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主轴退刀机构,其特征是气液退刀动力系统还包括气液增压器,退刀组件包括罩有防护罩的高压油缸,高压油缸一侧设有油管接头,油管接头下侧的高压油缸设有气管接头;高压油缸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下端与刀杆上端留有一段距离,活塞内开有贯通的横向气道以及与横向气道连通的纵向气道,纵向气道开口在活塞杆下端;活塞与高压油缸底部间的一段活塞杆套接有弹簧,高压油缸底部侧壁开有排气孔;刀杆上部也开有一段顶部开口的纵向气道,纵向气道下端侧向开口于刀杆与主轴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体积小、重量轻,装置布局方便灵活,不妨碍机床外观的特点,装配维修方便,制造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钻床及钻铣床设备,尤其涉及其中一种主轴退刀机构。
技术介绍
机床主轴的退刀动作是牵涉到生产效率,安全操作、劳动强度及保持主轴精度的关键点 ,数控机床面世后,退刀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钻床或钻铣床的退刀一直沿用手敲、 手板、手冲的动作,钻床行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全行业攻关,至今出现了多种退刀机构 和方式,但都是人力动作,都有较多缺陷。钻床或钻铣床自动拉刀退刀技术很难解决的原因 有两方面首先是技术方面,钻床或钻铣床的主轴有旋转和移动两个组合运动,主轴直径偏 小并且都要縮进主轴花键套内,这就要求退刀油缸组件直径必须小于主轴花键的直径,必须 适应主轴的两个组合运动,这在结构上已经很困难,加之,退刀油缸很小,要达到1000kgf 以上的退刀力就必须有10Mpa以上的高压油,而常规齿轮油泵的压力只有2. 5Mpa,这也是钻 床或钻铣床不可能具有的;其次,钻床或钻铣床是普通机床,虽然自动拉刀十分必要,但不 可能大幅度增加成本去完善这个功能,比如为了提供高压油源,就要配置高压油缸和大功率 电机(其功率可能会大于机床主电机)及液压系统,不但价格昂贵并且这套装置体积很大, 难以与机床整体协调装配。所以时至今日,钻床或钻铣床的拉刀退刀机构的性价比最佳方案 都是行业内急待攻克的难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轴退刀机构。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主轴退刀机构,包括气液退刀动力系统、退刀组件和刀杆,所述气液退刀动力系统包括 气动三联件和电磁阀,所述刀杆套接在主轴中,所述刀杆下端呈圆锥头状,所述圆锥头处开 有倾斜的气孔,所述刀杆下端套有一锒套,拉钉的头部置于锒套内,所述锒套内沿拉钉颈部 均匀分布有多个钢球,所述气液退刀动力系统还包括能产生高压油的气液增压器,所述退刀 组件包括罩有防护罩的高压油缸,所述高压油缸一侧设有油管接头通过管道与气液增压器连 接,所述油管接头下侧的高压油缸设有气管接头通过管道与气动三联件连接;所述高压油缸 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下端与刀杆上端留有一段距离,所述活塞内开有贯通的横向气道以及与横向气道连通的纵向气道,所述纵向气道开口在活塞杆下端;所述活塞与高压油 缸底部间的一段活塞杆套接有弹簧,所述高压油缸底部侧壁开有排气孔;所述刀杆上部也开 有一段顶部开口的纵向气道,所述纵向气道下端侧向开口于刀杆与主轴之间。 所述高压油缸设有油管接头和气管接头一侧的防护罩开有缺口槽。所述横向气道上方的活塞外侧设有环状密封圈,所述气管接头下方的活塞外侧设有环状 密封圈。所述电磁阀为两位五通电磁阀。所述油管接头与高压油缸连接处还套接有尼龙套。所述活塞内横向气道与纵向气道交汇处上端设有堵销。所述高压油缸经滚针轴承及滚针推力轴承与联接套活动联接,所述联接套与主轴顶部螺 纹联接,并由开槽螺母锁紧。所述滚针轴承下端的高压油缸外侧壁套接有垫片,所述垫片与滚针轴承的内圈下端紧密 接触,所述垫片与滚针轴承外圈的下端留有间隙,所述垫片由其下侧的螺母锁紧。所述滚针轴承与滚针推力轴承之间的油道还连接有油杯。本专利技术的气动三联件、两位五通电磁阀和气液增压器都是现有设备。气动三联件包括过 滤器、减压阀和油雾器,常规气源通过过滤器过滤掉水份,再通过减压阀减压至额定压力, 压力值则显示在设于减压阀与油雾器之间的压力表上,然后没有水份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 在油雾器里加入一定的油雾,从而形成没有水份而具有一定油雾的定压气流;该气流其中一 路与气管接头连接用于供吹洗拉钉及刀具,另一路则通向两位五通电磁阀。两位五通电磁阀 一侧设有消声器,通过退刀按钮来控制气流进入到气液增压器的方向。