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的减震装置及家用电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31854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5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的减震装置及家用电器,其中,减震装置包括:设置在电机的第一侧的第一减震垫,第一减震垫上开设有避让电机的电机轴的第一轴向通孔,在第一轴向通孔的周向外侧设置有第一孔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可以阻隔电机产生的振动向外扩散,起到了良好减震作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的减震装置及家用电器
技术介绍
家用电器的电机工作时振动非常大,以除湿机为例,在现有技术中,除湿机水泵的减震脚垫在隔离水泵电机振动的振动时基本上没有效果,导致除湿机水泵工作时整机会产生持续的并且十分难听的噪声,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机减震装置及家用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减震装置的减震效果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的减震装置,包括:设置在电机的第一侧的第一减震垫,第一减震垫上开设有避让电机的电机轴的第一轴向通孔,在第一轴向通孔的周向外侧设置有第一孔组。进一步地,第一孔组包括沿第一轴向通孔的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减震孔,第一减震孔为腰形孔,各腰形孔沿圆周方向延伸。进一步地,第一减震孔为通孔。进一步地,第一减震孔为开设在第一减震垫的两个相对表面上的盲孔,每个盲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减震垫的厚度的1/4。进一步地,第一孔组的周向外侧设置有两组相对设置的第二孔组,其中一个第二孔组设置在第一减震垫的第一端,另一个第二孔组设置在第一减震垫的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进一步地,第二孔组包括两个第二减震孔和一个第三减震孔,第三减震孔设置在两个第二减震孔之间。进一步地,第二减震孔的孔壁由第一、第二和第三曲面围成,第一曲面的凹面朝向第一轴向通孔,第二曲面的凹面朝向与其相邻的第三减震孔,第三曲面的凹面朝向第一和第二曲面,第一、第二和第三曲面之间圆滑过渡。进一步地,第三减震孔为圆孔,第三减震孔为设置在第一减震垫的两个相对表面上的盲孔,两个第三减震孔的深度在第一减震垫的厚度的3/10至6/10的范围内。进一步地,第二减震孔为通孔或为开设在第一减震垫的两个相对表面上的盲孔。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减震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电机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第二减震垫,第二减震垫上开设有避让电机轴的第二轴向通孔,第二轴向通孔的周向外侧设置有第三孔组,第二减震垫靠近电机的第一表面上还设有与电机配合的连接凸部,连接凸部具有与第二轴向通孔连通的第三轴向通孔。进一步地,第三孔组包括沿第二轴向通孔的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四减震孔,第四减震孔为腰形孔,各第四减震孔沿圆周方向延伸。进一步地,第四减震孔为开设在第二减震垫的第二表面上的盲孔,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第四减震孔的深度在第二减震垫的厚度的7/10至9/10的范围内。进一步地,第三孔组的周向外侧设置有两组相对设置的第四孔组,其中一个第四孔组设置在第二减震垫的第一端,另一个第四孔组设置在第二减震垫的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进一步地,第四孔组包括两个第五减震孔和一个第六减震孔,第六减震孔设置在两个第五减震孔之间。进一步地,第五减震孔的孔壁由第四、第五和第六曲面围成,第四曲面的凹面朝向第二轴向通孔,第五曲面的凹面朝向与其相邻的第六减震孔,第六曲面的凹面朝向第四和第五曲面,第四、第五和第六曲面之间圆滑过渡。进一步地,第六减震孔为圆孔。进一步地,第五减震孔或第六减震孔为通孔或为开设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上的相对设置的盲孔。进一步地,第一减震垫和第二减震垫的两端端面上均设有安装孔。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包括壳体、电机和减震装置,减震装置为上述的减震装置,电机通过减震装置悬浮地安装在壳体内。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包括壳体、电机和减震装置,减震装置为上述的减震装置,壳体内设置用于固定减震装置并与安装孔配合的连接凸起,电机通过减震装置悬浮地安装在壳体内。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减震垫设置在电机的第一侧,在电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传递到第一减震垫上,第一减震垫通过自身重复地弯曲变形吸收电机的轴向振动,并通过第一孔组的不断变形消耗和吸收电机的径向振动,阻隔电机产生的振动向外扩散,起到减震作用,从而减低了由电机振动而产生的噪声。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机的减震装置的实施例的第一减震垫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第一减震垫的主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的第一减震垫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的减震装置的第二减震垫的立体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第二减震垫的主视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的第二减震垫的侧视剖视示意图;以及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家用电器的实施例的电机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结合参见图1至图3,从图中可知,本实施例的电机的减震装置包括设置在电机100的第一侧的第一减震垫10,第一减震垫10上开设有避让电机100的电机轴的第一轴向通孔11,在第一轴向通孔11的周向外侧设置有第一孔组。本实施例的第一减震垫10设置在电机100的第一侧,在电机100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传递到第一减震垫10上,第一减震垫10通过自身重复地弯曲变形吸收电机100的轴向振动,并通过第一孔组的不断变形消耗和吸收电机100的轴向振动,阻隔电机100产生的振动向外扩散,起到减震作用,从而减低了由电机100振动而产生的噪声。