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噻虫嗪、噻氟菌胺和/或苯醚菌酯的杀虫防病悬浮种衣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25107 阅读:4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4 1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种含噻虫嗪、噻氟菌胺和/或苯醚菌酯的杀虫防病悬浮种衣剂,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噻虫嗪0.5%~30.0%、噻氟菌胺和/或苯醚菌酯0.5%~30.0%、成膜剂0.5%~10.0%、润湿剂0.5%~3.0%、分散剂0.5%~5.0%、防冻剂1.0%~5.0%、防腐剂0.01%~1%、消泡剂0.1%~1.0%、增稠剂0.1%~2%、警戒色0.1%~10.0%、其余量为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种衣剂适用于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和小麦,用途广泛、使用安全、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杀虫防病悬浮种衣剂,尤其涉及一种适合于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和小麦用的种衣剂。
技术介绍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种子药剂处理是防治地下害虫及农作物土传、种传病害经济简便的方法之一。种子包衣技术是在传统的浸种或拌种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很普遍的种子处理新技术。悬浮种衣剂是种衣剂的一种,是由农药原药、成膜剂、湿润剂、分散剂、增稠剂、警戒色、填料和水经湿法粉碎而制成的一种可流动的稳定的均匀悬浮剂。由于其使用方便、安全、在众多种类的种衣剂中倍受青睐。种衣剂在土壤中吸水膨胀而不被溶解,允许种子正常发芽所需的水分和空气通过,所含的农药和种肥等物质缓慢释放。种衣剂处理技术具有药力持效期长、一药多效、保水抗旱、促进生长、改进品质、提高种子发芽率等优点,是一项把防病、治虫、消毒、促进生长融为一体的种子处理技术。各种作物苗期病虫害(如水稻恶苗病、小麦根腐病、玉米茎基腐病、花生根腐病、棉花立枯病和大豆根腐病等,地下害虫、蚜虫、蓟马、叶蝉等农业昆虫)一直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问题,经常造成缺苗断垄和大量死苗,对作物产量影响很大。种子处理是防治苗期病虫害重要手段,省时省工,与其它施药技术相比污染相对小。喔虫嚷(Thiamethoxam),化学名称:3_(2_氣-1, 3_喔唑_5_基甲基)_5_甲基-1,3,5-恶二嗪-4-基叉(硝基) 胺,噻虫嗪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其施药后迅速被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效。噻氟菌胺(Thifluzamide),也称噻呋酰胺,化学名称:2’,6’ - 二溴_2_甲基-4’ -三氟甲氧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长持效性。噻氟菌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也均有很好的防效,噻氟菌胺可用于茎叶处理,还可以用于拌种处理。苯醚菌酯(化学名称:(E) -2- (2- ((2,5- 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_3_甲氧基丙烯酸甲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b和Cl之间的电子传递而阻止细胞ATP的合成,从而抑制病菌呼吸作用,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对几乎所有的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现有技术中未见以以噻虫嗪、噻氟菌胺和苯醚菌酯为有效成分的杀虫、杀菌种衣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虫防病悬浮种衣剂,尤其适合用于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和小麦。为达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杀虫防病悬浮种衣剂,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噻虫嗪0.5% 30.0%、噻氟菌胺和/或苯醚菌酯0.5% 30.0%、成膜剂0.5% 10.0%、润湿剂0.5% 3.0%、分散剂0.5% 5.0%、防冻剂L 0% 5.0%、防腐剂0.01% 1%、消泡剂0.1% L 0%、增稠剂0.1% 2%、警戒色0.1% 10.0%、其余量为水;所述成膜剂选自阿拉伯胶、黄原胶、果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乙基纤维素、均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盐和脂肪醇硫酸盐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松香嵌段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磺酸盐和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尿素和无机盐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 所述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苯甲醛、苯甲酸钾、山梨酸、水杨酸钠、2-羟基联苯、对羟基苯甲醛和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消泡剂;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乙基纤维素、硅酸镁铝和膨润土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警戒色选自酸性大红、分散大红、碱性玫瑰精、耐晒亮红和耐晒艳红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作为优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杀虫防病悬浮种衣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噻虫嗪1.0% 15.0%、噻氟菌胺和/或苯醚菌酯2% 15.0%、成膜剂1.5% 3.0%、润湿剂1.0% 2.0%、分散剂2.0% 5.0%、防冻剂3.0% 5.0%、防腐剂0.01% 0.1%、消泡剂0.1% 1.0%、增稠剂0.1% 0.5%、警戒色0.5% 5.0%、其余量为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种衣剂中,噻氟菌胺与苯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优选为1:0.25 3。