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支撑锯切机台的脚架,所述脚架具有多数可收折的支脚,所述各支脚可撑开而撑起一锯切机台,或是收靠于所述锯切机台底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支脚分别由一上管、一下管、一对接件与一轴销组成,所述上管下段具有贯穿管壁的一枢接孔与一位于所述上管内侧且连通至管体底缘的缺口;所述下管上段侧面设有贯穿管体的一纵向长沟孔与一定位孔;所述对接件由一顶抵部、一基部与一末端具有凸钮的延伸片构成,所述顶抵部位于所述基部上方,所述基部塞置于所述下管上段中且基部上具有一穿孔,所述延伸片末端朝所述下管的定位孔伸设,所述轴销一端依序穿过所述枢接孔、所述长沟孔与所述穿孔后,将所述上管与所述下管对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锯切机台附件,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支撑锯切机台的脚架。
技术介绍
一般锯切机台底部所结合的脚架,通常以可收折的方式设计其结构,前述脚架提供使用者架高锯切机台以利加工使用,或是收折时可方便收纳或运送锯切机台。常见的脚架结构包含有一矩形框架以及四支脚;框架的顶面固设锯切机台,各支脚的顶端则分别枢接于框架的转角处下方,且彼此呈交叉状连结,让使用者在要使用锯切机台时,可将各支脚撑起并置于地面上;而当要收折脚架时,只要朝框架的相对二侧向外扳转各支脚,使其收靠于框架的底面。由于为方便锯切加工使用,前述各支脚的长度较长以利架高使用,然而,当收折起上述的脚架结构后,各支脚相对于枢接处的另一端为经旋转而从框架的底面二侧向外延伸且凸出于框架,为此,使用者在搬动脚架时必须先闪避各支脚的位置,且于装箱运送锯切机台与脚架时,各凸出于框架外部的支脚同时占去了部分收纳空间,进而造成体积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支撑锯切机台的脚架,其收折后体积较小,可方便装箱及运送。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支撑锯切机台的脚架,具有多数可收折的支脚,且各支脚还可弯折以减少占用空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支撑锯切机台的脚架,由多数可收折的支脚组成,各支脚在撑开使用时可撑起锯切机台,不使用时可收靠在锯切机台底面;脚架的特征在于各支脚分别由一上管、一下管、一对接件与一轴销组成,其中,上管下段具有贯穿管体的一枢接孔与一位于上管内侧且连通至管体底缘的缺口;下管上段侧面设有贯穿管体的一纵向长沟孔与一定位孔;对接件由一顶抵部、一基部与一末端具有凸钮的延伸片构成,顶抵部位于基部上方,基部塞置于下管上段中且基部上具有一穿孔,延伸片末端朝定位孔伸设,而轴销一端依序穿过枢接孔、长沟孔与穿孔后将上管与下管对接;经采用上述结构,在支脚处于撑开使用状态时,对接件的凸钮卡抵在下管定位孔中且轴销位于长沟孔底缘处;当支脚收靠在锯切机台底面时,下压凸钮致其脱离定位孔且将下管相对上管拉出,在轴销位于长沟孔顶缘部位时,下管以轴销为旋转中心并朝缺口方向扳转,在下管相对上管呈收折状态时,顶抵部将抵触在上管内壁并促使下管稳定摆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对接件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对接件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其中显示定位组件与连杆的卡定状态;图6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图,显示第一支脚中轴销位于长沟孔底缘部位的状态;图7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图,显示第二支脚中轴销位于长沟孔底缘部位的状态;图8类同于图5,显示定位组件与连杆的分离状态;图9类同于图7,显示第二支脚中插销位于长沟孔顶缘部位的状态;图10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图,显示第二下管呈收折状态;图1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底部立体图,其中第二下管呈收折状态;图12类同于图6,显示第一支脚中插销位于长沟孔顶缘部位的状态;图1