第一减震垫10上的第一孔组包括多个第一减震孔31,并且多个第一减震孔31沿第一轴向通孔11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一减震孔31可以为开设在第一减震垫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上的盲孔,相对表对设置的表面上的盲孔也相对设置,并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盲孔的总深度至少为第一减震垫10的厚度的一半,当两个盲孔连通时,第一减震孔31形成通孔,可使第一减震孔31的效果达到最佳。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减震孔31为沿圆周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一减震孔31的最佳数量为2个至6个,为提高减震效果,腰形孔的设置以相邻的两个腰形孔的相邻边间的夹角度数为10°至35°为佳,并且腰形孔的两弧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减震垫10的厚度的1/4至1/2为宜,以1/3为最佳。在第一孔组的周向外侧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孔组,并且两个第二孔组与第一减震垫10的两端一一对应,即一个第二孔组设置在第一减震垫的第一端,另一个第二孔组设置在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第二孔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减震孔32和一个设置两个第二减震孔32之间的第三减震孔33,第二减震孔32与第三减震孔33分别为设置在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上的盲孔,两个第二孔组沿第一轴向通孔11对称设置。第二减震孔32由三个曲面依次相连围成,其中,第一曲面的凹面朝向第一轴向通孔11,第二曲面的凹面朝向第三减震孔33,第三曲面的凹面朝向另外两个曲面,并且三个曲面之间的连接采用圆滑过度的方式。第二减震孔32为相对设置的盲孔,并且第二减震孔32的深度至少占第一减震件的厚度的70%以上,并且第二减震孔32成为通孔的时候减震效果最佳。第三减震孔33优选地的为圆孔,第三减震孔33的设置形式为开设在第一减震垫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上的盲孔,并且两个盲孔的总深度占整个第一减震垫的厚度的3/10至6/10为佳。为方便第一减震垫10在使用时的安装,使其与设置在壳体上的连接凸起进行配合,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机(100)的第一侧的第一减震垫(10),所述第一减震垫(10)上开设有避让电机(100)的电机轴的第一轴向通孔(11),在所述第一轴向通孔(11)的周向外侧设置有第一孔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机(100)的第一侧的第一减震垫(10),所述第一减震垫(10)上开设有避让电机(100)的电机轴的第一轴向通孔(11),在所述第一轴向通孔(11)的周向外侧设置有第一孔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组包括沿所述第一轴向通孔(11)的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减震孔(31),所述第一减震孔(31)为腰形孔,各所述腰形孔沿圆周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孔(31)为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孔(31)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减震垫(10)的两个相对表面上的盲孔,每个所述盲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减震垫(10)的厚度的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组的周向外侧设置有两组相对设置的第二孔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孔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震垫(10)的第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二孔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震垫(10)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组包括两个第二减震孔(32 )和一个第三减震孔(33 ),所述第三减震孔(33 )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减震孔(32 )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孔(32)的孔壁由第一、第二和第三曲面围成,所述第一曲面的凹面朝向所述第一轴向通孔(11),所述第二曲面的凹面朝向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三减震孔(33),所述第三曲面的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和第二曲面,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曲面之间圆滑过渡。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震孔(33)为圆孔,所述第三减震孔(33)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震垫(10)的两个相对表面上的盲孔,两个所述第三减震孔(33)的深度在所述第一减震`垫(10)的厚度的3/10至6/10的范围内。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孔(32)为通孔或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减震垫(10)的两个相对表面上的盲孔。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机(100)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第二减震垫(20),所述第二减震垫(20)上开设有避让所述电机轴的第二轴向通孔(21),所述第二轴向通孔(21)的周向外侧设置有第三孔组,所述第二减震垫(20)靠近所述电机(100)的第一表面上还设有与所述电机(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