上述润湿剂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优选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所述烷基萘磺酸盐优选为丁基萘磺酸钠,所述脂肪醇硫酸盐优选为十二烷基硫酸钠。上述分散剂中聚羧酸盐优选为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钠盐。上述防冻剂优选自乙二醇、丙二醇和尿素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上述消泡剂优选为有机硅改性硅氧烷消泡剂。上述增稠剂优选为黄原胶。上述警戒色优选为碱性玫瑰精和/或酸性大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种衣剂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可根据当地防治对象发生情况确定所述悬浮种衣剂适宜的用量,通常施药量是种衣剂与种子的质量配比为1:100 1000。将种子与种衣剂制剂充分混匀或经机械化包衣后晾晒3 5min,即可进行包装,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种衣剂特别适合用于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和小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显著效果和优点:(I)本专利技术选用噻虫嗪、噻氟菌胺和苯醚菌酯作为有效成分,即可防治地下害虫、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也可以防治各种作物的土传、种传病害和苗期病害如立枯病、锈病、根腐病、恶苗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噻虫嗪被施用于土壤或种子上时,噻虫嗪很快被根部或刚萌芽的种苗吸收,并且迁移至于叶和叶部,在木质部输送并向顶传导,这种内吸作用以其有效的发挥保护了植物上部而不仅仅是施药部位,噻虫嗪在植物中的降解相对较慢,因而有着更长的持效期。(2)本专利技术所述 的种衣剂产品成膜性好、包衣均匀、悬浮率高、安全低毒等优点,使用方便、即可以机械拌种,也可人工操作,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可以用于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和小麦等作物的种子处理。。(3)本专利技术种衣剂具有杀虫防病双重功能,还对植物具有调节生理的效能,且幼苗强壮,能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专利技术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专利技术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下列实施例中原料组成按有效成分质量百分比表示。一、种衣剂制备实施例实施例1噻虫嗪5.0%、噻氟菌胺0.5%、苯醚菌酯0.5%、聚乙烯醇(PVA) 1.6%、均聚醋酸乙烯酯0.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 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0%、乙二醇5.0%、I,2-苯并异噻唑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杀虫防病悬浮种衣剂,其特征在于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噻虫嗪0.5%~30.0%、噻氟菌胺和/或苯醚菌酯0.5%~30.0%、成膜剂0.5%~10.0%、润湿剂0.5%~3.0%、分散剂0.5%~5.0%、防冻剂1.0%~5.0%、防腐剂0.01%~1%、消泡剂0.1%~1.0%、增稠剂0.1%~2%、警戒色0.1%~10.0%、其余量为水;所述成膜剂选自阿拉伯胶、黄原胶、果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乙基纤维素、均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盐和脂肪醇硫酸盐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松香嵌段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磺酸盐和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尿素和无机盐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苯甲醛、苯甲酸钾、山梨酸、水杨酸钠、2?羟基联苯、对羟基苯甲醛和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消泡剂;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乙基纤维素、硅酸镁铝和膨润土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所述警戒色选自酸性大红、分散大红、碱性玫瑰精、耐晒亮红和耐晒艳红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伟群陈杰朱卫刚张蕊蕊胡冬松许勇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