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侧墙立式台位工装,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支撑框架和支架组件,支撑框架包括用于承载侧墙重量的多个支座,在每两个支座之间设置有多个立柱,在多个立柱上相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用于吸附侧墙的吸附装置和多个用于悬挂侧墙的窗口定位组件,支架组件的顶部与用于固定点焊机的焊接支架组件之间滑动连接在一起。吸附装置包括一个可伸缩的气缸,在其顶端固定连接一个可吸附侧墙的吸盘,焊接支架组件上固定一个可伸缩的平衡器,点焊机固定在平衡器上。侧墙的再加工工序可以在该工装上全部完成,同时还具有立式存放功能,减少了施工的中间环节,又因为合理地分散了车体总装的部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在生产时用于车体制造工序的工装,特别涉及一 种侧墙加工工序中的立式台位工装。
技术介绍
目前在轨道车辆的车体生产过程中,侧墙的生产工序是将板材和巻板用激光 切割机(或剪机)按照编制好的加工程序下料及开孔开口 (若使用剪机下料且需要 开孔开口的零件采用冲床或等离子加工),然后使用压型设备成型,再与其他零件预 组及组焊得以形成部件,然后将其转入侧墙机器人点焊工序,对侧墙进行组装焊接,再经过侧墙转换胎位,进入车体总装工序,对亍侧墙上其它部件的加工均是在车体 总装工序上完成,比如侧墙的防寒材料的安装,窗口加强板安装,剪切板的安装及 点焊、侧墙门口加强板的安装,门下加强板安装,窗口横梁与窗立柱结合处的连接 板安装,螺柱安装、焊件安装,侧墙修整及交检等。在车体总装工序中对侧墙进行 上述加工,会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是对侧墙的点焊不方便,二是车体总装工序工 时过长,三是不利于车体总装的流水作业,生产效率低,所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每个工序的工时,利于车体总装的流水作业,有必要将侧墙的再加工工序部分 分离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降低生 产成本的轨道车辆侧墙立式台位工装,侧墙的再加工工序可以在该工装上全部完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支撑框架和支架组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设置在其 两侧边及在其中间每间隔一段距离而设置的用于承载侧墙重量的多个支座,在每两 个支座之间设置有多个立柱,在多个立柱上相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用于吸附侧墙的吸 附装置和多个用于悬挂侧墙的窗口定位组件;所述支架组件的顶部与用于固定点焊 机的焊接支架组件之间滑动连接在一起。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的吸附装置包括一个可伸縮的气缸,在其顶端固定连接一个可吸附侧墙的吸盘。在所述支架组件的顶部设置有导轨,所述的焊接支架组件与支架组成的顶部之 间通过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导轨上下均设有沿全导轨长度的齿条,相应的在焊接支 架组件上设有上下两个传动系统,通过电机带动使传动系统沿齿条运动,从而使焊 接支架组件沿整个导轨移动。所述的焊接支架组件包括竖梁和与其垂直固定连接的横梁,在横梁上固定一个 可伸縮的平衡器,点焊机固定在平衡器上,所述传动系统固定在竖梁的底部,竖梁 的背部固定有一个用于托住电缆的电缆托盘,所述的竖梁包括上下两段,两段之间 相互旋转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窗口定位组件包括一个套在所述立柱外侧的套筒,从套筒上伸出一个支 撑杆,在支撑杆的顶部设置一个与侧墙窗口相配合的支撑块,在所述套筒上连接一 个通过扳手调节其升降的连接杆。在每个所述支座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定位轮,在底座上相应地设有一个可容纳定 位轮的定位槽。在所述支撑框架两个侧边的支座的中部均设有一个用于固定支撑框架的固定装 置,所述的固定装置包括一个与所述支座垂直的横杆,横杆固定在支架组件上,在 所述支座的中部设有一个定位块,定位块由两个直径不同的圆柱组成,所述横杆的 两端各设有一个半圆孔,定位块放置在半圆孔中。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的支撑框架、吸附装置、窗口定位组件 及焊接支架组件,在所述底座上,以所述支架组件为中心呈两侧对称布置。