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843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的均匀性高、容易制造的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该电致发光元件(10)的特征在于,具备:依次层叠了第1导电层(12)、电介质层(13)、第2导电层(14)、发光层(15)以及第3导电层(16)的层叠部;和至少贯通电介质层(13)而将第1导电层(12)和第2导电层(14)电连接的接触孔(17),从发光面侧观察时,(i)具有至少1个连续的发光区域,(ii)接触孔的个数是每1个发光区域中102个以上,并且是接触孔所占的面积相对于发光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成为0.1以下的个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用于显示装置或照明装置的电致发光元件等。
技术介绍
近年来,利用了电致发光现象的装置(器件)的重要度增加。作为这样的装置,将发光材料形成为层状并在该发光层设置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而通过施加电压来使其发光的电致发光元件受到关注。对于这样的电致发光元件,通过在阳极与阴极之间施加电压,从阳极和阴极分别注入空穴和电子,利用通过所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中结合而产生的能量来进行发光。即,电致发光元件是利用了如下现象的装置:通过由该结合产生的能量来激励(激发)发光层的发光材料,在从激发状态再次返回到基态时产生光。将该电致发光元件作为显示装置来使用时,由于发光材料是自发光的,所以具有作为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快、视角宽的特点。进一步,在电致发光元件的构造上,也具有容易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优点。另外,在为例如利用有机物质来作为发光材料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具有如下特点:通过选择有机物质,容易产生色纯度高的光,因此能够加宽色域。进一步,电致发光元件也能够发白色光且是面发光,所以还提出了将该电致发光元件组装到照明装置中来使用的用途。以往,作为电致发光元件,已知有如下的元件:用阳极和阴极夹着包含发光层的有机层而形成该有机层,通过在电极间施加电压,阳极和阴极重叠的区域的发光层进行发光。另外,专利文献I公开了如下的有机发光元件:将电极的一方与半导体层电连接,从夹在该半导体层与另一方电极之间的发光层进行发光。在该有机发光元件中,由于能够从半导体层向外部取出发出的光,所以能够用不透明的材料形成电极,能够使用导电性高且稳定的金属来作为电极材料。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0 / 67531号小册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将电极的一方与半导体层电连接、从夹在该半导体层与另一方电极之间的发光层进行发光的电致发光元件需要在将电极图案化以后与电极接触地形成半导体层。因此,在用微细的图案形成了电极的情况下,难以在电极之间形成平滑的半导体层,发光面内的发光容易变得不均匀。另外,为了使半导体层平滑化,需要另外的平滑化处理,因此制造工序变得复杂,会导致制造成本增加。鉴于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部的发光面平滑且发光的均匀性高、容易制造的电致发光元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的均匀性高的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发光元件的特征在于,具备:依次层叠了第I导电层、电介质层、第2导电层、发光层以及第3导电层的层叠部;和至少贯通所述电介质层而将该第I导电层和该第2导电层电连接的接触孔,从发光面侧观察时,(i)具有至少I个连续的发光区域,(ii)接触孔的个数是每I个发光区域中IO2个以上,并且是接触孔所占的面积相对于发光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成为0.1以下的个数。当发光元件的两面为发光面时,优选两面均满足上述(i)和(ii)。在此,I个发光区域是从发光面侧观察时发光部分不间断而连续的区域,且是也包括在该区域中内含的接触孔的区域。另外,优选相对于发光区域的面积,接触孔所占的面积的比例为0.001 0.1,对于从发光面侧观察到的接触孔的形状,优选是内包该形状的最小圆的直径为0.01 μ m 2μ m,优选接触孔形成为还贯通第I导电层。进一步,优选第I导电层、电介质层以及第2导电层相对于发出的光的波长是透明的,优选电介质层的折射率为1.0 1.5。另外,进一步优选第2导电层包含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或导电性高分子,优选在第2导电层与第3导电层之间还具备从空穴输送层、空穴阻挡层以及电子输送层中选出的至少一层。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电致发光元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电致发光元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发光的均匀性高、容易制造的电致发光元件等。