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粗粒土构筑的铁路路基的地基系数K30试验方法,包括的步骤有:场地测试面平整、地基系数测试仪安置、加载试验中的预加载和逐级加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载试验中的逐级加载的具体作法是:以每级荷载的增量为0.04MPa逐级加载,第一级荷载施加完成后的荷载保持时间为2分钟,从第二级荷载开始,每级荷载加载完成后的荷载保持时间的分钟数与加载级数相等,且在每级加载的荷载保持时间满足要求时记录该级加载的下沉量,直至达到地基系数K30试验的试验终止条件时,结束试验。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实施,所需试验时间短,试验效率高,且其试验误差小,能够保证路基压实质量的正确判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土工试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铁路路基压实质量检测的地基系数K3tl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合理高效地进行路基压实质量检测对保证路基填筑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1985年修建大同-秦皇岛重载铁路中开始引入地基系数K3tl试验方法,并在随后的铁路工程路基填筑压实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K3tl指标已经成为铁路路基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并已正式列入《铁路路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ΤΒ10414-2003)、《铁路路基设计规范》(ΤΒ10001-2005)和《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ΤΒ10621-2009)。我国在该试验方法引进之初,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试验规程,铁基函 164号文件中首次对“ΚΜ承载板试验装置的使用及保养”进行了规定和说明,随后该规定一直沿用近16年。为了统一该试验方法在多年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在参照日本《公路的平板载荷试验方法》(JISA1215-1995年修订版)的基础上制定了地基系数K3tl试验方法,并首次正式纳入《铁路土工试验规程》(ΤΒ10102-2004),经修订后在《铁路土工试验规程》(ΤΒ10102-2010)中继续收录。《铁路土工试验规程》(ΤΒ10102-2010)规定的地基系数K3tl试验方法,其作法是:测试场地面平整、安置地基系数测试仪后,对测试面上直径为30cm的承载板预加0.04MPa的荷载,30s后卸除荷载,将此时测表读数的下沉量作为后续第一级加载试验的起始读数。然后以0.04MPa为荷载进行第一级加载试验,再以0.04MPa为荷载增量进行逐级加载试验,每级加载时,观测荷载施加完成后承载板每间隔I分钟的下沉增量,当I分钟的下沉增量不大于该级荷载的下沉量的I %时,完成该级加载试验,记录该级荷载的下沉量并作为下一级加载试验的初始读数,然后进行下一级加载试验。当下沉总量达到1.25mm且加载级数不少于5级时,终止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荷载强度与相应下沉总量的关系曲线,进而确定出下沉量为1.25mm所对应的荷载强度Qs,由公式K3tl= σ s/s计算得到K3tl值,其中s =1.25 X 10 , σ s的单位为MPa,地基系数K3tl值的单位为MPa/m。地基系数K3tl能够较好反映路基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也即能够较好反映路基的压实质量。现行《铁路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10)规范在逐级加载试验过程中以Imin内的下沉增量不大于该级荷载下沉量的1%作为施加下一级荷载的控制标准(即1%变形稳定控制标准),其目的在于使得每级荷载作用下的下沉量尽量接近于最终的沉降量,即在该级荷载作用下99%的变形已经完成后再施加下一级荷载,这种相对严格的变形稳定控制标准对于真实准确反映土体结构抵抗变形能力,从理论上讲是合理的,但作为需在筑路现场进行的路基压实质量检测的试验方法,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1)需在每级荷载施加完成后每间隔Imin记录下沉增量,并计算下沉增量与该级加载试验下称量的百分比是否满足了 I %变形稳定控制标准,使得试验过程操作复杂;2)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对基床表层K3tl值不小于190MPa/m和基床底层的K3tl值不小于150MPa/m(碎石类及粗碌类)或130MPa/m(砂类土及细碌土)的要求,以及试验下沉量为1.25mm的限制和每级荷载0.04MPa的荷载增量,换算得到每级荷载作用下的平均下沉量约为0.2 0.3mm ;对于用级配碎石添加3% 5%水泥填筑的过渡段基床结构,现场检测的K3tl值甚至高达300 400MPa/m,每级荷载作用下的平均沉降变形在0.1 0.15mm之间。