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4603 阅读:3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部和轿厢的底部,所述电梯上下梁的四角处呈克角状,使电梯上下梁两端呈八字形,所述对重装置设置在近邻轿厢外侧的位置上;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井道内在满足反绳轮、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的设计要求下,轿厢和对重装置设计的更加紧凑合理,对重装置的布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从而节省了大块的井道空间,提升了井道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物建设的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直行电梯,特别是涉及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直行电梯的电梯上下梁都是采用钢板折弯方式,如图3所示折弯而成,直行电梯的电梯上梁结构与电梯下梁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4所示,轿厢顶部设置反绳轮,在反绳轮的右边设置有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所述反绳轮、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这三个绳轮的中线边沿重合,轿厢和对重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遵循这个原则,并且要求对重装置与轿厢和电梯上下梁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随着住房面积的日益紧张,尽量节省建筑内使用面积可以带来很大成本上的节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井道内的对重布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从而节省了大块的井道空间,提升了井道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物建设的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部和轿厢的底部,所述电梯上下梁的四角处呈克角状,使电梯上下梁两端呈八字形,所述对重装置设置在近邻轿厢外侧的位置上。技术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井道内在满足反绳轮、曳引轮和对重反绳轮的设计要求下,轿厢和对重装置设计的更加紧凑合理,对重装置的布置可以更加靠近轿厢,从而节省了大块的井道空间,提升了井道的利用率,降低了建筑物建设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梯上下梁的俯视结构图。图2为图1的正视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井道内的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中井道内的截面图。图中,I电梯上下梁、2轿厢、3反绳轮、4曳引轮、5对重反绳轮、6克角状、7对重装置、8井道、9节省的井道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5所示,本技术涉及的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包括轿厢2、电梯上下梁I和对重装置7,所述轿厢2和对重装置7设置在井道8中,电梯上下梁I分别固定在轿厢2的顶部和轿厢2的底部,所述电梯上下梁I的四角处呈克角状6,使电梯上下梁I两端呈八字形,所述对重装置7设置在近邻轿厢2外侧的位置上。本技术中,在对重装置7的位置发生变化后,位于井道8内的反绳轮3、曳引轮4和对重反绳轮5三者要符合中线边沿重合的要求,也就是说,位于对重装置7上的对重反绳轮5,在对重装置7向左位移靠近轿厢2时,使曳引轮4上的一个中线边沿与对重反绳轮5的一个中线边沿相重合,对重装置7向左位移后,所腾出的位置即为节省的井道空间9。本技术中电梯侧梁(附图中未标出)为C型开口向外设置在轿厢2的两侧,电梯侧梁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电梯上下梁I相连,在对电梯上下梁I进行克角时,最大的克角状6,以不伤及电梯侧梁为原则。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部和轿厢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上下梁的四角处呈克角状,使电梯上下梁两端呈八字形,所述对重装置设置在近邻轿厢外侧的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行电梯克角上下梁结构,包括轿厢、电梯上下梁和对重装置,所述轿厢和对重装置设置在井道中,电梯上下梁分别固定在轿厢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海闽张国良佟国维舒微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升华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