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矩形管柱拼接外套连接件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包括第一矩形管柱、第二矩形管柱,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连接件和螺栓,所述第一矩形管柱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管壁,第二矩形管柱包括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管壁,连接件置于第一矩形管柱和第二矩形管柱的管壁外侧,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螺栓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穿过第一连接件、第一管壁、第三管壁、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螺栓穿过第一连接件、第五管壁、第七管壁、第三连接件。该矩形管柱外套连接件对拉螺栓连接节点能很好地满足用于住宅建筑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的特点,不需要现场焊接,现场连接时操作方便,且节省了原材料,更加经济可行。同时,该连接节点不会对矩形管柱的外缘尺寸造成改变,使得连接节点更加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预制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施工
,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矩形管柱拼接外套连接件对拉螺栓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矩形管柱的截面为封闭截面,涉及到这一封闭截面类型的钢结构构件的各种连接均比开口截面的钢结构构件连接复杂。对矩形管柱的拼接连接,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柱壁全熔透的坡口对接焊接和外法兰式的现场螺栓连接方式,实际工程中普遍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这些类型的连接方法性能可靠,节点承载力大。但对于预制装配式的钢结构住宅建筑,以上提及的各种方法都并非最优方式。焊接工时较长且要求一定的操作工艺,一般更适合在工厂进行连接而非在工地展开;对于外法兰式连接,则需在工厂给柱端加焊专供连接的构件,对柱的外缘尺寸会造成一定的改变,另外用料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经济可行、不需要现场焊接、施工简单方便且能更好地满足住宅建筑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特点的矩形管柱拼接外套连接件对拉螺栓连接节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矩形管柱拼接外套连接件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包括第一矩形管柱、第二矩形管柱,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连接件和螺栓,所述第一矩形管柱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管壁,第二矩形管柱包括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管壁,连接件置于第一矩形管柱和第二矩形管柱的管壁外侧,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螺栓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穿过第一连接件、第一管壁、第三管壁、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螺栓穿过第一连接件、第五管壁、第七管壁、第三连接件。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螺栓还包括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所述第三螺栓穿过第二连接件、第二管壁、第四管壁、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螺栓穿过第二连接件、第六管壁、第八管壁、第四连接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栓与第三螺栓错位,第二螺栓与第四螺栓错位。优选地,所述螺栓为高强度对拉螺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连接件均为矩形板。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矩形管柱外套连接件对拉螺栓连接节点能很好地满足用于住宅建筑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的特点,不需要现场焊接,现场连接时操作方便,且节省了原材料,更加经济可行。同时,该连接节点不会对矩形管柱的外缘尺寸造成改变,使得连接节点更加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接件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接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见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矩形管柱拼接外套连接件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包括第一矩形管柱1、第二矩形管柱2、连接件3和螺栓4,所述第一矩形管柱I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管壁11、12、13、14,第二矩形管柱2包括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管壁21、22、23、24,连接件3置于第一矩形管柱I和第二矩形管柱2的管壁外侧,所述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3,螺栓4包括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42,所述第一螺栓41穿过第一连接件31、第一管壁11、第三管壁13、第三连接件33,所述第二螺栓42穿过第一连接件31、第五管壁21、第七管壁23、第三连接件3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3还包括第二连接件32和第四连接件34,所述螺栓4还包括第三螺栓43和第四螺栓44,所述第三螺栓43穿过第二连接件32、第二管壁12、第四管壁14、第四连接件34,所述第四螺栓44穿过第二连接件32、第六管壁22、第八管壁24、第四连接件34。