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中的一种施肥、播种机的部件改良装置,一种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包括向后横跨施肥播种一体机上方的管路(7),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侧,向后伸出一悬臂(8),在悬臂(8)端部垂直设置转轴(9),在转轴(9)上配置可绕转轴(9)旋转的多枚叶片(10);所述叶片(10)的垂直高度为管路(7)出口开口高度的1—1.8倍;所述叶片(10)的水平宽度为管路(7)出口开口宽度的1—1.5倍;所述转轴(9)位于管路(7)出口外的距离为所述叶片(10)宽度的1—1.5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需要另外增加额外动力,叶片在管路送出秸秆的风力作用下高速旋转,将粉碎后的秸秆打散后抛洒,非常均匀地覆盖在播种后的田垅上,为花生、大豆等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中的一种施肥播种机的部件改良装置,特别是涉及在残留前茬秸杆农田中施肥播种作物时,对碎秸、清秸、施肥、播种、覆秸多功能机组管路部件的一种改良装置。
技术介绍
提高复种指数是解决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收获后,下茬还会种植一季夏花生、大豆或者玉米等作物。但农田残留的大量小麦秸杆严重影响了夏花生、大豆或者玉米等下茬作物的播种,农民往往会偷偷焚烧秸杆,之后再进行播种,但焚烧秸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政府已明令禁止。小麦收获后田间存在的大量秸杆,极易造成传统免耕播种机种铲和肥铲的挂草、壅堵,整机无法正常工作,即使能够播种,也容易造成架种、断苗等后果。另外,冬小麦收获后的下茬花生、大豆或者玉米等作物,要求越早播种越好,如果采用人工清理秸杆,费时费力,可能就会致使花生、大豆或者玉米播种不及时,影响产量;采用秸杆粉碎后深翻,再旋耕后播种的技术措施,虽然能解决麦茬地播种问题,不同机具需要下地三至四次,费时费工。针对以上问题,本领域提出了专利《一种碎秸、清秸、施肥、播种、覆秸多功能机组》申请号201210397462.2的改良结构,该方案:包括拖拉机牵引的施肥播种一体机,在拖拉机和施肥播种一体机之间,连接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为动力的秸杆粉碎清秸机。所述的秸杆粉碎清秸机为横向宽幅箱体式,在箱体内与拖拉机前进方向相垂直,设置水平旋转刀轴,在刀轴上径向配置多根碎秸刀,多根碎秸刀以螺旋线方式排布在刀轴上,碎稻刀的旋转方向与拖拉机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在碎稻刀的后方是一横置搅龙,横置搅龙的输出端配置风机,经管路向后送至施肥播种一体机上方,管路的出口端配置具有可调式秸杆导流板的秸杆抛送口,所述秸杆抛送口抛洒出的秸杆范围在宽度上与所述施肥播种一体机的宽度相当。此方案克服人工清理秸杆化费劳力,耽误时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免耕的播种机结构,具有一定的优点和创造性。而且,此方案还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两个缺陷和不足,第一,作为粉碎秸杆时的工作部件碎秸刀受力状况简单,主要由刀轴旋转带动的甩动运动,仅在根部受一个方向的力,因此易于解决,试用中不再出现故障,避免更换、修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第二,施肥播种后可直接被覆盖前方粉碎清秸机粉碎的秸杆,覆盖效果良好,不存在空覆盖和无覆盖的情况,提高了碎秸、清秸、施肥、播种、覆秸作业水平。但是,上述技术方案还存在一些不足,一般秸杆粉碎机的管路输出口为矩形出口,将粉碎后的秸杆集中送入一个容器口,而所述多功能机组粉碎后的秸杆是需要抛送覆盖在施肥播种一体机相应的幅宽,因此现有技术的管路出口结构是不合适的,尽管所述多功能机组的所述秸杆抛送口采用了呈横向喇叭状,喇叭口内设置多片呈放射状配置的导流夹板结构,抛送效果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均匀的问题,粉碎后的秸杆,如若在田间无法抛洒均匀,如成堆覆盖在播种行上,则出苗后的花生、大豆等作物容易出现“高脚苗”,即所谓的“高脚苗”,出现茎长、节疏、叶薄、色淡绿、组织柔嫩、根系少而浅,遇风或遭雨易倒伏,生长发育不正常现象,影响将来花生、大豆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现有技术的碎秸、清秸、施月巴、播种、覆秸多功能机组无论在管路口部是否采用了加装喇叭状导流夹板结构,仍存在抛洒不均匀现象,从管路口出来粉碎的秸杆在一条垅的始末几乎始终排布在固定的若干直线上,一旦成堆覆盖在播种行上由始至终不会改变,此情况是随机的,使用统计此现象出现的概率比较大,此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则会产生不良后果,会影响碎秸、清秸、施肥、播种、覆秸多功能机组的推广应用,本领域迫切需要予以重视,且希望有进一步的改进改良举措。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克服碎秸、清秸、施肥、播种、覆秸多功能机组抛洒出的粉碎秸杆不均匀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机组能够均匀抛洒粉碎秸杆的改良结构。本技术的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包括向后横跨施肥播种一体机上方的管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路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侧,向后伸出一悬臂,在悬臂端部垂直设置转轴,在转轴上配置可绕转轴旋转的多枚叶片;所述叶片的垂直高度为管路出口开口高度的I一1.8倍;所述叶片的水平宽度为管路出口开口宽度的I一1.5倍;所述转轴位于管路出口外的距离为所述叶片宽度的I一1.5倍。