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拉片翻转装置和拉片供给设备。该拉片翻转装置包括入口、出口和通路单元,其中,能够使拉片仅依靠重力作用通过所述通路单元,实现所述拉片的翻转。该拉片供给设备具有:收纳有多个拉片的储藏部;如上所述的拉片翻转装置;以及将所述储藏部中收纳的所述拉片向所述拉片翻转装置移送的移送路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拉片翻转装置和拉片供给设备的通用性高,对于带有不同设计和标识、具有不同形状的拉片均能够适用,同时不会带来成本的提高,维修方便性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拉片翻转装置和具有该拉片翻转装置的拉片供给设备。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拉片供给设备中,多个拉片在移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正反方向和/或前后方向与预定方向不一致的情况。当正反方向与预定方向不一致时,需要将拉片正面和反面翻转,当前后方向与预定方向不一致时,需要将拉片前端和后端翻转,从而实现所有拉片均为预定方向。在日本专利第2945255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拉片供给装置,该拉片供给装置具有用于储藏拉片的碗型容器和与该碗型容器连接的移送路径。通过同时振动该碗型容器和移送路径,能够将拉片从碗型容器向移送路径的排出端进行移送。而且,在上述移送路径上形成使得拉片的正反方向翻转的正反翻转部和使得拉片的前后方向翻转的前后翻转部。上述正反翻转部和前后翻转部根据拉片的正反方向或者前后方向不同,变化到与拉片所具有的特定形状进行接触卡合的状态。根据该变化,实际方向与预定方向不同的拉片被导向用于使得拉片翻转的移送路径。在专利文献I中依靠振动使得拉片10进行移送和翻转,并且拉片10具有特定形状。在专利文献I的图7中示出了所适用的拉片10的构造,其中,该拉片10在正面具有凸部11,在反面形成有凹部13,拉片10的后端部2比前端部I更宽地形成。实际上,顾客需要的拉片存在多样化。因此,需要将符合顾客需求的具有设计、标识的拉片组装到拉头上。为了将拉片组装到拉头上,需要对拉头供给拉片的拉片供给装置。对于拉片供给装置,需要在将拉片供给到拉头以前,将拉片的设计、标识的方向调整到正确方向。拉片的设计、标识因顾客而异,且因顾客的要求而改变。因此,对于拉片供给装置,即使拉片的设计、标识改变,也必须能够移送该拉片,将拉片的设计、标识的方向调整到正确的方向进行移送。专利文献I公开的拉片供给装置所移送的拉片需要具有特定形状,在拉片不具有特定形状的情况下,不能实现使得拉片的正反方向或者前后方向翻转。另外,上述拉片供给装置由于利用移送路径的振动使得拉片的正反方向或者前后方向翻转,因此必须将正反翻转部、前后翻转部直接设置在移送路径上,而不能作为单独的部件使用,因此,通用性差。另夕卜,在将正反翻转部、前后翻转部直接设置在移送路径上时,也使得对于移送路径的加工和调整作业花费功夫。因此,需要一种不依赖于移送路径的振动,拉片不必具有特定形状,即可实现正反方向和/或前后方向的翻转的拉片供给设备。另外,也希望拉片供给设备在装备了拉片翻转装置后,维修方便,整体成本不会提高。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452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基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提供一种拉片翻转装置和具有该拉片翻转装置的拉片供给设备。该拉片翻转装置通用性高,对于带有不同设计和标识、具有不同形状的拉片均能够适用,同时该拉片翻转装置可以单独使用,能够容易地设置到市售的各种拉片供给设备,并且不会引起成本的提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片翻转装置,其包括入口、出口和通路单元,其特征在于,能够使拉片仅依靠重力作用通过所述通路单元,实现所述拉片的翻转。根据该拉片翻转装置,由于拉片能够仅依靠重力作用通过所述通路单元,实现所述拉片的正反方向和/或前后方向的自动翻转,所以,该拉片翻转装置通用性高,对于带有不同设计和标识、具有不同形状的拉片均能够适用。另外,由于该拉片翻转装置不需要用于拉片移送和翻转的驱动源(振动源),因此,其结构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拉片供给设备,其具有:收纳有多个拉片的储藏部;如上所述的拉片翻转装置;以及将所述储藏部中收纳的所述拉片向所述拉片翻转装置移送的移送路径。根据该拉片供给设备,拉片能够从储藏部中被送出到移送路径,然后被移送供给到拉片翻转装置。