两种情况下对应的1%的变形增量约为0.0Olmm 0.003mm,超过了百分表0.0lmm的测试精度,若使用千分表理论上能够达到该测试精度要求,但由于千分表的使用环境苛刻,不适用于现场施工环境使用,因而极难判定是否满足了 I %变形稳定控制要求,导致现场很难严格执行该条要求。3)实验室条件下,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要求进行的K3tl试验表明:当K3tl值分别为214MPa/m和380MPa/m时,仅每级荷载作用下达到I %变形稳定标准的荷载保持时间总和就分别为53.2min和130min,所需的试验时间较长,试验效率低,施工中,需等待检测试验完成且检测指标合格后方能进行后续的路基填筑,停工等待时间长,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粗粒土构筑的铁路路基的地基系数K3tl试验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实施,所需试验时间短,试验效率高,且其试验误差小,能够保证路基压实质量的正确判定。本专利技术实现其专利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粗粒土构筑的铁路路基的地基系数K3tl试验方法,包括的步骤有:场地测试面平整、地基系数测试仪安置、加载试验中的预加载和逐级加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载试验中的逐级加载的具体作法是:以每级荷载的增量为0.04MPa逐级加载,第一级荷载施加完成后的荷载保持时间为2分钟,从第二级荷载开始,每级荷载加载完成后的荷载保持时间的分钟数与加载级数相等,且在每级加载的荷载保持时间满足要求时记录该级加载的下沉量,直至达到地基系数K3tl试验的试验终止条件时,结束试验。本专利技术的粗粒土是指《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中界定的除砂类土以外的粗粒土,且其相关指标满足“A组、B组填料”要求的路基填料以及符合《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中的“级配碎石”要求的路基填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逐级加载试验时,无需在每一级加载完成后每隔I分钟记录下沉增量,并计算是否满足了 I %变形稳定控制要求,仅需在每级加载试验时观察荷载施加完成后的荷载保持时间是否满足要求,并在满足要求时记录该级荷载的沉降量即可。大大减小试验中的记录与计算,操作简单,易于实施。二、无需计算每分钟是否满足了 I %变形稳定控制要求,从而对沉降测试表的精度不要求达到0.001_,使用普通百分表即可满足试验要求,适于施工现场使用。三、所需试验时间短,试验效率高。实际的试验验证证明,本专利技术所需荷载保持总时间仅为现有规范的50%左右。减小了施工中的停工等待时间,加快了工程进度。四、实际的试验验证证明,本专利技术的试验方法得到的K3tl值相对现有规范方法得到的K3tl值偏大约5%左右,该系统误差低于现有规范方法在施工现场的随机误差。因此,本专利技术方法能够保证路基压实质量的正确判定。并且本专利技术方法还可通过与现有方法进行系列成对试验,分析得出相应的校正系数或校正曲线,以消除该系统误差,进而进一步保证路基压实质量的正确判断。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与现有规范方法对粗粒土构筑的路基模型一(压实系数0.95)进行试验得到的荷载强度-下沉量曲线。图2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与现有规范方法对粗粒土构筑的路基模型一(压实系数0.95)进行试验时,荷载保持时间与加载试验级数的关系曲线。图3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与现有规范方法对粗粒土构筑的路基模型二(压实系数1.0)进行试验得到的荷载强度-下沉量曲线。图4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与现有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粗粒土构筑的铁路路基的地基系数K30试验方法,包括的步骤有:场地测试面平整、地基系数测试仪安置、加载试验中的预加载和逐级加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载试验中的逐级加载的具体作法是:以每级荷载的增量为0.04MPa逐级加载,第一级荷载施加完成后的荷载保持时间为2分钟,从第二级荷载开始,每级荷载加载完成后的荷载保持时间的分钟数与加载级数相等,且在每级加载的荷载保持时间满足要求时记录该级加载的下沉量,直至达到地基系数K30试验的试验终止条件时,结束试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强,刘钢,张良,孟伟超,侯振斌,吕文强,陈虎,陈坚,熊勇,孔德惠,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