综上内容,本技术所提供的轨道车辆侧墙立式台位工装,既可以充当吊具满 足侧墙的吊运,又可以兼做组焊工装满足侧墙零件的安装,使侧墙的再加工工序可 以在该工装上全部完成,同时还可以实现侧墙的立式存放功能,减少了施工的中间 环节,又因为合理地分散了车体总装的部分工序,使得生产瓶颈得以有效控制,提 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另外,由于是立式工装,所 以大大节省了厂房空间,提高了厂房利用率,减少了作业面积。本技术采用了吸附装置,有利于保护侧墙板不被划伤,从而保证了车体外观 质量,在侧墙进入该台位后,就不再使用吸附装置,而是直接悬挂在窗口定位组件 上,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另外,由于该台位工装为立式,所以工人在施工时均为直立操作,避免了其躬身及仰式等等,方便工人施工,降低了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l本技术结构示意图2图1的A向视图3本技术窗口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3的A向视图(去掉扳手及连接杆部分); 图5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6本技术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侧墙l,底座2,支撑框架3,支架组件4,支座5,立柱6,吸 附装置7,窗口定位组件8,焊接支架组件9,气缸IO,吸盘ll,导轨12,传动系统13, 电机14,竖梁15,横梁16,平衡器17,电缆托盘18,套筒19,支撑杆20,支撑块21, 扳手22,连接杆23,定位轮24,定位槽25,横杆26,定位块27,半圆孔2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包括底座2,固定于底座2上的支撑框架3和支架组件4,本实施例以支撑框架3在支架组件4的两侧呈对称布置的形式为例,进行详细描述。在支撑框架3的两个侧边及在其中间每间隔一段距离均设置一个用于承载侧墙1 重量的支座5,本实施例设置了6个支座5,每个支座5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定位轮24, 相应的在底座2上固定有一个定位槽25,定位轮24在定位槽25内可适当地滑动,在吊 运支撑框架3的过程中,对支座5的安装位置起着微调的作用。整个支撑框架3与底座2之间并不是固定连接,而是通过定位轮24和定位槽25相 配合活动连接,所以整个支撑框架3可以被吊动,当侧墙1被悬挂在支撑框架3上后, 可利用天车整个支撑框架3吊起,从而将侧墙l吊运到其它工位。在支撑框架3上,每相邻的两个支座5之间设置有多个立柱6,也可以如图l所示, 为了更好的承载侧墙l的重量,中间的两个支座之间不设立柱6,而是紧靠在一起设 置,这可以根据整个工装的长度及所需承载的重量而设置。在多个立柱6上相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用于吸附侧墙1的吸附装置7和多个用于悬 挂侧墙1的窗口定位组件8,如图1所示,总共设置了十二个吸咐装置7, 8个窗口定位组件8,间隔布置,每个立柱6上设置两个吸咐装置7或窗口定位组件8,吸附装置7的 数量要能满足吸住整个侧墙l的需要,且要保留一定的余量,窗口定位组件8的数量 就与侧墙l上的窗口数量相匹配。吸附装置7包括一个可伸縮的气缸10,在其顶端固定连接一个可吸附侧墙l的吸 盘ll,对于不锈钢的侧墙l,吸盘ll可采用真空吸盘,这样有利于保护侧墙板不被划 伤,从而保证了车体外观质量。窗口定位组件8包括一个套在立柱6外侧的套筒19,从套筒19上伸出一个支撑杆 20,在支撑杆20的顶部设置一个与侧墙1窗口相配合的支撑块21,为了更好地固定侧 墙l,在支撑块21的中间设置有一凹槽(图中未示出),侧墙l上的窗口框架可插入该 凹槽中,固定更为牢固。在套筒19上连接一个连接杆23,连接杆23上连接一个扳手22,转动扳手22可以 调节连接杆23升降。当侧墙机器人点焊工序完工后吊入侧墙转换胎位以后,将吸附 装置7中的气缸10伸出,利用吸盘ll将侧墙l吸附后,再将气缸10縮回,调节扳手22, 使位于上面的窗口定位组件8下降,将侧墙1窗口框架悬挂在窗口定位组件8中的支撑 块21上从而实现侧墙1的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辆侧墙立式台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设置于底座(2)上的支撑框架(3)和支架组件(4); 所述支撑框架(3)包括设置在其两侧边及在其中间每间隔一段距离而设置的用于承载侧墙(1)重量的多个支座(5),在每两个支座(5)之间设置有多个立柱(6),在多个立柱(6)上相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用于吸附侧墙(1)的吸附装置(7)和多个用于悬挂侧墙(1)的窗口定位组件(8); 所述支架组成(4)的顶部与用于固定点焊机的焊接支架组件(9)之间滑动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智勇,李刚卿,孙红霞,韩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