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变径双直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机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1862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小变径双直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机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包括油缸、液压泵、电动机和多个液压缸,液压缸柱塞的上端连接“U”型支架,“U”型支架的一端位于下辊一端的外侧,“U”型支架的另一端位于下辊另一端的外侧,“U”型支架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下辊的辊脖相连接,轴承的外圈固定在“U”型支架上,轴承的内圈套在所述辊脖上,油缸通过管路一与液压泵的进油口相连接,液压泵出油口连接有管路二,管路二连接多个管路三,多个管路三与分别与多个液压缸一一对应连接。该矫直机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能够有效调整矫直机上辊和下辊的间距,从而保证双直径变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时,不同直径两部分的直线度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间距调整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小变径双直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机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
技术介绍
对于单一直径管棒材的精密矫直现在已有成熟的设备和技术。随着人们对材料需求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双直径金属管棒材,而采用传统的矫直机进行双直径管棒的矫直,会发生矫直后产品直线度达不到要求或表面形成严重压痕的情况,不能满足指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微小变径双直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机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该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能够有效调整矫直机上辊和下辊的间距,从而保证双直径变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时,不同直径两部分的直线度要求,且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微小变径双直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机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缸、液压泵、用于驱动液压泵的电动机和与多个下辊一一对应的多个液压缸,所述液压缸柱塞的上端连接有“U”型支架,所述“U”型支架的一端位于下辊一端的外侧,所述“U”型支架的另一端位于下辊另一端的外侧,所述“U”型支架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下辊的辊脖相连接,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在“U”型支架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微小变径双直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机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缸(8)、液压泵(6)、用于驱动液压泵(6)的电动机(9)和与多个下辊(3)一一对应的多个液压缸(4),所述液压缸(4)柱塞(4?1)的上端连接有“U”型支架(17),所述“U”型支架(17)的一端位于下辊(3)一端的外侧,所述“U”型支架(17)的另一端位于下辊(3)另一端的外侧,所述“U”型支架(17)的两端均通过轴承(11)与下辊(3)的辊脖(16)相连接,所述轴承(11)的外圈(11?1)固定在“U”型支架(17)上,所述轴承(11)的内圈(11?2)套在所述辊脖(16)上,所述油缸(8)通过管路一(12)与液压泵(6...

【技术特征摘要】
1.小变径双直径金属管棒材矫直机上下辊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缸(8)、液压泵(6)、用于驱动液压泵(6)的电动机(9)和与多个下棍(3) 对应的多个液压缸(4),所述液压缸(4)柱塞(4-1)的上端连接有“U”型支架(17),所述“U”型支架(17)的一端位于下辊(3)—端的外侧,所述“U”型支架(17)的另一端位于下辊(3)另一端的外侧,所述“U”型支架(17)的两端均通过轴承(11)与下辊(3)的辊脖(16)相连接,所述轴承(11)的外圈(11-1)固定在“U”型支架(17)上,所述轴承(11)的内圈(11-2)套在所述辊脖(16)上,所述油缸(8 )通过管路一(12)与液压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勇唐进陈昊沈大吉孙海霞邹辉马小龙余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诺博尔稀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