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第三连接件33、第四连接件34均为矩形板。所述第一螺栓41与第三螺栓43错位,第二螺栓42与第四螺栓44错位,即第一螺栓41和第三螺栓43上、下相互错开,第二螺栓42和第四螺栓44上、下错开,这样才能保证第一螺栓41和第三螺栓43分别横穿过第一矩形管柱I和连接件3时相互不影响,第二螺栓42和第四螺栓44分别横穿过第二矩形管柱2和连接件3时相互不影响。优选地,所述螺栓4为高强度对拉螺栓,以满足矩形管柱拼接连接节点的性能要求。对拉螺栓也称对拉螺杆,也可称为对穿螺栓,用于墙体模板内、外侧之间的拉结,承受混泥土的侧压力和其他载荷,确保内外侧模板的间距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也是模板及其支撑结构的支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壁11、第二管壁12、第三管壁13、第四管壁14、第五管壁21、第六管壁22、第七管壁23和第八管壁24上均设有螺栓孔,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第三连接件33和第四连接件34上也均设有螺栓孔。第一管壁11、第五管壁21上的螺栓孔分别与第一连接件31上的螺栓孔连接,第二管壁12、第六管壁22上的螺栓孔分别与第二连接件32上的螺栓孔连接,第三管壁13、第七管壁23上的螺栓孔分别与第三连接件33上的螺栓孔连接,第四管壁14、第八管壁24上的螺栓孔分别与第四连接件34上的螺栓孔连接。第一螺栓41依次穿过第一连接件31、第一管壁11、第三管壁13、第三连接件33上的螺栓孔,第三螺栓43依次穿过第二连接件32、第二管壁12、第四管壁14、第四连接件34上的螺栓孔,将第一矩形管柱I和连接件3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螺栓42依次穿过第一连接件31、第五管壁21、第七管壁23、第三连接件33上的螺栓孔,所述第四螺栓44依次穿过第二连接件32、第六管壁22、第八管壁24、第四连接件34上的螺栓孔,将第二矩形管柱2和连接件3紧固连接,即第一矩形管柱I和第二矩形管柱2分别通过与连接件3的紧固连接来实现第一矩形管柱I和第二矩形管柱2的连接。第一矩形管柱I的管壁和第二矩形管柱2的管壁上开设螺栓孔的位置异于矩形管柱和梁连接的节点位置。从图1可知,第一矩形管柱I的第一管壁11、第二管壁12、第三管壁13、第四管壁14上开设螺栓孔的数量均相同,第一管壁11和第三管壁13,第二管壁12和第四管壁14上螺栓孔的位置分别对应相同,但第一管壁11和第二管壁12上螺栓孔的位置不同,即上、下相互错开,便于垂直方向的螺栓穿过。同样地,第二矩形管柱2的第五管壁21、第六管壁22、第七管壁23、第八管壁24上开设螺栓孔的数量均相同,第五管壁21和第七管壁23,第六管壁22和第八管壁24上螺栓孔的位置分别对应相同,但第五管壁21和第六管壁22上螺栓孔的位置不同,即上、下相互错开,便于垂直方向的螺栓穿过。因此,与矩形管柱管壁连接的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第三连接件33、第四连接件34上开设螺栓孔的数量均相同,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3、第二连接件32和第四连接件34上螺栓孔的位置分别对应相同,但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上的螺栓孔位置不同,即上、下相互错开。下面结合一个实施例来说明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第三连接件33、第四连接件34上开设的螺栓孔的具体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一矩形管柱I和第二矩形管柱2的截面尺寸均为200mmX 200mm,管壁厚度均为10mm,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第三连接件33、第四连接件34的截面尺寸均为200mmX 200mm,厚度均为IOmm,长度均为400mm。第一矩形管柱I和第二矩形管柱2的四个管壁上开设的螺栓孔均为2个,一排两列布置,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第三连接件33、第四连接件34上开设的螺栓孔均为4个,两排两列布置。见图3,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矩形管柱拼接外套连接件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包括第一矩形管柱(1)、第二矩形管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连接件(3)和螺栓(4),所述第一矩形管柱(1)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管壁(11、12、13、14),第二矩形管柱(2)包括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管壁(21、22、23、24),连接件(3)置于第一矩形管柱(1)和第二矩形管柱(2)的管壁外侧,所述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3),螺栓(4)包括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42),所述第一螺栓(41)穿过第一连接件(31)、第一管壁(11)、第三管壁(13)、第三连接件(33),所述第二螺栓(42)穿过第一连接件(31)、第五管壁(21)、第七管壁(23)、第三连接件(3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炎彬,李国强,刘玉姝,陆烨,刘康,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