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54132 阅读:4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30 0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包括依次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的三相电感L1至L3、三相熔断器FU1至FU3和三相桥主电路,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连接并构成回路的开关电路和直流电源,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熔断器FU4,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至三相桥主电路的反馈端的电压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和脉宽调制模块;所述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与三相电感L1至L3和三相熔断器FU1至FU3的公共端连接;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还经变压器T1连接至三相交流电源的输入端。该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可以实现有用功转换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热损耗低和不污染电网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脉宽调制节电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简称PWM)技术,其中包括:相电压控制PWM、脉宽PWM法、随机PWM、SPWM法、线电压控制PWM等,而在镍氢电池智能充电器中采用的脉宽PWM法,它是把每一脉冲宽度均相等的脉冲列作为PWM波形,通过改变脉冲列的周期可以调频,改变脉冲的宽度或占空比可以调压,如果采用适当控制方法,即可使电压与频率协调变化。可以通过调整PWM的周期、PWM的占空比而达到控制充电电流的目的。脉宽调制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电力电子技术行业,具体讲,包括风力发电、电机调速、直流供电等领域,由于其四象限变流的特点,可以反馈再生制动的能量,对于目前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具有积极意义。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有用功转换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热损耗高和污染电网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以实现有用功转换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热损耗低和不污染电网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包括依次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的三相电感L1至L3、三相熔断器FU1至FU3和三相桥主电路,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连接并构成回路的开关电路和直流电源,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熔断器FU4,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至三相桥主电路的反馈端的电压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和脉宽调制模块;所述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与三相电感L1至L3和三相熔断器FU1至FU3的公共端连接;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还经变压器T1连接至三相交流电源的输入端。进一步地,所述三相桥主电路,包括第一至六三极管Q1至Q6和第一至第六二极管D1至D6,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和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均连接至开关电路远离直流电源的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均相连、且分别与三相熔断器FU1至FU3中的相应熔断器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均相连至直流电源远离开关电路的一端,并与熔断器FU4相连;所述第一至六三极管Q1至Q6的基极,均连接至脉宽调制模块。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并联的开关K1与电阻R1。本技术各实施例的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由于包括依次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的三相电感L1至L3、三相熔断器FU1至FU3和三相桥主电路,与三相桥主电路连接并构成回路的开关电路和直流电源,与三相桥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熔断器FU4,经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至三相桥主电路的反馈端的电压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和脉宽调制模块;可以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且具有很快的动态响应速度,同时这样的结构使得能够完全控制交流侧和直流侧之间的无功和有功功率的交换,且效率可高达97%,经济效益较大,热损耗为能耗制动的1%,同时不污染电网;从而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有用功转换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热损耗高和污染电网的缺陷,以实现有用功转换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热损耗低和不污染电网的优点。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包括依次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的三相电感L1至L3、三相熔断器FU1至FU3和三相桥主电路,与三相桥主电路连接并构成回路的开关电路和直流电源,与三相桥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熔断器FU4,经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至三相桥主电路的反馈端的电压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和脉宽调制模块;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与三相电感L1至L3和三相熔断器FU1至FU3的公共端连接;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还经变压器T1连接至三相交流电源的输入端。该开关电路,包括并联的开关K1与电阻R1。具体地,上述三相桥主电路,包括第一至六三极管Q1至Q6和第一至第六二极管D1至D6,其中: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和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均连接至开关电路远离直流电源的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均相连、且分别与三相熔断器FU1至FU3中的相应熔断器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均相连至直流电源远离开关电路的一端,并与熔断器FU4相连;第一至六三极管Q1至Q6的基极,均连接至脉宽调制模块。上述实施例的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具有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及动态响应速度,同时这样的结构使得能够完全控制交流侧和直流侧之间的无功和有功功率的交换。即,容易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且具有很快的动态响应速度,同时这样的结构使得能够完全控制交流侧和直流侧之间的无功和有功功率的交换,且效率可高达97%,经济效益较大,热损耗为能耗制动的1%,同时不污染电网等优点。所以,特别适用于需要频繁制动的场合,电动机的功率也较大,这样节电效果明显,按运行的工况条件不同,平均约有20%的节电效果。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的三相电感L1至L3、三相熔断器FU1至FU3和三相桥主电路,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连接并构成回路的开关电路和直流电源,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熔断器FU4,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至三相桥主电路的反馈端的电压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和脉宽调制模块;所述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与三相电感L1至L3和三相熔断器FU1至FU3的公共端连接;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还经变压器T1连接至三相交流电源的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的三相电感L1至L3、三相熔断器FU1至FU3和三相桥主电路,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连接并构成回路的开关电路和直流电源,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熔断器FU4,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至三相桥主电路的反馈端的电压调节器、电流调节器和脉宽调制模块;
所述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与三相电感L1至L3和三相熔断器FU1至FU3的公共端连接;电压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公共端,还经变压器T1连接至三相交流电源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跟踪控制用脉宽调制节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桥主电路,包括第一至六三极管Q1至Q6和第一至第六二极管D1至D6,其中: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和第五二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伟郭亮陈芳何艳荣李保鹏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希望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