采用本技术方案,配置在所述管路出口偏向左或右一侧的叶片,由管路中吹出的风提供动力,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传动和部件,叶片在风力的作用下高速旋转,将从管路中同时送出粉碎后的秸杆打散进行抛洒,使得粉碎后的秸杆能够均匀地覆盖在由碎秸、清秸、施月巴、播种、覆秸多功能机组播种后的田垅上,确保出苗后的花生、大豆等作物不可能出现“高脚苗”,为花生、大ii等作物的优质闻广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经设计和试验,本技术方案不仅在结构,而且旋转叶片的尺寸、位置也很重要,否则难以实现和发挥本技术的功效。进一步,所述叶片为3 —5枚。再进一步,所述叶片为4枚。 进一步,所述叶片为矩形。进一步,所述叶片为半圆形,所述叶片的垂直高度为半圆形的直径,所述叶片的宽度为半圆形的半径。进一步,所述叶片为半椭圆形,所述叶片的垂直高度为半椭圆形的垂直直径,所述叶片的宽度为半椭圆形的水平半径。进一步,所述转轴的位置在水平方向可调整,调整范围为所述管路出口开口的侧壁至向中心1/3开口宽度。再进一步,所述转轴的位置由所述悬臂水平旋转作调整。再进一步,所述转轴的位置由所述悬臂水平移动作调整。进一步,在所述管路的出口上下壁各伸出一悬臂,在两悬臂端部垂直连接转轴,形成框架结构。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弊端,不需要另外增加额外的动力,叶片在管路送出秸杆的风力作用下高速旋转,将从管路中同时送出粉碎后的秸杆进行打散后抛洒,使得粉碎后的秸杆能够充分松散,非常均匀地覆盖在播种后的田垅上,为花生、大豆等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克服了申请号201210397462.2 一种碎秸、清秸、施肥、播种、覆秸多功能机组的不足,杜绝了管路口出来粉碎的秸杆抛洒不均匀的任何发生几率,再不必担心“高脚苗”现象的发生,使得该机组可以迅速得以推广,充分发挥该机组的优越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碎秸、清秸、施肥、播种、覆秸多功能机组的整体结构配置图;图2为装配在图1所述多功能机组管路出口处本技术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一实施例,水平观察的结构主视图;图3为图2的立体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图5为图2的左视图;图6是本技术悬臂部件水平移动作调整的实施方式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悬臂部件水平旋转作调整的实施方式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叶片部件为半椭圆形实施方式的水平观察视图;图9就转轴上下两端由两根悬臂固定连接在管路上的结构视图。图中:1是拖拉机,2是秸杆粉碎清秸机,2a是管路,3是施肥播种一体机,4是悬臂,5是转轴,6是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一种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包括向后横跨施肥播种一体机上方的管路7,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侧,向后伸出一悬臂8,在悬臂8端部垂直设置转轴9,在转轴9上配置可绕转轴9旋转的多枚叶片10 ;所述叶片10的垂直高度为管路7出口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包括向后横跨施肥播种一体机上方的管路(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侧,向后伸出一悬臂(8),在悬臂(8)端部垂直设置转轴(9),在转轴(9)上配置可绕转轴(9)旋转的多枚叶片(10);所述叶片(10)的垂直高度为管路(7)出口开口高度的1—1.8倍;所述叶片(10)的水平宽度为管路(7)出口开口宽度的1—1.5倍;所述转轴(9)位于管路(7)出口外的距离为所述叶片(10)宽度的1—1.5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包括向后横跨施肥播种一体机上方的管路(7),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侧,向后伸出一悬臂(8),在悬臂(8)端部垂直设置转轴(9),在转轴(9)上配置可绕转轴(9)旋转的多枚叶片(10); 所述叶片(10)的垂直高度为管路(7)出口开口高度的I 一 1.8倍; 所述叶片(10)的水平宽度为管路(7)出口开口宽度的I一1.5倍; 所述转轴(9)位于管路(7)出口外的距离为所述叶片(10)宽度的I一1.5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10)为 3— 5 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10)为4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10)为矩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碎秸施肥播种覆秸机的吐秸口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10)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超,陈有庆,吴峰,曹明珠,刘敏基,王海鸥,张延化,王伯凯,
申请(专利权)人: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