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诱导固化作用的耐砷细菌原位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41976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9 1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诱导固化作用的耐砷细菌原位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逐次增加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的砷含量,分离出一种耐高浓度砷环境能产生较多尿素分解酶的耐砷细菌;然后将耐砷细菌置于含有尿素酶和CaCl2的营养汤培养基中,富集得到具有钙化作用耐砷细菌菌液;再将富集得到钙化作用耐砷细菌CR5菌液与含砷的污染土壤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使得混合液pH呈现微弱碱环境至pH为8-9,将混合溶液置于湿润环境下培养,钙化作用耐砷细菌通过诱导固化作用将富含砷污染土壤中砷得到固定,使砷污染土壤得到原位修复。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成本低,可广泛用于重金属土壤污染的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属于生物环境污染修复

技术介绍
砷是一种剧毒元素,自从1250年发现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多严重的砷中毒事件。全球至少有5000多万人正面临着地方性砷中毒的威胁,其中,亚洲的砷污染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在孟加拉国、印度和中国。土壤及水环境的砷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受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砷通常是以As3+和As5+的形式出现在土壤中。砷化合物的毒性极强,砷对人的中毒剂量为0.01-0.052克,致死量为0.06-0.2克,已有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砷会增加患皮肤癌及膀胱、肾脏、肝脏和肺部肿瘤的风险。三价砷甚至能造成胎儿畸形和死亡。由于使用砷化合物的企业(如玻璃、颜料、农药等)、采矿业及重金属冶炼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已造成了我国土壤环境的严重砷污染。现已在我国的多个矿区周围的土壤中检测到了高浓度的砷,如我国贵州、郴州、西安和新疆地区均已发现了砷浓度范围高达ll-1217mg Kg—1的大面积土壤。我国于1983年在新疆的奎屯开垦区发现了高砷污染地区,是我国大陆最早发现地方性砷中毒的省区,此地土壤中砷浓度高达7.27-75.38mg Kg'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生活在砷污染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诱导固化作用的耐砷细菌原位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a、选用砷污染严重地区土壤置于带盖的灭菌瓶中,将土壤样品置于营养肉汤锥形瓶中,营养肉汤pH为8?8.5,砷含量为100?mg?L?1,然后将锥形瓶置于转速为130?rpm?min?1?,温度为30℃的条件下培养48?h,得到菌液;b、将培养得到的菌液分别依次接入砷含量为100?mg?L?1、250?mg?L?1和500mg?L?1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按常规方法分离得到耐砷细菌,该耐砷细菌在基因库的代码为CR5,编号为HQ331532;c、然后将耐砷细菌CR5置于质量含量为2%的尿素酶、20??60?mM?L?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响亮宋文娟张道勇高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