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孟宪歧专利>正文

多功能旋转切削刀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088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旋转切削刀架,包括与主体(43)及安装在主体上的刀架,其特点是:主体内有一带包络齿轮(24)的齿轮蜗杆(22),齿轮蝇杆带动丝杆(15)及刀架相对于主体作横向运动。它可以进行粗进给及微进给,并可以完成自动进给与手动进给,它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等优点,且扩大了机床的使用范围。(*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于通用性机床设备附件。众所周知,在机床上,利用刀杆上装刀具进行镗孔,进刀深度靠敲打刀具的方法调整,其操作复杂,切削深度不容易控制准确,刀具被敲打位移时,很容易改变刀具最佳的切削几何角度,影响加工表面质量和加工效率,并且也不能镗削,孔的端平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US]3800637专利案中,采用了行星齿轮及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且以变速电机,比较器及直流可变电压源组成闭环系统来控制刀具的进给量,此种做法,控制与结构都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不利于推广。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进给量可以逐级调整的多功能旋转切削刀架。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多功能旋转切削刀架,它包括与主轴连接且同时转动的主体及安装在主体上的刀架,其特点是主体内装有带包络齿轮的齿轮蜗杆,蜗轮螺母及丝杆,主体带动齿轮蜗杆、蜗轮螺母及传动丝杆转动,使刀架相对于主体作横向运动;主体上装有进给盘,进给盘上的进给钮,在工作状态时可以与齿轮蜗杆上的包络齿轮相啮合,丝杆安装在刀架上,丝杆一端为刻度盘,中间有板手孔,也可以通过板手对刀架进行粗进给;齿轮蜗杆的另一端为刻度盘,刻度盘中间设板手孔,也可以利用板手转动齿轮蜗杆,使刀架相对于主体做横向微动,以达到微进给的目的。本技术的优点是所述的多功能旋转切削刀架,有自动进给,粗进给机构,微进给及复位机构,安全装置和限位装置,其结构简单,并可以使机床具备钻孔,扩孔、铰孔、镗孔、车外园、切削平面、镗挖内、外园和端平面上的各种环型槽、镗削内孔锥面和外园锥面、以及螺纹等机械加工工艺内容,扩大了机床的加工范围。所述刀架与带孔装刀具的刀架相比,在刀架不动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需要把刀杆或刀具固定在任意位置上,增加了装夹刀具和调整刀具的灵活性,同时增加了刀架与主体的结合面,相应提高了结合强度和稳定性,增大了传递扭矩的能力。由于自动进给量级数多,可根据切削性质选择最佳进给量,提高了切削加工效率和质量,有了粗进给和微进给机构,可保持进给量准确,刀具最佳几何切削角度能保持不变,在镗孔和镗外园柱面时,与一般的进给加工方法相比,可提高生产效率3~12倍,几何精度也提高了1~3级。本技术采用了复位机构,操作简便,灵活,迅速,安全装置使得当进给切削负载超过允许数值时,安全销则自动脱离进给盘,停止进给刀削,确保了安全。在进给传动系统中,螺母蜗轮与齿轮蜗杆啮合传动,其齿轮蜗杆的轴线与刀架沿燕尾槽运动的水平面之间有一夹角,这个角度在刀架使用磨损过程中,有自动补偿螺母蜗轮和齿轮蜗杆啮合侧隙的作用,保证了传动精度,这也是本技术的特有效果之一。齿轮蜗杆的一端为包络齿轮,包络齿形由包络曲线形成,其特点是当量曲率半径比较大,其齿面接触强度远比渐形线齿形大,而且承载能力强,包络齿轮无齿根切现象,传递平稳,精度高,无卡死现象容易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侧视局部剖视图。图3为图1的A-A处进给盘和复位环局部剖视图。图4为图1的B-B处螺母蜗轮,端面轴承片和主体局部剖面图。图5为包络齿轮齿形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多功能旋转切削刀架的主体(43)通过锥体(1)与机床主轴相连,可以与机床主轴同时转动,并且在锥体(1)与主体(43)之间设有园柱键(51)。