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红心专利>正文

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5450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15
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涉及立交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多个半层高立交桥,所述半层高立交桥包括呈交叉状的上桥面和下桥面,所述下桥面呈凹状设于水平路面下方,所述上桥面呈凸状架设于所述下桥面之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交叉区域内设有一等深区域,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交叉的四个拐角处均设有专门用于右转的右转桥,所述右转桥的两端呈渐变状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上的右转车道上。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立交桥单元建造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既有效缓解了大城市拥堵路口的交通状况,又大大降低了对立交桥单元周边环境的影响。(*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立交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成本低、功能齐全且能大幅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
技术介绍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将对城市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给城市的道路交通带来了越来越为严重的堵塞现象。为了缓解城市内部路面交通的拥堵现象,人们开始利用多种方式来组织和控制交通次序,如:在十字交叉路口设置下穿隧道或架设立交桥,使南北走向与东西走向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以及行人都能顺畅通行。这种交通系统主要适用于城市的快速干道,不能普及和解决主干道、支干道以及小支路上的交通组织与控制问题。目前,在城市内部主干道、支干道以及小支路上的交通组织与控制,主要还是通过利用红绿灯的多次变相来实现,组织和控制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直行、左转与右转,有条件的地方安排机动车的原地调头。这种常用的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系统,虽具有造价低、实施与通行方便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通行等待时间过长。机动车辆首先要等待垂直方向直行车辆和行人的通过,其次要等垂直方向左转车辆的通过,往往要等待三四个相位轮换,才轮到本方向的通行;二、非机动车辆左转时危险系数大。非机动车辆在左转时被夹在同向左转和反向左转的机动车辆之间,极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机动车原地调头难度大。当机动车需要在十字路口原地调头时,由于空间有限加上直行方向对面过来的车辆,使得原地调头难度较大,并常常会造成直行方向对面过来的车辆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功能齐全且能大幅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包括多个半层高立交桥,所述半层高立交桥包括呈交叉状的上桥面和下桥面,所述下桥面呈凹状设于水平路面下方,所述上桥面呈凸状架设于所述下桥面之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交叉区域内设有一等深区域,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交叉的四个拐角处均设有专门用于右转的右转桥,所述右转桥的两端呈渐变状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上的右转车道上。在所述上桥面上位于所述等深区域内,设有一对用于原地掉头的下穿越原地掉头桥。所述下穿越原地掉头桥的谷底与所述下桥面的谷底呈相切持平状态。在所述下桥面上位于所述等深区域内,设有一对用于原地掉头的上飞跃原地掉头桥。所述上飞跃原地掉头桥的峰点与所述上桥面的峰点呈相切持平状态。所述上桥面的峰点与水平路面形成的高度为3m。所述下桥面的谷底与水平路面形成的深度为3m。所述等深区域与水平路面形成的深度为3m。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桥面和下桥面组合的半层高立交桥单元,在保证车行道通行净空的条件下将立交桥的实际高度减少一半,同时立交的引桥长度也可缩减一半,对沿线建筑物的遮挡仅为普通立交桥的四分之一,大幅度减小了立交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通过设置右转桥,省却交通灯带来的时间等待,从而实现立交系统的连续流;通过设置的原地掉头桥(从上部飞越或从下部穿越),为车流左转提供了解决方案(车辆通过一个右转和一次原地调头,实现左转的目的),实现了立交的全互通。本立交桥单元建造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既有效缓解了大城市拥堵路口的交通状况,又大大降低了对立交桥单元周边环境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半层高立交系统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参照图1-2所示,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包括多个半层高立交桥1,所述半层高立交桥I包括呈交叉状的上桥面2和下桥面3,所述下桥面3呈凹状设于水平路面下方,所述上桥面2呈凸状架设于所述下桥面3之上,在所述上桥面2和所述下桥面3交叉区域内设有一等深区域4,在所述上桥面2和所述下桥面3交叉的四个拐角处均设有专门用于右转的右转桥5,所述右转桥5的两端呈渐变状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上的右转车道6上。在所述上桥面2上位于所述等深区域4内,设有一对用于原地掉头的下穿越原地掉头桥7。所述下穿越原地掉头桥7的谷底与所述下桥面3的谷底呈相切持平状态。在所述下桥面3上位于所述等深区域4内,设有一对用于原地掉头的上飞跃原地掉头桥8。所述上飞跃原地掉头桥8的峰点与所述上桥面2的峰点呈相切持平状态。所述上桥面2的峰点与水平路面形成的高度为3m。所述下桥面3的谷底与水平路面形成的深度为3m。所述等深区域4与水平路面形成的深度为3m。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包括多个半层高立交桥,所述半层高立交桥包括呈交叉状的上桥面和下桥面,所述下桥面呈凹状设于水平路面下方,所述上桥面呈凸状架设于所述下桥面之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交叉区域内设有一等深区域,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交叉的四个拐角处均设有专门用于右转的右转桥,所述右转桥的两端呈渐变状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上的右转车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层高的立交桥单元,包括多个半层高立交桥,所述半层高立交桥包括呈交叉状的上桥面和下桥面,所述下桥面呈凹状设于水平路面下方,所述上桥面呈凸状架设于所述下桥面之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交叉区域内设有一等深区域,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交叉的四个拐角处均设有专门用于右转的右转桥,所述右转桥的两端呈渐变状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桥面和所述下桥面上的右转车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桥面上位于所述等深区域内,设有一对用于原地掉头的下穿越原地掉头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穿越原地掉头桥的谷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红心蒋子仪
申请(专利权)人:蒋红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