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图,显示第一下管呈收折状态;图1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底部立体图,其中各下管呈收折状态;图15类同于图14,显示本技术的顶部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列举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支撑锯切机台的脚架1,包含有一矩形框架10,二枢设于框架10前侧的第一支脚20,以及二枢设于框架10后侧的第二支脚50,其中框架10呈矩形,具有一前侧边11、一后侧边12、一左侧边13以及一右侧边14。左侧边13及右侧边14分别与前侧边11及后侧边12的二端连接,前侧边11及后侧边12靠近右侧边14的相对位置一端下方各设有一夹片15,各夹片15概呈ㄇ形且开口朝下,框架10的顶面可供一锯切机台90固设。二第一支脚20,各包含有一上管21、一第一对接件23、一第一下管24以及一轴销25。各上管21及各第一下管24为具有预定长度的方形管体,各上管21的顶端各分别通过一螺栓26枢接在框架10的前侧边11,使得其中一上管21位于前侧边11左端的内侧,另一上管21位于前侧边11右端的外侧。枢设在前侧边11左端内侧的上管21,其身部设有沿轴向延伸且贯穿前后侧管壁的长形导孔27。枢设在前侧边11右端外侧的上管21,其身部设有一贯孔28。各上管21的底端再设一套管22,套管22为方形管体,顶部套固于上管21,近底部位置则具有贯穿左右侧管壁的一枢接孔30,套管22的内侧面设有一从套管22底缘向上延伸预定距离的缺口31(如图6所示)。各第一对接件23,以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制成,如图3所示,具有一顶抵部33、一基部34与二延伸片40。基部34概呈矩形环体,具有一贯通相对二侧壁中央的穿孔36,顶抵部33为从另二侧壁顶缘向上延伸。顶抵部33包含有二弯折片37,各弯折片37呈片体,具有一与基部34相连接且与侧壁呈预定角度倾斜的斜切段38,与一从斜切段38呈水平延伸的抵触段39。二延伸片40为从基部34相对于各弯折片37的侧壁底缘向下延伸,且在自由端的外侧面设有一呈半球体的凸钮41。各第一下管24的近顶端处设有贯穿左右侧管壁且沿轴向延伸的一纵向长沟孔42,相对于长沟孔42下方设有一贯穿前后侧管壁的圆形定位孔43,第一下管24的底端设有一脚垫44。第一对接件23设于第一下管24顶端内,且穿孔36与长沟孔42对齐,各第一下管24以长沟孔42对齐各套管22的枢接孔30方向穿入套管22底端。各轴销25在本实施例中为一螺栓,以其螺纹端依序穿过套管22的枢接孔30、第一下管24的长沟孔42与第一对接件23的穿孔36后,将上管21与第一下管24对接,且第一下管24可相对于上管21偏转。二第二支脚50,各包含有一上管51、一第二对接件53、一第二下管54以及一轴销55。各上管51顶端枢设于框架10的后侧边12,且其中一上管51位于后侧边12左端的内侧,另一上管51位于后侧边12右端的外侧,而枢设于后侧边12左端内侧的上管51,其身部设有一长形导孔57,枢设于后侧边12右端外侧的上管51,其身部设有一贯孔58。各上管51底端再套固一套管52,套管52近底端处具有一枢接孔59,内侧面设有一从套管52底缘向上延伸预定距离的缺口60。各第二对接件53,以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制成,如图4所示,具有一顶抵部61、一基部62与二延伸片69。基部62概呈矩形环体,具有一贯通相对二侧壁中央的穿孔64,而顶抵部61为从邻接其中一侧壁顶缘向上延伸。顶抵部61包含有一呈片体的弯折片65,弯折片65具有一与基部62相连接且与侧壁呈预定角度倾斜的斜切段66、一从斜切段66呈预定角度倾斜延伸的抵触段67、以及一从抵触段67呈水平延伸的尾段68。各延伸片69为从基部62相对于各弯折片65的侧壁底缘向下延伸,并在自由端的外侧面设有一呈半球体的凸钮70。各第二下管54,为方形管体,具有一直段74以及与直段74呈预定角度的倾斜段73,直段74的顶端设有贯穿左右侧管壁且沿轴向延伸的一纵向长沟孔71,而相对于长沟孔71下方则设有一贯穿前后侧管壁的圆形定位孔72。第二下管54的底端设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秋江,
申请(专利权)人:圣杰机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