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用组合桩管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使用的一种组合桩管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桩基础施工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201110172486.3、申请日为2011年6月24日、申请人为毕建东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沉管灌注桩全过程施工方法及其专用装置(以下简称为:201110172486.3专利),提出了沉管压灌桩的概念,做法是:沉管到位后,上拔桩管的同时,通过灌注管泵送混凝土,插入钢筋笼后成桩;并给出了试桩、测桩的方法及其专用装置。201110172486.3专利所存在的问题或可优化的地方是:(1)泵送混凝土是用地面上的混凝土泵,通过输送管,包括向上的输送管,将混凝土输送到灌注管上口,路线较长,弯曲较多,容易造成堵管。在锤击的过程中,如不将输送管、灌注管断开,向上的输送管中的混凝土中的石子受振下沉堵管,处理麻烦,影响效率,浪费混凝土;如将输送管、灌注管断开,将造成反复断、接,亦很麻烦。最严重的问题是:因较难有效排气,不易保证混凝土质量——这是压灌桩的通病,桩承载力越高,这个问题越突出。(2)需要单独设置拔管装置,如用油缸静力拔管 ...
【技术保护点】
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使用的组合桩管,其特征在于,其为由沉管系统、混凝土压灌系统和端阻力检测系统组合而成的桩管;该组合桩管的构成如下:1.1?主管(2)与动力总成(6)、料斗(9)为同心且等外径的圆形,主管(2)在动力总成(6)下,料斗(9)在动力总成(6)上,用螺纹连接或焊接成为整体;1.2?主管(2)、动力总成(6)、料斗(9)外的一侧,通过连接板(17)与圆形的灌注管(3)焊接;另一侧通过连接板(17)与圆形的排气管(4)焊接;1.3?下板(1)为外形略大于主管(2)与灌注管(3)、排气管(4)用连接板(17)焊好后的外形的柱形台体,两侧有与灌注管(3)、排气管(4)同 ...
【技术特征摘要】
1.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使用的组合桩管,其特征在于,其为由沉管系统、混凝土压灌系统和端阻力检测系统组合而成的桩管;该组合桩管的构成如下:1.1主管(2)与动力总成(6)、容积约1m3的料斗(9)为同心且等外径的圆形,主管(2)在动力总成(6)下,容积约1m3的料斗(9)在动力总成(6)上,用螺纹连接或焊接成为整体;1.2主管(2)、动力总成(6)、容积约1m3的料斗(9)外的一侧,通过连接板(17)与圆形的灌注管(3)焊接;另一侧通过连接板(17)与圆形的排气管(4)焊接;1.3下板(1)为外形略大于主管(2)与灌注管(3)、排气管(4)用连接板(17)焊好后的外形的柱形台体,两侧有与灌注管(3)、排气管(4)同心且等内径的圆孔(15);1.4下板(1)上部有与主管(2)同心且等内径的凹入,凹入内有缓冲垫(12);下部上有水平通道(13),下有竖直通道(14);1.5水平通道(13)的水平截面为与主管(2)同心的圆环形,并与圆孔(15)连通;水平通道(13)的竖直截面为圆形;1.6数量不少于两个的竖直通道(14)的水平截面为圆形,上与水平通道(13)连通,下通到下板(1)底面,沿水平通道(13)的环向均匀分布;1.7主管(2)、灌注管(3)、排气管(4)下端周边与下板(1)焊接;1.8灌注管(3)上端有排气阀(10),排气管(4)上端有排气阀(11);1.9排气管(4)内套有圆管形的压杆(5);压杆(5)上端与排气阀(11)螺纹连接,下端插入下板(1)的圆孔(15)内;1.10动力总成(6)下端,通过钢丝绳(8),与置于主管(2)内的、圆柱形的内锤(7)相连;动力总成(6)上端,通过穿过容积约1m3的料斗(9)侧壁的连接管(16),与灌注管(3)相连;1.11动力总成(6)下可驱动内锤(7),通过缓冲垫(12),锤击下板(1);上可振动容积约1m3的料斗(9)内的混凝土,并通过连接管(16)向灌注管(3)泵送混凝土。2.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桩管完成沉管压灌桩全过程施工需用的垫板;其构成如下:2.1外形不小于下板(1)的薄钢板(21);2.2薄钢板(21)底面焊有与下板(1)的圆孔(15)、竖直通道(14)同心、直径略大的圆形厚钢板(22);2.3薄钢板(21)顶面焊有能套进下板(1)两侧圆孔(15)或竖直通道(14)内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且...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