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图2的(a) (e)是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图3是说明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致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图。图4是说明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图5的(a) (b)是说明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孔的大小的最小内包圆的图。标号说明10...电致发光兀件、11...基板、12...第I导电层、13...电介质层、14...第2导电层、15…发光层、16...第3导电层、17...接触孔、17a…最小内包圆、200…显不装置、300…照明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电致发光元件)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区域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图1所示的电致发光元件10具备层叠部,该层叠部是在基板11上依次层叠有用于注入空穴的第I导电层12、绝缘性的电介质层13、将电介质层13的上面覆盖并与第I导电层12电连接的第2导电层14、通过空穴与电子结合而发光的发光层15以及用于注入电子的第3导电层16的构造。另外,在电介质层13形成有接触孔17。并且,在接触孔17内填充有第2导电层14的成分。由此,第I导电层12和第2导电层14通过接触孔17进行电连接。因此,当在第I导电层12与第3导电层16之间施加电压时,则在第2导电层14与第3导电层16之间施加电压,发光层15进行发光。在该情况下,电致发光兀件10的发光面为基板11侧的面和/或其相反侧的面。基板11是成为形成第I导电层12、电介质层13、第2导电层14、发光层15、第3导电层16的支承体的部件。对基板11使用满足电致发光元件10所要求的机械强度的材料。通常,满足作为这样的支承体所需的机械强度的材料被用于基板11。作为基板11的材料,在要从电致发光元件10的基板11侧取出光的情况下(基板11侧的面是取出光的面、即为发光面的情况下),优选相对于发出的光的波长是透明的。具体来说,在发出的光为可视光的情况下,可列举出钠玻璃、无碱玻璃等玻璃、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尼龙树脂等透明塑料、硅等。在不需要从电致发光元件10的基板11侧的面取出光的情况下,作为基板11的材料,不限于透明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透明的材料。具体来说,除上述材料之外,还可以使用铜(Cu)、银(Ag)、金(Au)、钼(Pt)、钨(W)、钛(Ti)、钽(Ta)或者铌(Nb)的单体或这些的合金、或者由不锈钢等形成的材料。基板11的厚度也与所要求的机械强度有关,但优选为0.1mm IOmm,更优选为0.25mm 2mm。第I导电层12在其与第3导电层16之间施加电压,通过第2导电层14向发光层15注入空穴。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导电层12是阳极层。作为使用于第I导电层12的材料,只要是具有电传导性的材料,则不特别进行限定,但优选在一 5°C 80°C的温度范围内面电阻为1000Ω以下,更优选为100Ω以下。而且,优选电阻相对于碱性水溶液不会显著变化。作为满足这样的条件的材料,可以使用导电性金属氧化物、金属、合金。在此,作为导电性金属氧化物,例如可列举出ITO (氧化铟锡)、ΙΖ0 (铟锌氧化物)。另外,作为金属,可列举出不锈钢、铜(Cu)、银(Ag)、金(Au)、钼(Pt)、钨(W)、钛(Ti)、钽(Ta)、铌(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01 JP 195378/20101.一种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依次层叠了第I导电层、电介质层、第2导电层、发光层以及第3导电层的层叠部;和 至少贯通所述电介质层而将该第I导电层和该第2导电层电连接的接触孔, 从发光面侧观察时, (i)具有至少I个连续的发光区域, (ii)所述接触孔的个数是每I个所述发光区域中IO2个以上,并且是该接触孔所占的面积相对于该发光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成为0.1以下的个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发光区域的面积,所述接触孔所占的面积的比例为0.001 0.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对于从发光面侧观察到的所述接触孔的形状,内包该形状的最小圆的直径为0.01 μ m 2 μ m0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岛胜山崎祐介高桥良明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