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4602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部和轿厢的底部,所述对重装置中的矩形对重块的对角处设置有克角,形成克角对重块,通过矩形对重块设置克角,形成克角对重块,使对重装置设置在近邻轿厢外侧的位置上;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井道内在满足反绳轮、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的设计要求下,轿厢和对重装置设计的更加紧凑合理,对重装置的布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从而节省了大块的井道空间,提升了井道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物建设的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直行电梯,特别是涉及一种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直行电梯的对重块大多为矩形对重块11,或如图2所示,为了加强定位,在矩形对重块11的两端分别设置两个向外凸起的定位块12,如图3所示,直行电梯的对重块的边角是呈90度的直角,在井道8中的轿厢2顶部设置有反绳轮3,在反绳轮3的右边设置有曳引轮4和对重反绳轮5,所述反绳轮3、曳引轮4和对重反绳轮5,这三个绳轮的中线边沿重合,轿厢2和对重装置7之间的位置关系遵循这个原则,在轿厢2顶部和轿厢2底部设置有电梯上下梁1,随着住房面积的日益紧张,尽量节省建筑内使用面积,可以带来很大成本上的节约,由于对重装置7与轿厢2和电梯上下梁I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并遵循绳轮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井道8的占用宽度必须是图3中所示的宽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井道内的对重布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从而节省了大块的井道空间,提升了井道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物建设的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部和轿厢的底部,所述对重装置中的矩形对重块的对角处设置有克角,形成克角对重块,通过矩形对重块设置克角,形成克角对重块,使对重装置设置在近邻轿厢外侧的位置上。本技术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一种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井道内在满足反绳轮、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的设计要求下,轿厢和对重装置设计的更加紧凑合理,对重装置的布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从而节省了大块的井道空间,提升了井道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物建设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矩形对重块的结构图。图2为带有定位块的矩形对重块。图3为现有技术中井道内的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中克角对重块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中井道内的截面图。图中,I电梯上下梁、2轿厢、3反绳轮、4曳引轮、5对重反绳轮、6克角、7对重装置、8井道、9节省的井道空间、10矩形对重块、11克角对重块、12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5所示,本技术涉及的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包括轿厢2、电梯上下梁I和对重装置7,所述轿厢2和对重装置7设置在井道8中,电梯上下梁I分别固定在轿厢2的顶部和轿厢2的底部,所述对重装置7中的矩形对重块10的对角处设置有克角6,形成克角对重块11,通过矩形对重块10设置克角6,形成克角对重块11,使对重装置7设置在近邻轿厢2外侧的位置上。本技术中,在对重装置7的位置发生变化后,位于井道8内的反绳轮3、曳引轮4和对重反绳轮5三者要符合中线边沿重合的要求,也就是说,位于对重装置7上的对重反绳轮5,在对重装置7向左位移靠近轿厢2时,使曳引轮4上的一个中线边沿与对重反绳轮5的一个中线边沿相重合,对重装置7向左位移后,所腾出的位置即为节省的井道空间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部和轿厢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装置中的矩形对重块的对角处设置有克角,形成克角对重块,通过矩形对重块设置克角形成克角对重块,使对重装置设置在近邻轿厢外侧的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行电梯克角对重块,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部和轿厢的底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海闽张国良佟国维舒微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升华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