由于该拉片供给设备具有如上所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拉片翻转装置,因此,拉片在依靠自身重力进行移送的过程中,该拉片能够仅靠重力作用,即可实现正反方向和/或前后方向的翻转。因此,该拉片供给设备同样通用性高,对于带有不同设计和标识、具有不同形状的拉片均能够适用。另外,由于拉片翻转装置可以作为单独部件直接安装到该拉片供给设备中,因此不会带来成本的提高,同时维修方便性良好。附图说明图1是拉片供给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正反翻转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正反翻转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了正反面不翻转的情况。图4是沿图3中的A-A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3中的B-B线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3中的C-C线的剖面图。图7是正反翻转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了正反面进行了翻转的情况。图8是沿图7中的D-D线的剖面图。图9是沿图7中的E-E线的剖面图。图10是沿图7中的F-F线的剖面图。图11是正反翻转部的变形例I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2是沿图11中的G-G线的剖面图。图13是沿图11中的H-H线的剖面图。图14是沿图11中的1-1线的剖面图。图15是正反翻转部的变形例2的第一姿势变更通路的示意图。图16是沿图15中的J-J线的剖面图。图17是沿图15中的K-K线的剖面图。图18是沿图15中的L-L线的剖面图。图19是正反翻转部的变形例3的第二姿势变更通路的剖面示意图。图20是沿图19中的M-M线的剖面图。图21是放大表示前后翻转部的立体图。图22是前后翻转部的沿A通路的剖视立体图。图23是前后翻转部的沿A通路的剖视主视图。图24是前后翻转部的沿B通路的剖视立体图。图25是前后翻转部的沿B通路的剖视主视图。图26表示了第二导向部件朝向右方摆动的状态。图27表示了第二导向部件朝向左方摆动的状态。图28是拉片供给设备的变形例I的部分放大图。图29是拉片供给设备的变形例2的部分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拉片供给设备;2:拉片;2a:拉片正面;2b拉片反面;2c隆起部分;2d:拉片如端;2e:拉片后端;3:储减部;4:移送路径;5:拉片翻转装直;6:摄像部;7:控制部;8:正反翻转部;9:前后翻转部;10:上方部件;11:下方部件;12:第一基部;13第二基部;14:第一突部;15:第二突部;15a:上侧第二突部;15b:下侧第二突部;16:槽部;16a:第一槽部;16b:第二槽部;16c:第三槽部;16s:阶梯部;16ca:上侧第三槽部;16cb:下侧第三槽部;17:底面;17a:第 一底面;17b:第二底面;17c:上侧底面;17d:下侧底面;18:第一左侧面;19:第一右侧面;20:第二左侧面;21:第二右侧面;22:第三左侧面;22a:上侧第三左侧面;22b:下侧第三左侧面;23:第三右侧面;23a:上侧第三右侧面;23b:下侧第三右侧面;24:第四右侧面;25:第一顶面;26:第五左侧面;27:第五右侧面;28:第二顶面;29:第一姿势变更通路;30:第二姿势变更通路;31:第一通路;32:第二通路;33:第一导向部件;34 第一轴;35:A通路;351:A1通路;352:A2通路;36:B通路;37:第一部件;38:第二部件;39:第二导向部件;40:第二轴;41:滑道;42:中间部件;43:排出部件;44:合流通路;45:排出n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拉片翻转装置和拉片供给设备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在图1中定义了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在其他的附图中也同样适用。另外,需要指出,全文中提到的“上游”和“下游”是相对于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片翻转装置,其包括入口、出口和通路单元,其特征在于,能够使拉片仅依靠重力作用通过所述通路单元,实现所述拉片的翻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平,朱新龙,朱珏,黄郭飞,郁峰,忻子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吉田拉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