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92077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2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该方法为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栽培方法可有效稳定大豆产量,有效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干旱、降雨和劳动力不足而推迟播种后所导致的套作大豆严重减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栽培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大豆,亦称黄豆、青豆、黑豆,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集粮食、饲料和加工原料于一体的农作物,对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东北、华北和黄淮粮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大豆产量降低,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大豆种植面积10765.5万亩,比2011年减少1068万亩,大豆产量仅为1280万吨,而大豆的年均需求量为6000万吨以上,供需缺口达5000万吨左右,成为我国供需缺口最大的农产品,产需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妨碍了国家粮油安全、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大豆产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在我国西南及南方地区日益成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是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在玉米宽行内种植2 3行大豆,待玉米收获后,大豆进入开花结实期。这种模式利用了大豆与玉米两种作物在光、热、水及土地资源上的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互补原理,在两种作物分带种植的基础上,通过作物播期错位、株型错位、熟期错位和田间株行配置错位等成套的田间管理技术,实现了西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大豆、玉米在光热水肥资源上的时空互补利用,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总产量,保证了玉米和大豆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明显,该地区春、夏、伏旱发生频率达60% 70%,干旱严重影响了大豆的正常播种;四川省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内,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每年的4 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洪涝灾害突发性强、发生频率高、危害大,因此洪涝灾害发生年份常会错过大豆播种的最佳时期;每年的5 6月正值小麦和油菜收获、水稻插秧时节,与大豆播种工作时间重叠,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大豆播期推迟20 30天。因此干旱、降雨和劳动力不足等原因都会造成大豆播期延后。大豆播期推迟后,大豆营养生长时间缩短,导致大豆籽粒个体偏小,继续按原有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进行种植将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因此,提供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播密协调栽培方法用以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播期延后导致套作大豆严重减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该方法通过协调套作大豆的播期和种植密度,稳定大豆产量,有效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播期延后所导致的套作大豆严重减产问题。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 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 11500株大豆。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大豆开花受光周期影响较大,即在同一地区种植的大豆尽管播种时期不同,但都在同一时期进入生殖生长期。大豆播期偏晚,大豆的营养生长时间短,导致大豆成熟后籽粒个体偏小。因此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较高的群体密度来补偿因大豆籽粒个体偏小而造成的减产,从而依赖群体产量来提高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作为优选,大豆的种植规格为于玉米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作为优选,大豆的带内行距为40cm。作为优选,大豆的穴距为12cm 14cm。作为优选,大豆的每穴留苗数为2株。作为优选,大豆的种子不采用烯效唑拌种。作为优选,玉米的播期为每年3月下旬 4月上旬。作为优选,玉米的种植密度为3500 4500株/亩。作为优选,玉米的宽行行距为160cm。作为优选,玉米的窄行行距为40cm。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播密协调栽培方法。该方法为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 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 11500株大豆。本专利技术通过田间 试验,在干旱年份,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最高产量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仅低1.89%;在多雨年份,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产量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提高了 8.88%;延期播种大豆时,烯效唑不拌种处理的大豆出苗率和株高显著高于烯效唑拌种对照的出苗率和株高,其产量比对照的产量可提高4.92% 15.41%;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对该栽培方法在四川省仁寿县、乐至县、大英县、阆中市、荣县和西充县进行了示范,利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的产量仅比对照低0.06% 6.6%。由此可见,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可有效稳定玉米一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大豆产量,有效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干旱、降雨和劳动力不足而推迟播种后所导致的套作大豆严重减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示仁寿县2011年6月I日至7月31日降雨量;图2示仁寿县2012年6月I日至7月31日降雨量。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
技术实现思路
、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 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 11500株大豆。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种植规格为于玉米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为了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带内行距为 40cm。为了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穴距为12cm 14cm。为了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每穴留苗数为2株。 为了保障大豆的种植密度,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采用2BYSF — 2型大豆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和施肥。在我国西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大豆的前期生长受玉米荫蔽影响,植株表现细长、纤弱、易倒伏,落花落荚,病虫害发生加剧,从而导致大豆产量偏低。烯效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强烈的生长调节功能和杀菌作用,可控制植株营养生长,抑制细胞伸长,缩短节间,矮化植株,促进侧芽生长和花芽形成,增进抗逆性,因此适期播种大豆常采用烯效唑拌种,抑制植株的旺长,提高套作模式下大豆的产量。而在本专利技术中对于延期播种的大豆采用烯效唑拌种处理后可显著降低大豆出苗率和株高,不利于大豆营养生长,导致产量低于不用烯效唑拌种的处理,因此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种子不采用烯效唑拌种。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玉米的播期为每年3月下旬 4月上旬。为了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玉米的种植密度为3500 4500株/亩。为了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玉米的宽行行距为 160cm。为了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玉米的窄行行距为 40cm。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该方法为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 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 11500株大豆。本专利技术通过田间试验,在干旱年份,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最高产量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仅低1.89% ;在多雨年份,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产量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提高了 8.88% ;延期播种大豆时,烯效唑不拌种处理的大豆出苗率和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所述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所述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 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 11500株大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的种植规格为于玉米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的带内行距为4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的穴距为12cm 14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雍太文徐婷杨文钰刘小明王小春杨峰刘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