主体下端为四棱柱形,在四个棱处形成园角,主体下部设有燕尾槽(42)。刀架(38)的形状可以是四棱锥台形,四棱处为园角,刀架的上部有个长形凸燕尾(41)与主体下端的燕尾槽(42)配合,且可以沿其滑动,在刀架(38)的上部,凸燕尾(41)的一侧有一拱形轴座(57),刀架的下端也有一燕尾槽(44),燕尾槽(44)的一边可以装卸,卸下的一边形成剖面为多棱形的压块(13),压块(13)上设有螺钉,使压块与刀架(38)固定,且压块(13)在与刀架接触处有一接触面(11),其面(11)与螺钉压紧方向平行,使得作用力有效地作用在刀杆座(36)上,刀杆座(36)可以是长方形的,顶部有凸燕尾,可以装入刀架(38)燕尾槽的任意位置,并用压块(13)及螺钉(12)固定。在主体(43)上设有自动进给装置,自动进给装置由装在进给盘(35)上的进给钮(5)及装在主体(43)内的齿轮蜗杆(22)、螺母蜗杆(17)及丝杆(15)组成。齿轮蜗杆(22)由轴瓦(25)支承,装在主体(43)中,且其轴线与主体轴线相交一α角度,齿轮蜗杆(22)的一端为包络齿轮(24),齿轮蜗杆(22)的中部与螺母蜗轮(17)相啮合,齿轮蜗杆(22)的另一端为一园形刻度盘(23),刻度盘(23)的中部为板手孔。螺母蜗轮(17)安装在丝杆(15)上,丝杆(15)的一端带有刻度盘(16),由刀架上部的拱形轴座(57)上的园孔支承,安装在刀架上,在进给盘(35)的外园周上设有进给钮(5),进给钮(5)由钢球(9)、压柱(4)、柱簧(3)和螺钉(2)控制定位,进给钮(5)为园柱体,沿园柱体的轴向设有长槽(6)和两个槽(7)、(8),长槽(6)为平槽,外端面为斜面,进给钮(5)沿进给盘(35)外园周向内安装,其轴向与主体轴向相交一α角度。在进给盘安装进给钮的上方,设有轴向孔,孔内装有钢球(9),压柱(4),柱簧(3)并用螺钉(2)将柱簧压紧,使钢球(9)进入进给钮上槽(8)内,当需要设置进给量时,可以根据要求,将相应数量的进给钮置为工作状态,钢球(9)进入进给钮上槽(7)内,使得进给钮与齿轮蜗杆(22)一端的包络齿轮(24)相啮合,当机床主轴带动主体转动时,进给钮带动齿轮蜗杆自转,从而通过螺母蜗轮带动刀架相对于主体作横向运动,也可以用板手转动齿轮蜗杆(22),来完成此微进给动作。进给盘的内部设有复位机构,它是由复位环(47),滑块(26)柱簧(52)和柱销(53)组成的。复位环(47)安装在进给盘内上部,复位环的下部设有与进给钮(5)相同数目的楔形齿(48),楔形齿装在进给钮的长槽(6)内,复位环的外园周上有一凸块(61),块上有一孔,可插入一板手(45),凸块(61)的侧面形成斜面(46),柱销(53)可以压装在进给盘(35)上,给柱簧(52)限位,滑块(26)在柱簧作用下,始终压在复位环的凸块侧斜面(46)上,使复位环保持位置不变。当需要使进给钮复位时,只需转动复位环,使得楔形齿(48)上的斜面带动进给钮运动,脱离工作状态。安全装置是由安全环(49),安全销(28),钢球(31)、柱簧(33),压柱(32)和螺钉(34)组成。安全销(28)为一园柱体,园柱体的一端为园锥形,沿园柱体外园周有两个环形槽(29)、(30)。安全销(28)下端的园锥形部份插入进给盘(35)的“V”形槽内,安全环(49)上沿园周有一凸台(62),凸台的一端有一园孔,孔内装入压柱(32)、压柱(32)在柱簧(33),螺钉(34)的作用下,将钢球(31)压入安全销(28)的环形槽(29)中,在自动进给切削过程中,进给盘给安全销锥面一个向上的分力,当此力达到一定数值后,安全销上升,钢球进入环形槽(30),且压住安全销,使其与进给盘脱离开,自动进给机构停止了工作,起到了安全保险作用。丝杆(15)的刻度盘中部,有一板手孔,可以用板手转动丝杆,这时装在轴座上丝杆一端的定位销(59)在柱簧(5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旋转切削刀架,它包括与主轴连接,且同时转动的主体(43),及安装在主体上的刀架,其特征在于:主体内有一带包给齿轮(24)的齿轮蜗杆(22),刀架(38)上部有一丝杆(15),丝杆中部为螺母蜗轮(17),齿轮蜗杆与螺母蜗轮相啮合;主体上有一带进给钮(5)的进给盘(35),进给钮在工作位置时[即钢球(9)进入进给钮上糟(7)内],进给钮与包络齿轮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宪歧
申请(专利权)人:孟宪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