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炜专利>正文

航空母舰集装箱式补给装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742436 阅读:3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9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用在航空母舰上物质和弹药补给的运送装卸系统。在航空母舰和补给舰舰体1的侧部均有装有两台起重机的装卸窗口2,有数艘运送单个集装箱35的运输船39在航空母舰和补给舰之间往返,运输船39的船舱37上部四个角各有一个挂圈31,一台起重机用于吊起固定运输船39,另一台起重机用于装卸集装箱35,在航空母舰、补给舰和运输船之间通过无线通讯网络联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在补给舰到航空母舰之间的物质和弹药补给装卸运输的系统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航空母舰作战后物质和弹药消耗的补充是要航空母舰暂停作战,用缆绳与补给舰连接来输送物质和弹药。如果这时战争还在继续进行就必须由另一艘航空母航接替继续作战。这时在接受补给的航空母舰还容易受敌方攻击。现有的航空母舰都是使用这种方式和装置进行补给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而专利技术的ー种航空母舰集装箱式补给装运系统,该系统把液态物质和固态物质分别装在不同容器、统ー外形尺寸的集装箱内,从补给舰上吊下单个集装箱放在运输船上,运输船将集装箱运至航空母舰旁,再把集装箱吊到航空母舰上,多艘运输船往返来完成补给物质的运送,在这种补给过程中航空母舰不必停止航行和停止作战,ネト给舰也是在航行中进行补给装卸作业。这样,ー个航空母舰作战群就能在ー个海域内连续作战。上述目的是这样达到的:在航空母舰和补给舰上均有至少ー个装卸窗ロ 2,每个装卸窗ロ 2有两套起重机,有往返航空母舰与补给舰之间的多艘运输船39,在航空母舰、ネト给舰和运输船39上有互联的无线网络通讯设备。在运输船39的船舱37上面的四个角部各有一个挂圈31。装卸窗ロ 2设在航空母舰和补给舰舰体I的左右側部。起重机的长擘3是以左右方向从装卸窗ロ 2内伸向舰体I外的,两套起重机共用一根长擘3。每个装卸窗ロ2的两套起重机中的一套是船用起重机,用于吊起和固定运输船39,船用起重机是通过控制小车15向前、后、左、右水平方向的行走带动四个吊钩14对准和勾住运输船39上的四个挂圈31 ;另一套是箱用起重机,用于装卸集装箱35,箱用起重机是通过小车19和吊具23在船舱37与装卸窗ロ 2内之间吊起、运送、卸下集装箱35。每ー个船用起重机上有一个起重机操作控制室28,每ー个装卸窗ロ 2内有一个装卸操作控制室内5,操作控制室28和5内均有无线网络通讯设备和ー个操作员。每ー只运输船39上均有无线网络通讯设备和有一位驾驶员。在非补给状态时由补给舰上的船用起重机将空的运输船39吊起固定在装卸窗ロ 2旁。进行补给时补给舰的船用起重机将空的运输船39放到海面,但运输船39上的挂圈31不脱离船用起重机的吊钩14,箱用起重机再将ー个装有物质或弹药的集装箱35从装卸窗ロ 2内运出吊下放到船舱37内,集装箱35装好后船用起重机将运输船39完全放下,船用起重机上的吊钩14与运输船39上的挂圈31脱离,运输船39驶向航空母舰。在航空母舰装卸窗ロ 2下运输船39以航空母舰ー样的航速与航空母舰平行,航空母舰装卸窗ロ 2的船用起重机的吊钩14将运输船39上的挂圈31勾住,再稍提起固定运输船39,箱用起重机再将船舱37内的集装箱35吊到航空母舰的装卸窗ロ 2内。箱用起重机将航空母舰上已经卸完物质的空集装箱35吊下放到船舱37内,然后船用起重机将运输船39完全放下并将吊钩14从挂圈31上脱离,运输船39将空集装箱35运回补给舰。运输船39的最高航行速度要明显高过航空母舰的航行速度。船用起重机勾住和固定运输船39的操作是起重机操作员与运输船39上的驾驶员通过无线通讯进行交流及操作配合来完成。集装箱35从船舱37内到装卸窗ロ 2内之间吊起、运送、卸下的操作是起重机操作员与装卸操作员之间用无线通讯进行交流及操作配合来完成。小车19吊装集装箱35的过程和运行所处位置、状态在起重机操作控制室28和装卸操作控制室5内都可以在视屏上看到,操控权可以在起重机操作控制室28与装卸操作控制室5之间相互交換。航空母舰集装箱式补给装运系统可以在现有的航空母舰上改装,也可以在新航空母舰上增设。系统大大提高了ー个航空母舰作战群的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航空母舰或补给舰舰体I 一侧的装卸窗ロ 2、船用起重机、箱 用起重机与运输船39、集装箱35相对位置的由前向后视的示意图。