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杂草防治领域,公开了一种防治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方法,发明专利技术内容包括使用深翻技术和使用氟噻草胺进行土壤喷雾处理,使用甲基二磺隆茎叶喷雾处理,使用当年即可将节节麦控制到较好水平,连续2年使用基本可完全控制节节麦危害,第三年之后即可用或不用除草剂防治,可有效控制节节麦在小麦田的危害,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和普通除草剂防治杂草相比,具有防治效果好,使用除草剂相对少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杂草防治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治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全国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公顷,约4.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2%~30%,约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0%~27%,小麦总产量约1亿吨,达到粮食总产量的22%(吴明荣等,2013,农药)。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和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小麦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节节麦为麦田恶性杂草,是很多国家和地区检疫对象,节节麦与小麦的遗传背景相近,生长习性与小麦非常接近,能与小麦激烈竞争光、肥、水等资源,造成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且生产上缺乏成熟有效的防除措施。收获后,有节节麦小穗混杂的小麦谷粒,节节麦很难清除,使小麦的质量与品质下降,商品经济价值骤降,严重影响经济贸易。节节麦混杂在小麦谷粒,可随小麦种子远距离传播,目前在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危害正在迅速加重,成为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还是一些病虫害的越冬寄主,给我国的小麦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据报道,2003-2004年河北南部节节麦为害小麦造成损失达10%-25%。本研究课题组根据节节麦的生长特性和大量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申报了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10064204.6。专利201510064204.6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没有施用化学除草剂,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但专利201510064204.6防治节节麦的时间周期长,需要至少三年一个循环;防治效果还需要提高。氟噻草胺,CAS号是142459-58-3,英文名称是Flufenacet,分子式是C14H13F4N3O2S,分子量是363.33。氟噻草胺是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发现、1995年在英国布赖顿植保会议上介绍的除草剂品种。该活性成分与苯噻酰草胺一样同属芳氧乙酰胺类化合物,与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具有类似的杂草防治谱,可以广泛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莎草和一些小粒阔叶杂草。氟噻草胺作用特点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发挥作用,主要用于土壤处理,芽前、芽后早期皆可使用。氟噻草胺可广泛用于许多作物田,如玉米、小麦、大麦、大豆等作物田,于作物苗前或苗后早期施用,可很好的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多花黑麦草、马唐、稗草、狗尾草,和某些小粒阔叶杂草如播娘蒿、荠菜、反枝苋、马齿苋等。我们的试验结果表明,氟噻草胺对麦田难防、恶性杂草节节麦亦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氟噻草胺是阔叶杂草除草剂的优秀配伍,如360g/L的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为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产品,推荐剂量中值为378g/hm2,朱秀等研究证明,:360g/L的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对小麦田伴生性杂草猪殃殃和恶性杂草婆婆纳有很好的防除效果,随着药量增加防效逐渐提高(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0月号农学中旬刊第11卷第29期)。另外,使用除草剂,土壤中残留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药害现象时有发生,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危害食品安全;该除草剂推荐剂量对冬小麦田后茬作物棉花、花生等的生长安全(魏敬怀等,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8月号农学中旬刊第11卷第23期)。甲基二磺隆是由赫斯特公司1996年发现、现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和销售的磺酰脲类除草剂。目前在中国登记的相关制剂有30克/升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世玛)和3.6%二磺·甲磺隆水分散粒剂(阔世玛)两种。甲基二磺隆为支链氨基酸合成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或乙酰羟基酸合成酶(AHAS)]抑制剂。它通过抑制植株所必需的氨基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和植物生长。安全剂吡唑解草酯可增强甲基二磺隆在谷类作物(而不是靶标杂草)中的代谢作用,因此其制剂产品中常加入吡唑解草酯。甲基二磺隆为内吸性除草剂,主要通过植物的茎叶吸收,经韧皮部和木质部传导,少量通过土壤吸收,抑制细胞分裂,导致敏感植物死亡。一般情况下,施药2~4小时后,敏感杂草的吸收量达到高峰,2天后停止生长,4~7天后叶片开始黄化,随后出现枯斑,2~4周后死亡。适用于在软质型和半硬质型冬小麦品种中使用。可防除看麦娘、野燕麦、棒头草、早熟禾、硬草、碱茅、多花黑麦草、毒麦、雀麦、蜡烛草、节节麦、冰草、荠菜、播娘蒿、牛繁缕、自生油菜等。用药量为9~15.7g/hm2。掌握在小麦3~6叶期,禾本科杂草基本出齐、处于3~5叶期时及早施药,一般每亩用30克/升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20~25毫升即可起到理想防效;田间草相以菵草、节节麦、雀麦等抗耐性较强的杂草为主时,用药量可适当增大至每亩25~35毫升。采用喷雾法施药,每亩用水量保证在30公斤以上。甲基二磺隆对施药技术要求较高,该药在小麦田施用不当容易产生药害,应严格按推荐的施用剂量、时期和方法均匀喷施,不可超量、超范围使用,不重喷、漏喷。在遇渍涝、干旱、病害、碱性土壤等可能造成麦苗生活力下降、生长受抑制的不利环境下不能使用,药后不能出现大幅降温天气,否则小麦会出现矮化、褪绿等现象。如果遇阴雨天田间过湿、低洼积水或者麦苗受涝害、冻害、盐碱危害、病虫危害及植株营养不良时亦不能用药,小麦拔节或株高达13厘米后不能使用,否则容易产生药害。施药后4天内有大雨、霜冻容易产生药害。施药时田间不能有积水,施药前后2天内不能大水漫灌,以免出现药害。所以生产上最好在冬前施药,在越冬期和春季小麦返青期施药,药后易遇不良天气,药害风险较大。小麦拔节或株高达13厘米后严禁使用。后茬玉米、水稻、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需在施药100天后播种,间套作上述作物的麦田慎用该药。水清提出,控制甲基二磺隆用量有利于防药害(农业应用科技,2012.2)。李美提出,甲基二磺隆(世玛)每亩施用量大于40毫升或施药过晚会造成小麦黄化药害(农业应用科技,2013.7)。使用甲基二磺隆需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和使用时期,否则会产生药害。我们课题组前期进行的大量筛选试验证明,甲基二磺隆是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唯一一个对节节麦有防控效果的茎叶处理除草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见效快、成本低、效果好的防治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方法。当年即可控制节节麦效果在90%以上,第二年可完全控制节节麦危害,以后可达到基本不用除草剂,持续控制节节麦危害。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治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第一年在小麦播种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第一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小麦播种后出苗前用41%氟噻草胺悬浮剂进行土壤喷雾处理,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300‑400g;节节麦2‑5叶期茎叶使用30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均匀喷雾处理,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9‑15.7g;(2)第二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小麦播种后出苗前用41%氟噻草胺悬浮剂进行土壤喷雾处理,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300‑400g;节节麦2‑5叶期茎叶使用30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均匀喷雾处理,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9‑15.7g;(3)第三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4)以后的年份根据节节麦防治经济阈值选择按照步骤(1)、(2)、(3)防治或不防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小麦播种后出苗前
用41%氟噻草胺悬浮剂进行土壤喷雾处理,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300-400g;节节麦2-5叶
期茎叶使用30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均匀喷雾处理,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9-
15.7g;
(2)第二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小麦播种后出苗前
用41%氟噻草胺悬浮剂进行土壤喷雾处理,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300-400g;节节麦2-5叶
期茎叶使用30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均匀喷雾处理,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9-
15.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美,房锋,高兴祥,李健,刘廷利,张思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