火物,具有包围在各所述环流管周围的环流管风口用耐火物,邻接所述中心岛用耐火物的环流管风口用耐火物与该中心岛用耐火物之间的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靠近与作为对象的环流管风口用耐火物对应的环流管侧的方式倾斜。其次,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RH真空脱气下部槽,具有两根环流管的底部由多个下部用耐火物内衬,而且,侧壁内表面由多个侧壁用耐火物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下部用耐火物具有连接用耐火物,该连接用耐火物配置于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侧壁用耐火物的垂直向下的投影重合的位置,所述连接用耐火物的至少一部分由从侧壁用耐火物向底部内侧排列的两个以上力传递用耐火物构成,所述力传递用耐火物中,位于邻接的力传递用耐火物之间的至少一处的力传递用耐火物间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位于底部内侧的方式倾斜,以能够将来自侧壁用耐火物的上下方向的载荷转换为横向。其次,本专利技术的第6实施方式,根据第I至第5中任一种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从侧壁用耐火物向底部内侧排列的所述力传递用耐火物由三块以上的块状体构成,位于邻接的力传递用耐火物之间的至少两处的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位于底部内侧的方式倾斜,而且,所述各相对面的倾斜方式为,越接近底部内侧的力传递用耐火物间相对面,各相对面越接近于垂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I或第5实施方式,因为具有力传递用耐火物,来自侧壁用耐火物的向下的力转换为向底部(下部)内侧的力,并向位于下部的外周侧的下部用耐火物(邻接力传递用耐火物的下部用耐火物等)传递。而且,力的传递通过邻接的耐火物的接缝进行。由此,能够增大由下部用耐火物承载、限制该下部用耐火物的水平方向的力。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通过所述力传递用耐火物传递的向所述底部(下部)内侧的力,通过排列用耐火物向中心岛用耐火物传递。结果,中心岛用耐火物承载来自下部水平剖面中与连接两根环流管的连接线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两侧的力而被限制,从而抑制其上浮。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在下部水平剖面中,与连接两根环流管的连接线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彼此邻接的排列用耐火物之间的至少一处的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位于中心岛侧的方式倾斜,因此,通过由所述力传递用耐火物传递的力,相对排列用耐火物的向下的力起作用。结果,更有效地抑制排列用耐火物的上浮。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中,在下部的水平剖面中,与连接两根环流管的连接线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彼此邻接的中心岛用耐火物之间的至少一处相对面,以上部比下部更位于底部中央侧的方式倾斜,因此,通过由所述力传递用耐火物传递的力,相对中心岛用耐火物向下的力起作用。结果,更有效地抑制中心岛用耐火物的上浮。`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利用抑制了所述上浮的中心岛用耐火物,能够抑制环流管风口用耐火物的上浮。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实施方式,在两个以上位置将来自力传递用耐火物的向下的力转换为横向的力,由此,能够更加平滑地进行用于力的方向转换的力的传递。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RH脱气下部槽的剖面图;图2是图1沿A-A线的剖面图;图3是图2沿C-C线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力传递用耐火物的其他示例的图;图5是说明耐火物的倾斜的图;图6是表示现有的RH脱气下部槽的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现有的RH脱气下部槽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及图3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善幸加藤久树吉光信也井户洋晴野村宽
申请(专利权)人: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