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棒端面倒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9768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管、棒端面倒角装置,包括切削倒角的主机及上、下材的副机两部分。副机的两端分别是上、下料架,中间是两列送料辊,翻料板一端轴固定于下料架内缘、从下面横穿过两列辊道、另一端头处于上料架内缘;主机是由按后、先排列着面向副机装在床身上的装有刀具的旋转主轴、精定位板及工件夹紧装置组成。(*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管、棒端面倒角装置,适于冶金行业用于各种钢管、棒产品端面内,外倒角机械设备。按钢管、棒产品标准规定,其出厂前必需进行端面倒角。目前在钢管生产中使用的倒角装置设备分倒内角、外角两种设备。倒外角的设备是人工手摇进刀,倒角时刀具固定、钢管、棒旋转,这样往往造成被加工的钢管、棒外表面与辊道之间碰撞及滚动摩擦,使其表面划伤、严重影响了表面质量,有时因被加工的管子细长,所以当管子旋转时摆动而难以加工甚至引起管子变形;倒内角的设备是人工手提铣刀对管内进行铣制加工。而且在实践中,还常需人工使用锉刀修整其内外角的。由上述可知,目前所采用的设备及方法倒角不均匀、工作精度差、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对被加工产品原质量有影响。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为保证钢管、棒外表面质量、减轻劳动强度、确保产品标准化出厂,提供一种能高度自动化工作、无损于被加工产品原质量的新型倒角装置。本技术实现方案如下它包括用于固定工件并对其端面切削加工的主机及用于向主机输送工件的付机两大部分。付机是由机架、上料架17、下料架13、两列平行的送料辊道14、15及翻料板16组成,两列送料辊道14、15装于上、下料架17与13之间,靠近上料架17的那列送料辊道15首端延伸段上装有工件初定位板6,翻料板16的一端通过轴24固定于下料架13的内缘机架上,横穿过两列送料辊道14、15,另一端头处于上端架17内缘,其上沿有三个凸起恰分别对应两列送料辊道15、14上工件及上料架17内边缘上的工件。前端面固定着刀具旋转主轴5、工件精定位板8及摇杆滑块工件夹紧装置9按序后、前排列着面向付机组装在主机床身上,旋转主轴5、工件夹紧装置9与付机上靠近下料架13的那列送料辊道14处于同一条轴线上,工件精定位板8及可驱动其沿横向位移至主轴5前端头与夹紧装置9之间狄油缸7装于上述轴线的一侧。本技术的各机械部件都由其油、汽缸驱动,根据需要,设计不同时间继电器控制它们相互协调以完成上料,对被加工件进行端头初定位、再进行精定位、夹紧固定件、主轴带着刀具向工件端头推进并旋转进行切削倒角、下料这一系列顺着动作。对于出厂的钢管产品有时需要内、外都倒角,也有时只需倒一面角。过去对内、外角都要倒的钢管需进行两次加工,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本技术工作效率,可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将安装在主机上旋转主轴端面上的刀具设计成由两把刀头刃口对接呈V字型结构。这样,当需要对钢管端面内,外都倒角时,可调整主轴位置使加工钢管管壁恰进入刀的“V”字中间,于是主轴带动旋转的刀具一次性即可同时完成内、外倒角任务;若需对钢管端面只倒内或外角时,适当调整主轴上刀具位置使进入“V”字口中的钢管偏离些距离,让无需倒角的那一表面避开与刀的刃口相接即可。对棒材倒外角原理亦如此。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证整机每次动作只从上翻下一根钢管、棒,在上述两种方案基础上,本技术可在付机上的上料架内缘机架上安装上可绕轴转动与上料架间呈一钝角的挡板。由于被加工的工件直径不等,因此要保证一次一根,只能通过调整挡板与上料架之间的夹角来实现了。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噪音低、体积小,半自动化程度高,只需按一次按钮便可将同批量钢管、棒完成端面倒角,提高倒角效率,平均每小时可倒角加工365根管、棒,保证了出厂产品的标准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机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主机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付机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付机主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自动定心夹紧装置剖视图。