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夹持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528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2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电池夹持座,包含夹持座、第一集线部及第二集线部。夹持座用以容置电池,包含底面、第一挡部、第二挡部及数个夹持部。第一挡部是垂直地自底面的前端延伸而出。第二挡部是垂直地自底面的后端延伸而出。夹持部位于底面两侧,夹持部的顶部有限位块,限位块向底面中央处弯折,用以将电池固定于夹持座内。第一集线部与夹持部外表面连接且第一集线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二集线部与底座的外侧壁连接且第二集线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夹持座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池夹持座,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集线功能的电池夹持座。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电子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不断地被研发生产于市面上,为使得该等电子产品的功能更加丰富实用,自该等电子产品所衍生的各类辅助装置与配件亦持续地被专利技术出来,着实令人们在各样电子产品的应用上有更佳的效率,进而使人们能享受较过去更加丰富与便利的生活环境。由于目前机械电机的普遍应用,工业技术不停发展且应用的范围愈来愈广泛,电子装置的内部配线、计算机的信号及电源线的连接、音响与喇叭信号线的连接或是工业上电池夹持座上的电线线体等,通常所需的线体即有数条或更多的数量,倘若于组装时未能将前述的线体加以整理,不仅造成线体的杂乱无章,更将增添日后维修的困难度,现有技术的是多余电线绕在设置在壳体上的限位勾卡勾,但若要改变绕线路径或位置时,需要在壳体上作修模的动作,造成机壳空间配置上需要修改时或电池夹持座需要改变位置时,所需的修模工程造成费时费力与增加多余花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先前技术所造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夹持座以克服先前技术所造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夹持座。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一种电池夹持座包含夹持座、第一集线部及第二集线部。夹持座,用以容置电池,包含底面、第一挡部、第二挡部及数个夹持部。第一挡部是垂直地自底面的前端延伸而出。第二挡部是垂直地自底面的后端延伸而出。夹持部位于底面两侧,夹持部的顶部有限位块,限位块向底面中央处弯折,用以将电池固定于夹持座内。第一集线部与夹持部外表面连接且第一集线部的顶部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二集线部与底座外侧壁连接且第二集线部的顶部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其中第二挡部进一步包含出线口。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其中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是弯折向上。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其中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是弯折向下。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其中第一弯折部顶端进一步包含止挡块,止挡块是向夹持部的外表面延伸且止挡块的平面与底面大致平行。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其中第二弯折部顶端进一步包含止挡块,止挡块是向底面中央处延伸且止挡块的平面与底面大致平行。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其中第二集线部是与第二挡部与夹持部间的底面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其中第二集线部是与第一挡部与夹持部间底面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其中底面进一步包含锁固件用以与壳体锁合固定。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池夹持座是以塑料组成。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夹持座能将多余的电线以缠绕的方式收纳在电池夹持座的第一集线部与第二集线部上,因此不需在壳体上设置限位勾卡勾电线用以整线,即可达到限位电线线材的功效。且因壳体上无限位勾的设置,可增加壳体与其它组件结合上的弹性空间。又本专利技术电池夹持座设置第一集线部与第二集线部两层的集线空间,可因此增加缠绕的圈数以增加电线容纳的数量。附图说明图1是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的外观示意图2是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的前视图3是绘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的前视图4是绘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的前视图5是绘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的外观示意图6是绘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的电线缠绕整线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电池夹持座120:第一集线部110:夹持座121:第一弯折部111:底面122:止挡块111a:侧壁130:第二集线部112:第一挡部131:第二弯折部113:第二挡部132:止挡块113a:出线口200:壳体 114:夹持部300:电池`114a:限位块301:电线 114b:外表面 115:锁固件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其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100的外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夹持座100包含夹持座110、第一集线部120及第二集线部130。夹持座110可用以容置电池,夹持座110是由底面111、第一挡部112、第二挡部113及两侧各有一个夹持部114组成。第一挡部112是垂直地自底面111的前端延伸而出。第二挡部113是垂直地自底面111的后端延伸而出,第二挡部113中央具有一出线口 113a可用以使电线出线,第一挡部112与第二挡部113的结合,可以用以限制电池前端与后端的方位。夹持部114位于底面111两侧的侧壁111a,夹持部114的顶部有限位块114a,限位块114a是向底面111中央处弯折,电池进入夹持座110后,利用夹持部114固定电池的两侧,再加以限位块114a将与电池的两侧卡合固定,用将电池固定在夹持座110内。两夹持部114的外表面114b的前端与后端各有一第一集线部120连接且第一集线部120的顶部有一向上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21。第二集线部130与底座的侧壁Illa连接且第二集线部130的顶部有一向上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3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集线部130是与第二挡部113与夹持部114间的底面111连接。请参照图2,其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100的前视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夹持座110的底面111具有一锁固件115可用以与壳体200锁合固定。第一集线部120的第一弯折部121与第二集线部130的第二弯折部131皆为弯折向上的设计,电线在整线时,可缠绕在第一集线部120与夹持部114的外表面114a形成的空间及第二集线部130与夹持部114的外表面114a形成的空间内,通过第一弯折部121及第二弯折部131的设计可使电线在集线时,电线不会滑出第一集线部120及第二集线部130。请参照图3,其绘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100的前视图。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夹持座110的底面111具有一锁固件115可用以与壳体200锁合固定。第一集线部120的第一弯折部121与第二集线部130的第二弯折部131皆为弯折向下的设计,电线在整线时,可缠绕在第一集线部120与夹持部114的外表面114a形成的空间及第二集线部130与夹持部114的外表面114a形成的空间内,通过第一弯折部121及第二弯折部131的设计可使电线在集线时,不会滑出第一集线部120及第二集线部130。请参阅图4,其是绘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座100的前视图。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夹持座110的底面111具有一锁固件115可用以与壳体200锁合固定。第一集线部120的第一弯折部121与第二集线部130的第二弯折部131皆为弯折向上的设计,第一弯折部121包含一止挡块122,止挡块122是向夹持部114的外表面114a延伸且止挡块122的平面与底面111大致平行。第二弯折部131包含一止挡块132,止挡块132位于第二弯折部131的顶端,止挡块122/132是向底面111中央处延伸且止挡块122/132的平面与底面111大致平行。电线在整线时,可缠绕在第一集线部120与夹持部114的外表面114a形成的空间及第二集线部130与夹持部114的外表面114a形成的空间内。通过第一弯折部121的弯折设计再加以止挡块122的限制及第二弯折部131的弯折设计再加以止挡块132的限制,可使电线在集线时,若电线大量缠绕使电线接近第一弯折部121或第二弯折部131的顶端处时,因各自外加止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夹持座,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夹持座,用以容置电池,该夹持座包含:一底面;一第一挡部,该第一挡部是垂直地自该底面的前端延伸而出;一第二挡部,该第二挡部是垂直地自该底面的后端延伸而出;以及多个夹持部,该些夹持部位于该底面两侧,该夹持部的顶部有一限位块,该限位块向该底面中央处弯折,用以将电池固定于该夹持座内;多个第一集线部,与该些夹持部的外表面连接且该第一集线部的末端弯折形成一第一弯折部;以及多个第二集线部,与该底座的外侧壁连接且该第二集线部的末端弯折形成一第二弯折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永祥彭盈超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