气液增压器包括气缸 、气缸活塞、补液缸和油缸,两位五通电磁阀的一条气管通向气缸活塞左侧气缸腔体,另一 条气管通向气缸活塞右侧气缸腔体,油缸的油液通过补液缸进行补充,补液缸通过加油口进 行充油;当两位五通电磁阀使通向气缸活塞左侧气缸腔体的气管通气流时,由于气缸活塞面 积大于推动油缸油液运动的气缸活塞杆端面面积,气缸活塞运动使油缸油液形成高压油液, 并通过油管接头进入到高压油缸中;当两位五通电磁阀使通向气缸活塞右侧气缸腔体的气管 通气流时,气流推动气缸活塞往左运动,使油缸油液压力迅速减小,油液回流,从而使高压 油缸的活塞上升而恢复原状。本专利技术所述气液退刀动力系统还包括能产生高压油的气液增压器,所述退刀组件包括罩 有防护罩的高压油缸,所述高压油缸一侧设有油管接头通过管道与气液增压器连接,所述油 管接头下侧的高压油缸设有气管接头通过管道与气动三联件连接,所述高压油缸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下端与刀杆上端留有一段距离,所述活塞内开有贯通的横向气道以及与 横向气道连通的纵向气道,所述纵向气道开口在活塞杆下端,所述活塞与高压油缸底部间的 一段活塞杆套接有弹簧,所述高压油缸底部侧壁开有排气孔,所述刀杆上部也开有一段顶部 开口的纵向气道,所述纵向气道下端侧向开口于刀杆与主轴之间,当油通过气液增压器增压 产生的高压油经过高压油接头进入高压油缸,高压油缸内的活塞在高压油的压力下向下移动 ,活塞内横向气道与高压油缸上的气管接头接通,经气动三联件处理的气体便进入到横向气 道和纵向气道内;而此时活塞的活塞杆与刀杆接触,气体进入到刀杆内的纵向气道,然后气 体再从刀杆与主轴间的间隙往下进入到刀杆圆锥头下端倾斜的气孔喷出,形成漩涡状气流, 从而吹掉拉钉的杂质;同时刀杆往下运动后,其套接的锒套也往下运动,夹住拉钉的钢珠同 时松开,圆锥头顶下拉钉退出刀具。所述高压油缸设有油管接头和气管接头一侧的防护罩开有缺口槽,这样可以使高压油缸 能上下移动,而不被主轴带动旋转。所述油管接头与高压油缸连接处还套接有尼龙套,其外缘与防护罩的缺口槽接触,避免 了油管接头与缺口槽的摩擦并具有防止振动的功能。所述横向气道上方的活塞外侧设有环状密封圈,所述气管接头下方的活塞外侧设有环状 密封圈,横向气道上方活塞的环状密封圈可以防止高压油的渗漏,气管接头下方活塞的环状 密封圈可以防止经气动三联件进入的气体泄露。所述活塞与高压油缸底部间的一段活塞杆套接有弹簧,所述高压油缸底部侧壁开有排气 孔,该排气孔可以免除活塞下移时压縮油缸下腔空气而消耗活塞压力。所述电磁阀为两位五通电磁阀,当常规气源经气动三联件处理后,形成了没有水份而具 有一定油雾的定压气流,再分成两路 一路是直接与气管接头连通,另一路是经过该两位五 通电磁阀来变换推动气液增压器内活塞的气体压力方向。所述活塞内横向气道与纵向气道交汇处上端设有堵销,提高了活塞气孔加工的工艺性, 使横向气道和纵向气道更容易加工。所述高压油缸经滚针轴承及滚针推力轴承与联接套活动联接,所述联接套与主轴顶部螺 纹联接,并由开槽螺母锁紧;所述滚针轴承下端的高压油缸外侧壁套接有垫片,所述垫片与 滚针轴承的内圈下端紧密接触,所述垫片与滚针轴承外圈的下端留有间隙,所述垫片由其下 侧的螺母锁紧,上述结构中垫片与外圈留有lmm间隙而不至摩擦,退刀时,主轴已经停转并 制动,高压油进入高压油缸的上腔使活塞下移,当活塞杆下端与刀杆接触时迫使高压油缸向 上移动lmm,这时垫片与滚针轴承的外圈接触,以承受推刀反作用力。所述滚针轴承与滚针推力轴承之间的油道还连接有油杯,油杯可给轴承添注润滑脂,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主轴退刀机构,包括气液退刀动力系统、退刀组件和刀杆,所述气液退刀动力系统包括气动三联件和电磁阀,所述刀杆套接在主轴中,所述刀杆下端呈圆锥头状,所述圆锥头处开有倾斜气孔,所述刀杆下端套有一锒套,拉钉的头部置于锒套内,所述锒套内沿拉钉颈部均匀分布有多个钢球,其特征是所述气液退刀动力系统还包括能产生高压油的气液增压器,所述退刀组件包括罩有防护罩的高压油缸,所述高压油缸一侧设有油管接头通过管道与气液增压器连接,所述油管接头下侧的高压油缸设有气管接头通过管道与气动三联件连接;所述高压油缸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下端与刀杆上端留有一段距离,所述活塞内开有贯通的横向气道以及与横向气道连通的纵向气道,所述纵向气道开口在活塞杆下端;所述活塞与高压油缸底部间的一段活塞杆套接有弹簧,所述高压油缸底部侧壁开有排气孔;所述刀杆上部也开有一段顶部开口的纵向气道,所述纵向气道下端侧向开口于刀杆与主轴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豫康,龚建浩,何发辉,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西马特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