下面结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一叙述图1~5中所指示的各主要部件为油箱1、主轴中心高度调节把手2、主轴中心高度固定把手3、主轴驱动油缸4、主轴5、初定位板6、精定位板驱动油缸7、精定位板8、摇杆滑块工件夹紧装置9、挡板10及其连接转轴28、固定挡板螺母11及12、下料架13、送料辊道14及15、翻料板16及其连接转轴24、上料架17、翻料板驱动气缸18、送料辊驱动电机19、工件20、工件夹紧装置驱动油缸21、主轴连杆触块22、行程开关23。本例可适用于2.5~10mm直径φ12~120mm皮厚1~10mm的钢管端面倒角亦可对棒材进行端面倒角。在工作时,首先要根据被加工件20直径大小,旋转主机上把手2调整主轴5中心高度,调整好后由把手3锁紧;再调整付机上螺母12使挡板10绕转轴28上下摆动、以达到每次从上料架17上只能翻下一根工件的角度后,由螺母11将调好的位置锁紧。此时,只要将同批被加工件都堆放到付机的上料架17上后就可开机。开机后,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油缸7带动定位8推进至主轴5与滑块夹紧装置9之间,气缸18的活塞杆通过连接轴29推动翻料板16绕转轴24上翻,其凸起恰将一根工件20翻到送料辊道15上,同时也将辊道15上原来的工件翻到辊道14上,辊道14上原来的工件已翻到下料架13内。气缸18将翻料板16绕轴24拉回,同时电机19通过传动皮带结构30带动辊道14、15同步正向旋转,分别将所载工件20送到定位板8处精定位、定位板6处初定位。由于上料架17上翻下来的工件20长短不一需首先进行首端定位方可加工,而一次性定位往往因工件20首端距定位板远近各异所以反弹力亦不同,定位后与刀具间距离有误差,因而本技术采用了间距为180mm的两次定位以确保每次机器工作的有效性。精定位后,在控制电路控制下,油缸21即驱动摇杆26绕连接轴27摆动,使V型滑杆夹紧装置9在导轨25上水平移动,将辊道14上的工件20定心夹紧,辊道14、15停转。油缸7带动定位板8退回,油缸4带动主轴5快进并旋转,主轴5端面上的刀具旋转接近工件20过程中,当主轴5上装的连杆触块22触压到装在油缸4外壁上的行程开关23上时,则控制电路即控制油缸4驱动主轴5转为工进,倒角毕。油缸4带动主轴5快速退回停转,油缸21驱动摇杆26绕轴27摆动,使V型滑块夹紧装置9松开,电机19带动辊道14反向转动,将工件20从装置9中退出,辊道14、15停转,气缸18推动翻料板16绕转轴24再次上翻。以上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权利要求1.一种钢管、棒端面倒角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工件并对其端面切削加工的主机及用于向主机输送工件的付机,其特征是a、付机是由机架、上、下料架、两列平行的送料辊道及翻料板组成,两列送料辊道装于上、下料架之间,靠近上料架的那列送料辊道首端延伸段上装有工件初定位板,翻料板一端轴固定于下料架内缘机架上、横穿过两列送料辊道、另一端头处于上料架内缘,其上沿有三个凸起恰分别对应两列送料辊道上及上料架内边缘上的工件,b、前端面固定着刀具的旋转主轴,工件精定位板及摇杆滑块工件夹紧装置按序排列着面向付机组装在主机床身上,旋转主轴、工件夹紧装置与付机上靠近下料架的那列送料辊道处于同一条轴线上,工件精定位板及可驱动其沿横向位移至主轴端头与夹紧装置之间的油缸结构装于上述轴线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角装置,其特征是,主机上旋转主轴端面上固定装接的刀具是由两把刀头刃口对接呈V字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倒角装置,其特征是付机上的上料架内缘机架上装有可绕轴转动,与上料架间呈一钝角的挡板。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钢管、棒端面倒角装置,包括切削倒角的主机及上、下材的副机两部分。副机的两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管、棒端面倒角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工件并对其端面切削加工的主机及用于向主机输送工件的付机,其特征是:  a、付机是由机架、上、下料架、两列平行的送料辊道及翻料板组成,两列送料辊道装于上、下料架之间,靠近上料架的那列送料辊道首端延伸段上装有工件初定位板,翻料板一端轴固定于下料架内缘机架上、横穿过两列送料辊道、另一端头处于上料架内缘,其上沿有三个凸起恰分别对应两列送料辊道上及上料架内边缘上的工件,  b、前端面固定着刀具的旋转主轴,工件精定位板及摇杆滑块工件夹紧装置按序排列着面向付机组装在主机床身上,旋转主轴、工件夹紧装置与付机上靠近下料架的那列送料辊道处于同一条轴线上,工件精定位板及可驱动其沿横向位移至主轴端头与夹紧装置之间的油缸结构装于上述轴线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金城于善亭罗寿军田辉王贵利周家志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钢厂劳动服务公司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