图2是船用起重机、箱用起重机与运输船39、集装箱35相对位置的 由左向右视的示意图。图3是船用起重机吊具上吊钩14的由左向右视的示意图。图4是小车19外侧引导吊具23向下定位滑行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例一:见图1、图2,把航空母舰和补给舰舰体I的长轴方向定为前后方向,舰头为前方;与前后方向垂直交叉的水平方向定为左右方向,向前看定左右方向;ー个部件靠近舰体中轴一方的为内侧,远离中轴一方的为外侧。在航空母舰和补给舰舰体I的左右侧部各有ー个装卸窗ロ 2,装卸窗ロ 2设在舰在航行时产生的海浪比较小的舰缘部位,一只航有两个装卸窗ロ 2。装卸窗ロ 2内的地面8高于舰的最高吃水线9+空运输船39船缘高出海面36的高度,地面8上有一块能前后滑行的滑板6用于集装箱35移位离开中心线为B— B’的装卸位,7是装卸窗ロ 2内的顶面。航空母舰与补给舰上的装卸窗ロ 2的大小和结构是ー样的。运输船39的数量与补给舰上的装卸窗ロ 2数量相等,运输船39的数量超过了补给舰装卸窗ロ 2的数量就要在补给舰上另外增设空运输船39悬挂装置。ー个装卸窗ロ 2有两套起重机,两套起重机中的一套是船用起重机,用于吊起和固定运输船39 ;另一套是箱用起重机,用于装卸集装箱35。起重机的长擘3是在补给舰和航空母舰舰体I的侧部沿左右方向水平安置,长擘3为长方形匡架,长擘3的长度是从舰的装卸窗ロ 2内一直到舰体I外能达到勾起运输船39的位置,长擘3的外端部是用支架或绳索30固定在舰体I上的。在长擘3匡架上面的船用起重机的小车15能向前、后、左、右水平方向行走用于控制吊钩14去准确勾住运输船39上的挂圈31,两根平行的长槽10与两根平行角板20组成长方形方架,小车15下部的行走架17能在方架上部两边的长槽10内朝前、后方向行走,方架下部的两根角板20能在长擘3匡架的两匡边上朝左、右方向行走。小车15四个角部各有ー个垂直向下的滑槽板12,在每个滑槽板12 —侧的纵向中央各有一条滑槽11,在每个滑槽11 ー侧有ー块平行的滑板13,每个滑板13上有一条状滑件在滑槽11内滑动,每块滑板13上端由小车15上的钢索16牵引,下端有吊钩14,四块滑板13连同四个吊钩14由钢索16牵拉在同一个水平面同步起升或下降。左右两块滑板13之间可以用横杆连接固定在一起,外侧的前后两块滑板13之间可以在箱用起重机的滑槽板26的外侧用横杆连接固定在一起。见图3,吊钩14与其上方的杆46之间是用万向节41连接的,42是万向节前后方向的轴,姆ー根杆46有一根压簧47支承,一个吊钩14有四根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斜置的拉簧44牵拉以缓冲在勾挂圈31时被向下和在水平方向的硬性碰撞。45是前后方向的拉簧44在吊钩14上的固定孔,50是左右方向的拉簧44在吊钩14上的固定孔,43是拉簧44在滑板13上的固定孔。49是吊钩14与万向节的轴42连接的叉。吊钩14的前侧有显示灯48便于夜晚进行操作。船用起重机的起升和行走的传动和动カ机构在小车15内。箱用起重机与船用起重机共用一个起重机长擘3,箱用起重机在长擘3匡架的匡内和下面,箱用起重机是由全绳牵引小车19和固定式直接吊装式吊具23组成,小车19的起升机构和行走机构都设在装卸窗ロ 2的机器房4内。见图4,在小车19的外侧有垂直向下的两根引导吊具23重力下滑的滑槽板26和滑板27,引导吊具23的四个旋锁22能准确进入集装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航空母舰集装箱式补给装运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在航空母舰和补给舰侧部上均有至少一个装卸窗口(2)、每个装卸窗口(2)有两套起重机、至少有一艘往返航空母舰与补给舰之间的运输船(39)、在航空母舰、补给舰和运输船(39)上有互联的无线网络通讯设备,在运输船(39)的船舱(37)上面的四个角部各有一个挂圈(31);装卸窗口(2)设在航空母舰和补给舰舰体(1)左或和右的侧部;起重机的长擘(3)是以左右方向从装卸窗口(2)内伸向舰体(1)外的,两套起重机共用一根长擘(3);每个装卸窗口(2)的两套起重机中的一套是船用起重机,用于吊起和固定运输船(39),船用起重机吊具上有四个吊钩(14)用于勾住运输船(39)上的四个挂圈(31);另一套是箱用起重机,用于装卸集装箱(35),箱用起重机是通过小车(19)和吊具(23)在船舱(37)与装卸窗口(2)内之间吊起、运送、卸下集装箱(35);起重机操作控制室28、装卸操作控制室内(5)和运输船(39)的驾驶室33内均有无线网络通讯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王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